分享

乾隆皇帝时期清缅之战

 斯郎曲培卓拥 2019-06-29

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在这场战争中,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并且损失惨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时曾说过,'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乾隆皇帝时期清缅之战

战争的起因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昊三桂率领清朝军队在阿瓦郊外俘获永历之后,约有一百多年时间,中缅之间没有什么官方来往。到1752年贡榜王朝 (1752-1885年)建立后,中缅双方在滇缅边境地区才又有接触。贡榜王朝建立后,凭着其军力,一方面向南消灭暹罗(泰国),雄霸整个中南半岛。另一方面又迅速压服中缅边境上的诸多土司。在对原缅属各掸族土司确立统治后,开始派出小股部队配合这些掸族土司的部队以军事威胁向中国管辖的内陆土司强制要求征收传统的“花马礼”(即为贡赋钱粮,处于中缅两国边境上的各掸族土司在历史上为谋求自身安全曾向两国都缴纳这贡赋)。这些内陆土司有些屈服于缅甸的兵威,有些并不屈服。这些不屈服的土司派人向云南地方官府请求军事支援。但当时乾隆皇帝忙于平定准噶尔,无暇南顾,不愿与周边国家发生军事冲突,因此云南地方官府对此事一直是奉行偏向绥靖政策。而当乾隆皇帝从平定新疆这一事情脱身后,开始对缅甸这种压迫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和挑衅中国国威的行为采取强硬态度,中缅边境局势逐渐紧张。

清乾隆27年(1762年)冬,缅甸木邦的土司率领自己的部队以及贡榜王朝的军队约2千人侵入中国孟定和耿马两内陆土司的管辖区域,劫持了孟定的土司,焚烧了耿马土司的衙署和一些当地的民居。当时清朝在当地的军事驻扎力量有三种:一为云南地方官府派驻的绿营兵,二为各地土司自己掌控的土练,三为边境一些矿场为自保建立的场练。

耿马土司逃出后,立即率领土练和场练反击追杀缅兵,于滚弄江畔击败缅兵,先后斩杀约2百人。但为了息事宁人,耿马土司随后还是通过木邦土司向贡榜王朝缴纳了“花马礼”。虽然那时云南地方官府沿滚弄江一带布防,但仍偏向于绥靖,不想多事。所以在第2年,边境一矿场场长带兵过江擒杀缅兵,却被认为是“杀良冒功”而处死。

可缅甸方面却没有收敛的意思。从那时到乾隆29年(1764年),缅甸孟艮土司连年骚扰车里土司。特别是乾隆30年(1765年),骚扰规模骤然升级,缅军进入车里土司多处地方勒索钱粮、掳掠民众。原因在于,当时缅甸正和死敌暹罗(泰国)交战,制定了沿南掌(老挝)清迈、万象进攻暹罗的方针,而车里处于其进军路线旁侧,缅甸要钱粮和劳力为进军做后勤保障。

乾隆皇帝时期清缅之战

清军第一次出击

乾隆30年11月初10(1765年),新任云贵总督刘藻到任后,突然接到了普洱镇总兵刘德成、署普洱府知府达成阿关于缅军入侵车里的急报:“据车里土司刀绍文禀报,莽匪率众数千于十月二十五日窜入猛捧,焚掠猛腊,且分路而进,势甚猖獗。”(《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刘藻当即指示刘德成、达成阿调集土练全力攻剩,并令迤东道甘广、镇沅府知府龚士模前往筹办,又派督标游击明浩前往会商攻剿之事,刘藻调兵剿逐入缅,标志着清缅战争的正式爆发。

刘藻调兵剿逐入境缅军,清缅战争正式爆发。当时云南提督达启正巡阅至普洱,刘藻飞札令其暂驻普洱,达启派土弁带练兵1000名前往剿逐。达启与各镇府先后报告刘藻,“莽匪”已由猛腊闯入补角等处,肆意焚掠,前次派遣土练已不能抵御。刘藻闻报,立即加调普洱附近元江、临安二府所属土练各1000名往援。这之后不久,云南边境开始不断收到侵扰,刘藻四处灭火。刘藻起程前往普洱,会同达启分路征剿。

