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泱泱汉风 荟萃一石——滕州汉画像石精品拓片巡回展》导赏

 昵称14934981 2019-06-29

《泱泱汉风  荟萃一石——滕州汉画像石精品拓片巡回展》下个月就要结束了,为更好欣赏和品味这批精彩的画像石,特别推出本期展览导赏,更好地带领观众领略汉风石韵。

展览回顾

5月10日,我馆与山东滕州汉画像石馆联合举办的《泱泱汉风  荟萃一石——滕州汉画像石精品拓片巡回展》开展了。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以及地面石阙等建筑上的构石,石面上雕刻各种图像,将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幻想、原始图腾、儒家教义、神仙思想呈现其中,既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和精神信仰,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被称为“汉代社会的缩影”和“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以及地面石阙等建筑上的构石,石面上雕刻各种图像,既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又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和精神信仰。 

它的题材琳琅满目,宏伟壮观,天上人间、水府神仙,帝王将相,百姓灵兽,信仰与传奇,浑然一体,如同一部别开生面的汉代的历史纪录片。

 汉画像石兴起于西汉早期,延续至东汉末期,是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绘画艺术,也是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

山东滕州汉画像石馆

滕州位于山东省南部,古为“三国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国”之称,境内发现的北辛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七千三百多年。

汉代时的滕州是一个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也成为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时期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出土范围遍布城市全境。尤其是闻名海内外史学界的《冶铁图》、《纺织图》、《牛耕图》,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为研究汉代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料。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唯汉人石刻,深沉雄大。汉画像石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汉画像石是无声的画,有形的诗,它是两千年前图画式的信息库,它是汉代先民留给后代的石上史诗,就让我们对此次展出的精品画像石拓片做一细致的欣赏。

伏羲女娲图

在汉代人心目中,伏羲和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护者。汉画像石中刻画的伏羲女娲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人身蛇尾,尾巴交缠,象征着繁衍后代,在他们中间常刻有辅首衔环或神物的图像。此类画像通常布置于墓门两侧。另一显著的特征是二者分别手持象征方圆的规和矩,或分别捧举象征阴阳的日和月。在以表现西王母为中心的仙道题材画像中,最常见的是西王母居中,伏羲和女娲则分别伴随左右。

庖厨宴饮图

汉代,饮食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汉画像石中也出现了许多庖厨宴饮的题材。在这些画面中可以看到一边是厨房正在备膳,有人屠宰、割肉、汲水、灶前烧火,刷洗、拾酒等,另一边是主人与客人在饮酒进食,有的还以舞乐助兴。

滕州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画面右侧为亭台水榭,有人正在钓鱼、罩鱼、观鱼。主人在中间凭几端坐,旁边仆人侍奉。左侧上方悬挂着一些肉和鱼,有人正操刀切割。还有两人正牵着一只羊,准备宰杀。下方宾客列坐,似乎正在等待宴饮开席,形象地反映了汉代贵族阶层的生活场景。


乐舞百戏图

此画像石出土于滕州市滨湖镇,陈列于滕州汉画像石馆精品厅,雕刻技法为浅浮雕。横130厘米,纵90厘米,画面中央高耸一建鼓,顶有华盖,羽葆飘动,二人边鼓边舞,前各有一墩,左有弄丸、倒立、抚琴者;右有二羽人舞剑;左上有猫头鹰、五首人面双鸟头兽,一人首二兽身者;右上有鸣凤飞天,仙树上有羽人饲凤等。

汉代乐舞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音乐,舞蹈、杂技融为一体,具有综合性。当时的民间歌舞盛行,杂技品种繁多,统称为乐舞百戏。汉代舞蹈风格以楚舞为主,按照不同风格,特点、表演场合可分为三种形式:盘鼓舞,长袖舞,建鼓舞。

其中建鼓舞是汉代盛行于宫廷和民间的一种双人舞蹈,建鼓又称“楹鼓”是最具特色的打击乐器,是祭祀升仙为主题的表演形式,建鼓舞有男子对舞,女子对舞和男女对舞等形式。


泗水升鼎图全幅

滕州汉画像石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块高96厘米,横258厘米,厚20厘米,重约1.49吨的汉画像石——泗水升鼎图,在这块石头上,汉代画师用他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勾勒了众多震撼人心、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