12月19日,乾隆皇帝接到刘藻关于调兵剿逐入境缅军的奏报,非常愤怒,他给刘藻的谕旨上说:“此等丑类,野性难驯,敢于扰害边境, 非大加惩创,无以警凶顽而申国法。刘藻等既经调兵进剿,必当穷力追擒,捣其巢穴, 务使根株尽绝,边徼肃清。恐刘藻拘于书生之见,意存姑息,仅以驱逐出境,畏威逃窜,遂尔苟且了事。不知匪徒冥顽不灵,乘衅生事,视以为常。前此阿温、波半、扎乃古一案,未尝不重治其罪,甫经半载,仍敢怙恶不悛,即其屡扰边界,已属罪无可逭。此次若复稍存宽纵,难保其不再干犯。养痈贻患之说,尤不可不深以为戒。著将此传谕刘藻知之。”(《乾隆朝上谕档》)

从乾隆皇帝这道谕旨中可以看出他的愤怒,用尽了辱骂的词汇,把缅甸人的侵扰称之为匪徒行径。

如此看来,这场战争不能算穷兵黩武,对于当时的情景来说,清缅战争的发生不是偶然。只是一开始乾隆皇帝并没有把他们太当一回事,一道谕旨给到刘藻,觉得他的能力足够将这些人都“根株尽绝”了

一方面清楚边境形势危急,一方面又明白乾隆皇帝对云南边事不愿再绥靖,于是紧急派兵追剿,但除擒获5人外,别无战果。缅兵饱掠后自动撤退。而刘藻竞以“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上奏。但缅兵丝毫不给刘藻面子,再次以数千人的军队规模入侵车里,占领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的橄榄坝,其兵锋甚至深入内陆思茅,发文中国,宣布车里(西双版纳)为缅甸领土。当地的土练一触即溃,刘藻急忙命3千绿营兵围剿,缅兵游动作战,清兵虽然陆续收复橄榄坝等多处地方,但一般都是缅兵主动撤退的,清兵并无多大战果。相反,一路大约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陷入缅兵埋伏,被击溃,死伤十余人。乾隆皇帝闻奏大怒,将刘藻革职。曾点过翰林的刘藻向来以善揣上意而屡次升职,这次看到乾隆暴怒,心理压力巨大,夜自刎身亡。

乾隆皇帝时期清缅之战

清军第二次出击

在第一次出击失败后,乾隆皇帝派出他器重的边疆大吏杨应琚(汉军八旗,时任大学士,由陕甘总督移任云贵总督)到达云南。此时,清军趁缅兵撤退攻入缅甸。四月时,缅属整欠和孟艮两土司管辖地被清军占领。但由于缅军一路上坚壁清野,清军并无多大战果。最后,清军任命一些掸族(缅少数民族,即我国傣族)土官治理这些地方,留下约8百人驻防后退回。

清王朝云南诸多官员被表面的顺利所蒙蔽,主战热情高涨,鼓动杨应琚继续对缅作战。虽内部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缅甸声势浩大,不宜擅开边衅。但杨应琚对缅甸局势茫然无知,认为缅甸不过是莽匪和木匪两部分组成,内部分裂涣散,不足为惧。在杨应琚的支持下,主战派发布檄文号称“发兵50万,大炮千樽”对缅甸大举进军,以震慑缅甸,同时招抚缅属土司。

6月时,乾隆皇帝还想着把把整欠、孟艮驻兵撤回,不大想大举用兵。但因杨应琚的坚持,同时据说乾隆皇帝临时翻阅了《明史·云南土司传》,对缅甸产生蔑视。所以到了七月,乾隆皇帝态度转变,正式表态,认为“缅甸明朝时尚在版图之内,并非不可臣服之境”,但要求杨应琚尽量少花钱和少用兵就把此事办妥。

心热军功的云南文武官员,不等乾隆皇帝圣谕,就先动手起来。7月,缅甸蛮暮土司去缅都阿瓦(今缅甸曼德勒)面见国王,他的家人接受满清招抚而归降。腾越副将赵宏榜率兵500出铁壁关,取蛮暮土司重镇新街(今缅甸八莫)。而蛮暮土司自缅都阿瓦回来,也向清军投降,木邦土司不久也降。九月,杨应琚调集约1万4千清兵向缅甸进攻,并先派遣3300兵进驻木邦附近的内陆遮放土司,本人也进抵永昌查看情形。

缅军主力虽在暹罗(泰国)陷入泥潭,但留守部队加各地土兵依然不少。在清军发动攻势后,留守阿瓦的缅王孟驳并未惊慌失措,一面严令征暹缅军继续围攻暹罗国都大城,一面派遣将领莽聂渺遮率缅军数千,自溯伊洛瓦底江而上与清军对抗,并令落卓土司攻击木邦土司。九月初木邦土司抵挡不住,退往清军驻扎的遮放。新街为中缅边境重镇,扼水陆之要冲,水路顺流而下,数日就可到达缅都阿瓦,为双方必争之地。这时边境已经警报四起,但杨应琚只派永顺镇都司刘天佑、腾越镇都司马拱垣率400余兵支援赵宏榜,援兵9月7日到达新街,清军总数依然不足千人。9月24日,数千缅军乘船抵达新街,迅即对清军发动攻击。双方兵力悬殊,清军坚持两日一夜而不支,刘天佑战死,赵宏榜率残军由小道突围,退入铁壁关。蛮暮土司也率众退入云南。

乾隆皇帝时期清缅之战

杨应琚急调集各镇绿营兵赴援,命东路永顺镇总兵乌尔登额(蒙古人)带兵至宛顶(今云南畹町),西路永北镇总兵朱仑进驻铁壁关,打算收复新街。缅军部署却出乎意料,缅军在新街分兵两路,主力沿东北方进入中国境内,在铁壁关外楞木驻扎。另一路2千余人沿伊落瓦底江北上,抵达戛鸠后东向攻入中国境内,南下截断铁壁关清兵后路。

清军丝毫不知,云南提督李时升于11月15日抵达铁壁关,第二日,命朱仑率4千余兵出关攻击。17日,朱仑抵达楞木,在高处扎营。18日,缅军主动攻势,清军虽然居高临下,但装备的基本是火绳枪,射速既慢,向下射击时,弹药又往往未发就先掉下。而缅军装备的多是燧发枪(来自英、法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或通过购买,或通过俘获),射速、火力、对环境的适高于清军。双方交战四日,互有死伤。但清军伤亡较大,支持不住,急忙求援。提督李时升拨宛顶兵700名赴援。清军战况依然不利,缅军树立营栅,逼近清军大营。二十三日起,清军坚壁不出。双方暂时休战。楞木缅军全数也不到6千,朱仑却以杀敌6千,取得楞木大捷上报。

11月20日,缅军北路军2千余,由万仞关、巨石关间攻入守备薄弱的云南腾越,仅十天间,先后攻占盏达、铜壁关,清军死伤数百,游击班第(满族)战死,严重威胁铁壁关后路。得知缅军由万仞关攻入后,提督李时升命游击马成龙带兵9百名由户撒前进,又令驻南甸的临沅镇总兵刘德成率所部2千1百兵自后夹击。但刘德成到达木崖后迁延不前。马成龙率部渡江时,水深及腰火药皆湿。缅军伏兵突起,马成龙阵亡,除未及渡江的70余人,8百余兵死伤殆尽。12月,北路缅军渡江进入户撒地带,李时升先后调2千8百兵至户撒抵御,双方交战不多,缅军看清军越来越多,干脆脱离接触,退往铜壁关。绿营又以大捷上报。

缅军虽多胜,但也清楚缅军主力和精锐都远在暹罗作战和驻守,无法长期与满清抗衡。于是,在楞木前线,缅将莽聂渺遮请求议和,但清军要求缅甸投降称臣,谈判破裂。不久,铁壁关清军因后路被断,狼狈撤至陇川。缅军主力进攻陇川。在陇川,两军再次大战,12月16日,缅军先锋攻击前进,被大队清军围困。第二日,缅军主力进援,双方接战缅军骑兵突于丛林冲出,被围的缅军乘机冲杀出来,清军崩溃,一路溃逃而回,兵员虽丧失不多,但军械枪炮丢弃很多。总督杨应琚仍以克捷奏闻。云南提督还想调兵三面围攻,但力不从心无法组织反攻。杨应琚也由雄心壮志转为胆战心惊,派人到陇川命令朱仑与缅军议和。缅军12月26日提出谈判的时候,朱仑派参将哈国兴接受对方条件,双方停战,蛮暮、新街等地仍归缅甸。28日,缅军撤兵,打算取道猛卯转回木邦。北路缅军由铜壁关取道铁壁关,转回新街。

猛卯为内陆土司,朱仑派已升为副将的哈国兴率2000余兵于乾隆32年(1767年)正月初四日进驻猛卯。缅军正在猛卯附近扎筏渡江,看到清军大举追来,以为中国破盟。于是初七日开始围攻猛卯城,哈国兴受伤,一把总阵亡。11日,2千清军来援。缅军撤退,清军追击,受到反击,损失颇大,各有一名游击、都司、守备阵亡。缅军虽然也有伤亡,但清军却上报杀敌4千,过于离谱。杨应琚继续调兵万余,进到木邦与缅军对峙。