 据《汉书》记载,大禹治水后,收集全国青铜,按九州方圆铸造了九个大鼎。九鼎历经夏、商至周王朝。,成了最高统治者权力的象征。公元前256年,秦灭周,秦昭王从周王室取出九鼎,迁鼎途中“其一飞入泗水”。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在泰山完成祭天大典后,专程来到彭城的泗水之滨,组织人力打捞周鼎。正当鼎升出水面时,鼎中飞出一只蛟龙,咬断了拉鼎的绳索。

汉画像石上的泗水升鼎图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总体构图分为上下两大层,在下层又分为左右两格,左格纵40厘米、横117厘米的画面一幅,称作《泗水升鼎图》,是整块汉画像石的精彩之笔,经典之处。

泗水升鼎图局部

画面中心是一座拱桥,桥架了定滑轮,两边分别用人力拉鼎,桥下边水面泊有船只和跳跃的鱼儿;有升到半空的鼎和探出身子的龙;桥左上方和右下方还有指挥捞鼎的督导官。当绳断鼎沉的一瞬间,人们无不惊慌失措。在这个故事里,鼎和龙是核心,鼎象征了秦政权,龙象征了真龙天子,指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在“泗水捞鼎”的右上角,还刻画了一人腰悬鸟篓,蹲坐张弓,瞄准欲飞的两只野鸟。

 这块汉画像石,既相对独立,又和其上下三层所刻画的《孔子见老子》及《力士图》,《孔子周游列国》及《车马出行图》所体现的汉代儒家思想相辅相成,互为映衬。



周穆王拜见西王母图

周穆王是周朝天子,后人奉为东仙之首,尊称东王公。穆天子曾经西征,抵达青鸟栖息的所在,彼时西王母出来,止之。 

西王母是战国秦汉时期最受崇拜的神明,历史文献多有记载和描述,在两汉时期的画像石中,西王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神仙世界的首领,也是汉画像中常被刻画的神话人物。她居住在昆山山巅,掌管着不死之药,身边有玉兔、蟾蜍、九尾狐、青鸟等仙兽陪伴。两汉时期的人们崇拜和信仰西王母,主要是为了长生不老或起死回生。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早闻西王母大名,很想与她相会。图像雕刻技法为浅浮雕,表现的是在一个吉日,周穆王携带白圭玄璧,锦丝绢帛,乘华车向西方出发。二人相见之后,吟诗唱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汉画像石画面二层;左刻羽人饲龙,蛇、龟;上层,娱乐游戏、老者拜见,二桃杀三士,周公辅成王;下层,东王公见西王母画面,左有东王公坐在青气为廓、紫气为城的城堡中,旁有青龙、天牛,中间各种神仙人物,羽人、仙兽飞奔,有五龙拉的云车,有人骑龙,有蛇拉云车,前有祥云、天马、三足鸟浩浩荡荡向昆仑上进发,右刻西王母端坐于莆团之上,旁有玉兔捣药、人面鸟身者羽人。画面表现了周穆王即将到达昆仑山,坐在鱼尾座上的西王母已举目可及,神龙驾车疾行,四周仙兽欢腾的情景。

日月同辉图

日月同辉画像石构图精美,内容磅礴。画面表现的是日出月落,朔望更替,昼夜轮回的自然现象。天空中群星密布,云气缭绕,神鸟飞舞,上方有一轮月亮,月亮里刻有玉兔和蟾蜍,下方有一只金乌,背负一轮太阳,内刻三足乌和天狗。左右两边两个人身蛇尾的女子,应为神话中的羲和与常羲,传说她们是太阳和月亮的母亲。

古人观察天文现象时,常常用美丽的神话加以解释。汉代人在墓室顶部和祠堂上部雕刻日月星象,也是一种祥瑞的象征。


汉朝(前206年-8年,25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西汉、东汉两个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五年,统治地域宽广、民族众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也是一个承前启后,蓬勃向上的时代。汉代社会的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通过汉画像石这一民族的文化瑰宝得以彰显,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现了汉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图景,既质朴无华又富丽堂皇,既含蓄婉约又热情奔放,是两汉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最生动的图像见证,塑造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高峰,也铸就了泱泱大国厚重自信的风范。

我馆与滕州汉画像石馆联合举办的《泱泱汉风 荟萃一石——滕州汉画像石精品拓片巡回展》以直观、隽美、丰富的艺术魅力引领观众走进那个兼容并蓄、浪漫进取的汉代,还不抓紧时间来领略和感受盛世威仪的大汉气象!

展览地点:大理市博物馆四合院西厅

展览时间:2019年5月10日——7月15日

 (编辑:吴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