杨应琚一味按照前线清军奏报上报给乾隆皇帝,至今已经屡获大捷,杀敌至万人。乾隆皇帝不是傻子,查看地图,发现交战地方几乎都在内陆,乾隆大怒:“若天(清)兵屡胜,岂容缅夷深入?回想平定新疆时,大小百余战,杀敌亦未万人,云南区区数战,竟杀敌万人?绝无可能!”乾隆派往云南的侍卫福灵安回来报告事实,乾隆震怒,2月将李时升、朱仑逮进京处死,3月又将杨应琚赐死。

广东将军杨宁接任云南提督,3月到达木邦前线。这时,缅属孟艮土司已经夺回孟艮、整欠等地,并进犯内陆孟连,威胁木邦清军后路。木邦缅军也不正面交战,而在清军后面出没杀伤后勤粮队,基本断了清军粮道。四月,木邦清军后勤断绝,全军崩溃,撤回内陆。乾隆皇帝狠下决心,派满洲后起之秀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继续主持对缅战事。这时缅甸大军已经攻占暹罗大城,准备撤军回国了。

清王朝云南绿营兵几乎没怎么上过战场,器械又不精良,战力脆弱;带兵将领又多能力不强,不体恤士兵,不懂地势,不知战术;方面大帅云贵总督又是文人出身,丝毫不懂军事。所以,中缅第二次战事,虽然士兵总数上,清兵多过缅兵,但依然屡战屡败。

乾隆皇帝时期清缅之战

中缅第三次战事

云南绿营兵共3万余,能用之兵只有2万余。中缅第二次战事,云贵总督杨应琚共调兵1万5千。战争中死、伤、病官兵不下3千人(其中战死1千1百人,病故1千5百人),木邦地区的失败就有游击以下2百余人被俘。在木邦地区溃败后,贡榜王朝4百余士兵和各地土司部队共2千兵于7月进攻车里,清兵虽有两个总兵坐镇,但略为抵挡后即溃逃,缅兵劫掠一番后很快退回孟艮。至此,宣告了单靠云南绿营兵已经完成不了对缅战争的任务。

乾隆皇帝时期清缅之战

乾隆皇帝狠下决心派满族新秀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继续对缅战事。乾隆皇帝、军机处以及新任云贵总督明瑞,都对缅甸仍旧抱着极其轻视态度,他们向来看不起绿营,认为绿营兵战败不等于缅兵战力强大,又分析缅兵主力不过万人,只需调集2、3万生力军就可征服缅甸。乾隆皇帝命令两广总督行文暹罗,如果缅王战败逃往暹罗,务必尽力追擒,而不知暹罗已经被缅甸所灭。

明瑞为外戚亲贵,在平定新疆中立过军功,是员悍将。乾隆32年(公元1767年)四月明瑞到任后,乾隆皇帝调满洲兵3千,四川绿旗兵8千,贵州绿旗兵1万,外加云南绿旗兵5千,合计2万5千兵,分两路进军。明瑞亲率1万7千为南路军,由木邦直捣阿瓦;参赞大臣额尔景额(蒙古人)率8千为北路军,出铁壁关经新街取猛密,再南下与明瑞合击缅都阿瓦。每兵带足两个月的粮食,征马、驴、牛八万余为作战、后勤用。明瑞认为直捣阿瓦缅甸将自顾不暇,几乎把所有的精兵强将都带在自己身边。

9月24日,清兵从永昌出发。11月2日,明瑞率南路兵出宛顶进入缅境,十日,占领木邦城(今缅甸兴威)。自宛顶至木邦城6百多里,因为屡经兵火人烟断绝。缅兵坚壁清野,不与清兵交战。明瑞留参赞大臣珠鲁讷率兵5千留守木邦城,自率1万2千精兵继续前进。

北路兵11月16日抵达老官屯(新街附近),与早已在此夹江树栅防守的数千缅军对峙。清兵连日攻击,伤亡甚重。12月,额尔景额得病身亡,乾隆令其弟额尔登额接任北路统帅。

明瑞出木邦后,克旧小,渡大叠江,经锡箔、大山等地,在蒲卡处杀敌数十,擒获数名缅兵,侦知有9千缅军屯驻蛮结(今缅甸南渡河以东),于11月29日率部直逼蛮结。蛮结缅军在各险要处分扎十六营固守。第二日,明瑞分兵三路,自率中路,领队大臣扎拉丰阿、总兵李全率部占住东部山梁,参赞大臣观音保、总兵长青占住西部山梁,逼近缅军营外驻守。缅军自西部营寨出兵攻击观音保部,观音保率部奋力冲杀,明瑞中路也出兵接应,缅军败退,被杀2百余名。缅军兵器以火器镖子为主,无甲胄、弓矢,平地决战不是骑兵强悍的清军对手。缅人也说,交战时候,比较怕的是清军骑射手(即满洲马甲)。缅军受挫,坚守不出。

明瑞屡次挑战不遂后,下决心直接攻营,并判断主动出击的西部缅军为强兵所在,强兵被破,其他营寨不难破,遂决定集中兵力攻击此处。12月2日清晨,除留2千兵留守,以1万兵分十二队冲击缅军营寨。缅军善守,营内木栅为深埋地下的湿木,露出地面仍高二丈,内外均有深沟,沟旁又埋锐利竹木,缅军有木栅保护,枪炮难伤,而从栅隙处以火枪射击,则命中奇高。清军自缅营附近山梁冲击而下,第一座营寨临近山梁,很快被清军攻破。攻第二座时比较困难,一名贵州藤牌兵王连看到木栅附近一处有些木料,容易攀登,从该处攀栅而过,1人在数百名缅军中冲杀,后续十余名清兵跟着攀登而进,在此掩护下,王连杀敌十余名后又拔开木栅,清军蜂拥攻入,再次夺得一座营寨。所得两营地势较高,明瑞又分兵配合其他各路攻下两营。缅军连续反击至晚上见无望,纷纷撤退,清军全力追杀,直到第二日黎明才告收兵。此战即蛮结之役,清军杀敌2千余,俘34名,缴获枪炮粮食牛马甚多。乾隆皇帝闻讯大喜,封明瑞为一等公,贵州兵王连也直接升为游击。

蛮结之战后,明瑞更加轻敌,继续率兵深入,前锋18日至象孔(今缅甸辛古),距离国都阿瓦仅七十里。在缅甸的坚壁清野下,清军粮尽、马疲、人乏已无力攻城。19日,明瑞无奈,只得下令退兵到孟笼(今缅甸孟隆)。缅军侦知清军撤兵大举反击。乾隆33年(公元1768年)正月初二,缅军先后将蛮结等处的清军台站攻占,清军损失8百余,只有百余人退回木邦。明瑞军后勤、军情线路被断绝。正月初八,缅军包围木邦,珠鲁讷坚守十日后不支,自杀,兵溃,总兵胡大猷、胡邦佑等战死,道府衔杨重英以下多人被俘,但清兵大部分逃回云南。同时云南巡抚派出的9百援兵也溃败而回。

北路军已经败退。乾隆32年12月,北路清军攻击老官屯不下伤亡5百余,总兵王玉柱阵亡。同时,染病官兵也不少。缅兵又逐次增兵,清兵被迫退至40里外的旱塔。正月初十左右,因锡箔台站被断,云南巡抚、乾隆皇帝数次令额尔登额率兵转至木邦,接应明瑞。额尔登额听闻中途猛卯有缅兵出没,就退入铁壁关内,转从陇川入木邦,额尔登额畏敌迁延不前,数日路程走了20多日,直到2月4日才到边境宛顶。此时木邦早已失陷,明瑞也已陷入缅兵重重包围中,额尔登额自知战力脆弱不敢出边救援。

乾隆皇帝时期清缅之战

12月21日,明瑞军到孟笼,得粮2万余石,暂时缓解了缺粮窘境,明瑞在此休息十多日,过完春节后,再次出发打算经大山回木邦,途中听闻木邦被围,于正月初十改向宛顶撤退。正月14日,明瑞军在蛮化向尾追不止的缅兵反击歼敌千余,把尾追之敌打痛不再追得那么紧,清兵伤亡虽不大,但总兵李全中枪身亡。缅兵攻占木邦和击退北路清军后,几乎全部主力都赶赴明瑞军处,数万缅兵于2月初7日,将万余清兵围困在小孟育处。明瑞军在此休息3日,于10日夜,沿小路突围,明瑞率领队大臣、侍卫及数百满洲兵殿后,领队大臣扎拉丰阿中枪阵亡,观音保以身上携带的最后一支箭刺喉自杀。明瑞身受重伤,用尽力气疾驰了20多里,“手截辫发授其仆归报,而缢于树下,其仆以木叶掩尸去”。清兵突围中共有千余官兵战死。13、14日,总兵哈国兴、常青以下万余官兵突围回到宛顶,其中许多伤病官兵及体弱文官都得以生还。

乾隆皇帝听闻明瑞大败、身亡讯息,震怒愤恨无比,将额尔登额逮捕进京,处以磔刑,同时北路军的云南提督谭三格也被处死。明瑞的灵柩归京后,乾隆帝亲临吊唁,赐谥号果烈。

中缅第三次战事,缅甸战略战术对头,北路坚守要隘,南路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终于将清兵击败、驱逐出境,但也暴露出了缅兵不擅长平野决战,清兵自最高统治者到前线指挥,不明敌情,盲目轻敌,但清兵在作战中也给缅兵沉重打击,迫使缅甸在今后作战不大敢野战,而是选择以守为攻。

中缅第四次战事

明瑞军大败,逐渐知道缅甸内部并非分崩离析,而是新兴强权,暹罗也被其所灭等等。乾隆皇帝开始对缅甸的国力、军力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但必雪丧师辱国之耻。乾隆皇帝于是很愤怒地不理缅甸陆续发来的求和文书,开始调集精兵强将,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任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原来跟随明瑞出征的满洲兵调回,增调1千5百满洲兵以及3千贵州兵入滇,后来又加派3千满洲兵2千福建水师。

乾隆皇帝还斗志昂扬,手下却有人开始嘀咕缅事难办了。乾隆33年(1768年)4月,先期到滇的舒赫德及鄂宁联合上奏,说征缅有五难。一是办马难,按满兵1万、汉兵3万出兵规模算,战马、驭马需10万匹,急切难办。二是办粮难,按4万兵、10万马算,单十个月就需粮42万石,全省仓粮也不过35万石,缺口很大。三是行军难,从内陆永昌到边境就路难走,边外地形更差。四是转运难,单从永昌运粮到边境,按三夫运米一石算,就需百余万人次,而如果到了边外,内陆人不愿意出边,人烟稀少,雇夫几乎不可能。五是气候难,水土不适,历次战事病故或因病失去战斗力者比战场死伤还多。两人最后结论就是,对缅甸战事胜算不大,不如设法招致缅甸投诚算了。应该说,这两人总结教训还算总结得不错。乾隆皇帝依然认为大清势当全盛,认真起来战胜缅甸还是轻轻松松的事,于是痛骂两人乖谬无耻,很快将两人降职调任。

大军远征,特别是出征境外,后勤向来是大难题。明瑞全军共征用马驴牛8万余,其中马万余,驭兽多为牛只,牛只半路还被宰杀当粮,即时如此,一半粮食还是要从缅甸当地取得。20年后,乾隆出兵越南,只是1万兵打到河内,就动用了7万多民夫,也才勉强保持供给。因此,再次大举征缅,准备时间还是比较匆促,以马骡为例,从贵州四川湖广河南等地只收集了2万余匹马、6千匹骡,只能规定满洲兵有马,绿营兵不给马。

乾隆皇帝时期清缅之战

乾隆34年(1769年)4月,经略傅恒到达永昌。清军将领们也吸取了以往多次被缅甸断后路的教训,经多次商议后,决定进攻方向选定中缅边界北段,一路从伊落瓦底江(清朝时称之为大金沙江)上游戛鸠经孟拱(今缅甸密支那之西)、孟养(今缅甸密支那),另一路由蛮暮、老官屯取孟密,配以水师,全军水陆并进、夹大金沙江而下,直取木梳、阿瓦。南段与缅甸接壤的宛顶、普洱处,保留少量兵力牵制。因为大金沙江在云南境内支流大盈江不能行船,要到蛮暮附近,才能通航,所以清军在5月就派数千兵马及数百工匠到蛮暮上游野牛坝打造战船。

7月20日,清军誓师出征。8月初2,傅恒率8千余兵自戛鸠渡大金沙江,入缅属孟拱、孟养等地,缅军驻数千兵都退至新街附近的老官屯并未设防,傅恒行程2000多里,兵不血刃招降孟拱土司,而因为气候道路问题,傅恒迟迟未到蛮暮附近。而此时阿里袞、阿桂已率清军1万5千余人,造好战船水陆并进,于9月由野牛坝出蛮暮,9月18日在两江交会处甘立寨,发生激战,清军以火炮击沉缅军3艘战船,击退拦截的缅甸水师,水师由大盈江出至大金沙江,陆上也到达新街附近,并派数千兵渡江到西岸哈坎扎营,打通水路控制两岸。然后由哈坎派兵2000接应傅恒南下。9月29日,傅恒才到达哈坎。此时,傅恒已经知道西岸难行,被迫改变原先指挥西路军沿西岸攻占木疏(今缅甸甘布鲁),由陆路直取阿瓦的计划,而是指挥东路军与新街、老官屯缅军主力决战。10月初2,傅恒过江东清军主营指挥作战。

清军大举进攻的消息缅军也打探清楚清军进攻方向,几乎调集齐主力在新街、老官屯一带夹江与清军对峙。清军此次出征,名义上动用满汉兵六万,但因为后勤限制,实际前线只有28300兵,扣除畹町驻兵1500以及普洱驻兵3500,出关只有23300兵,再扣除沿路台站驻兵4400,新街、老官屯前线清军只有18900兵(其中水师3000)。缅军全军应不下3万,以前俘虏的数百法国兵也在缅甸水师中服役。所以,这次中缅主力对撼,依然是缅甸兵力占优,但因为双方野战能力有一定差距,整个战役过程,还是清军长期保持攻势,而缅军基本保持守势。

10月初10,双方在新街发生激战,先水师发生战斗,缅军不利,退到稍南一沙洲处据守,清军水师及部分陆军一起击败缅军水师,杀敌5百余,夺得战船6艘。西岸阿里衮率精兵6百破缅军3个营寨,杀敌50余人。此战缅军退守数十里外的老官屯,清军占据新街。

10月20日,清军进至老官屯。缅军在老官屯早已扎下两座坚固大营,主力在江东大寨,数千缅军在西岸扎营,营栅伸入江中,缅军水师停泊在两营之间江面左右策应。东岸缅军见清军刚来便出营攻击,被清军击退,双方都没有大的战果,双方只是不时以火炮互轰。战斗结束,清军便在两岸分别扎营与缅军对峙。而缅军两营之间水面湍急,且有沙洲,清军水师暂时无法前进。第二日东岸清军派偏师到缅军南面扎营,准备断其水路。

乾隆皇帝时期清缅之战

缅军在营内挖了不少深及3尺的土坑,兵员在其间既可躲避炮火,又可隐藏目标。10月22日,清军斥候在大树高处观察,误判营中敌兵甚少。清军于是发动大规模进攻,傅恒、阿里衮等人还抵达栅外数十步处指挥。缅军营寨外有深壕,木栅坚固无比外加枪炮火力极猛,清军一日内连续多次攻势都被击退,总兵德福也中枪阵亡。清军将领杀得兴起,还打算乘夜肉搏后被制止。同日,两军水师也有交锋,清军击沉缅军2艘战船。接连3日,清军进攻势头没那么猛,试着以火攻、大炮等方式摧毁木栅,结果均告失败。26日,清军水师乘夜攻占西岸沙洲,夺战船2艘,俘虏11人,缅军水师退守东岸,东岸缅军水路运输被断,清军士气大振,但陆上对缅军的火攻再次失败。29日,清军以地道爆炸、数百丈长藤拉倒等方式破栅,结果还是失败。11月初一,西岸有大股缅军来援,击退西岸攻营清军,并以火炮轰击清军水师,清军水师被迫后撤,缅军水路继续畅通,西岸到东岸的补给源源不断。

至此,双方已经打得精疲力尽,都有厌战情绪,除了零星小战,双方事实上已经停战。初九日,缅兵来信要求停战。傅恒想打,但副将军阿桂以下绝大部分将领都不想打了,于是初十日傅恒回信缅兵,同意停战。而且上奏乾隆“奈因本年瘴疠过甚,交冬未减。”说前线3万1千兵,主要因为染病,现在仅存1万3千余。实际前线清兵不到1万7,为了把情况说严重些,故意夸大前线兵员数。清兵损失虽小,但病死病倒的比战场死伤还多,如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傅恒本人亦染病卧床。缅兵损失虽然略大,但战场形势略优,缅兵统帅诺尔塔明白缅甸无力支撑与中国的长期战争。因此,双方前线将领都在未取得最高统治者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决定议和停战。几经交涉后,双方于11月16日正式议和,缅军14名将领与清军12名将领为双方代表,谈判定议画押,互赠礼物,正式停战。次日,清兵熔掉了大炮,烧毁了所有舟船,以示再无战事。然后,大军撤退,一场花费了大清近千万两白银、历时五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清缅战争清军虽然有战果,这场战争未能胜利原因主要几个原因:

战争期间从乾隆皇帝到统军的将领都有一种轻敌的姿态,盲目的认为缅甸还是明朝初期那个南方小邦。战争开始时,统军将领都没有把缅军放在眼里。即使最后傅恒重视了,也没有最终赢得战争。这种轻敌思想,也是导致清朝失败的原因。

战争期间前两任云贵总督又是文人出身,完全不懂军事,地方绿营兵战斗经验不足、器械落后、战力薄弱,领兵将领大多指挥能力不强、不善体恤士兵、不懂地势、不知战术,所以,中缅第二次战事,虽然士兵总数上,清兵多过缅兵,但依然屡战屡败。

其次清军在情报上严重匮乏,无论开战前还是战中,清王朝对缅甸情况根本不了解,这就犯了兵家大忌。在对缅作战中,清军多次在不熟悉地形、并且没有向导的情况下,深入敌境,结果在缅甸的偷袭和阻击下损失惨重。

乾隆皇帝时期清缅之战

另外,清军将领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了解化外之地山高路险,辎重难行,军队的后勤补给跟不上。清军虽然就近调集兵员,但不能就近进行后勤供应,还需要长距离运输保障,这就增加了保障难度。当后勤供应出现问题时,清军就不敢长期作战。

关于清缅战争清军装备如何?这次战争,其实清军的战斗力还比缅甸军队高一点。清军士兵大多是骑兵,装备主要以弓弩为主,其中满洲八旗兵作战勇猛、善于骑射,穿着甲胄,骑着大马,缅甸的军队一听到这个名字连军营都不敢出。可是在地形复杂的云南地区,骑兵的优势被削弱了很多。缅甸方面主要采用火器,当地气候潮湿,空气湿度较大,对火器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以弓弩为主的清兵来说,潮湿的气候无疑是雪上加霜,弓弩的劲力远远低于北方,战斗力下降不少。看看18世纪欧洲骑兵还是以长枪、马刀为主,装备燧发手枪确实非常少。而当年的手枪打完一发需要很长的时间装填,手枪在那个年代更像是一把可回收的暗器。手枪骑兵会在身上带4~6把燧发手枪,打完就换或者直接扔掉。

至于火器,乾隆皇帝时期清军是半火器半弓马,火器以火炮为主,只是清军装备的火绳枪落后于缅军通过印度的英国人买进的燧发枪,依靠火枪使清军士兵吃了亏。但清军这些武器在清军对其他地区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所以,清缅战争时的清军装备并不是很差,但是兵器却不像在北方作战时那么好使,这也是清朝不能取胜缅甸的原因之一。看双方的伤亡人数:清军前后派出共计6万3千人的兵力,伤亡总计1万一千余人,战死4千余人,伤7千余人;缅甸前后共计5万2千人兵力,伤亡总计1万9千余人,战死1万4千余人,伤5千余人。

乾隆皇帝时期清缅之战

最重要的就是缅甸地形多山深林茂密,易守难攻。而当时清军火器以火炮为主,地形的原因运输也很困难,而却在崇山峻岭广袤的深林中和缅军的充足的准备下其威力受到限制。还有更为重要的缅甸乃瘴疠之地,气候潮湿高热,据资料记载,清军调集的兵大都是北方兵,多有水土不服,根本不适应南方这种湿热战争,不适应丛林作战的清军瘟疫频发,疾病夺走的生命比战斗中牺牲的人数还要多。因患热带病只剩1万余人具有战斗力,多名将领因病死亡。如抗日时期相对已经现代化中国远征军在撤退时,通过野人山时非战斗减员超过战斗减员几倍之多。

从军事上讲,清军不懂丛林作战,属于不对称战争,缅军很少清军正面交战,多采用运动战袭扰为主,偷袭物资运输队,等清军疲惫,断绝粮草再打。英勇的八旗骑兵在密林和湿热的环境下毫无优势可言。

现在很多人说什么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好像就是为了面子打这场战役,我们就看看当时情况,到底该不该打?在18世纪初,缅甸东吁王朝逐渐分崩离析,最终被贡榜王朝取代。贡榜王朝第一代君主雍籍牙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君主。他统一了缅甸,把缅甸治理的井井有条,缅甸农业非常发达,海外贸易非常繁盛。缅甸作为东南亚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国家,其发展潜力是非常大。当国家获得统一时,其潜力很快爆发出来。其经过三代君王努力,国力达到了顶峰。凭借雄厚国力,缅甸到处侵略,吞并了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王国和中南半岛中部的老挝,还占领了泰国,东南亚没有谁是缅甸的对手。当时缅甸已经成为东南亚第一强国。如照此势头发展,其统一东南亚只是时间问题。但当时缅甸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野心和自信心急剧膨胀,由于不断发动战争,因此战争开销很大。为了弥补亏空,缅甸竟把手伸到了中国境内的土司征收重税。缅甸行为引起了清王朝强烈不满。如果任其下去,等其统一东南亚,必将会对云南等地发动大规模侵略。当时清王朝也正值国力巅峰时期,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乾隆皇帝四次派兵征伐缅甸,虽然没有打赢缅甸,但持续的战争让缅甸不堪重负,缅甸被迫向清王朝求和,加上清缅战争之时,正值大小金川叛乱,最终双方各让一步,体面的结束了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