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个共同的爹吗?

 好了明理 2019-06-29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个共同的爹吗?

后稷

周族的始祖,自古以来各种史书众口一词地说,那就是五帝时期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后稷”。按《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劳模后稷的身份还非常高贵:他的“父亲”是五帝之一的帝喾,母亲则是帝喾的元妃、也即正室——有邰(tái)氏之女姜嫄。

有人可能会奇怪,父亲就父亲,你为啥给父亲俩字加上引号呢?因为《史记》转脸又说,这帝喾其实并不是后稷遗传学上的父亲,说白了,就是说他不是后稷的亲爸。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史书说姜嫄这小姑娘,不,是小妇人,虽然嫁了人但玩心未泯,一次出去野逛,看见了一些大脚怪的脚印,就去踩着玩,估计是想比比自己的脚和大脚怪的脚有多大悬殊吧。谁知这一踩,她突然下腹“感应”,有了身孕。一年之后,姜嫄就生下了后稷。因此按《史记》的意思,后稷虽然是帝喾名义上的儿子,但是实际上却跟帝喾没有半毛钱的血缘关系。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个共同的爹吗?

姜嫄踩脚印的传说

姜嫄生了个跟帝王老公没关系的孩子,自然也吓得不轻,就想把他扔了。谁知她把这婴儿丢在小巷里,牛马都避着走不敢踩;想丢在树林中,正好有一堆人在那伐木不好下手;丢在结冰的水渠上吧,居然有飞禽用羽翼呵护这个婴儿。姜嫄觉得太神奇,就把儿子捡回来继续抚养。因为最初打算丢弃,所以她给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弃”。接下来,史书就大讲特讲弃这孩子如何天赋异禀、胸有大志——其实就是讲他如何从小爱种各种庄稼,而且种得如何如何地好。咱们今天生活在这个发达的现代社会,天天吃得脑满肠肥,可能不觉得种地种粮食算什么本事。可是在几千年前近乎原始的时代,农业能让靠采集、渔猎为生,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先民们过上稳定的生活,意义十分重大。种粮高手,可是当时重要的技术人才。所以传说靠着这才能,弃长大了以后,就被尧帝选为农业老师。后来舜帝继位,又因弃帮助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洪水时教老百姓种庄稼以活命),赐予他“后稷”的称号,并把他封在他娘家“邰”(今陕西武功县,一说晋南)这个地方。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个共同的爹吗?

那“后稷”这个称号是啥意思呢?原来“后稷”称号中的“稷”,它本身就是一种农作物,一般认为是粟;而后稷的“后”字,可不是“先后”的“后”(“先后”的“后”的繁体字是“後”),而是指“君主”的意思。大家熟知的射日的那个“后羿”,他名字中的“后”,也是“君主”这意思。那么“后稷”一词,显然就是“庄稼之王”之意。庄稼之王的农活能不好吗?而且周人的“周”字,甲骨文写法为“田”字里面加很多小“点”,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个共同的爹吗?

甲骨文“周”

就像一块划好的田地,地里面长满了庄稼(小点们)。显然,“周人”就是种田农夫之意。他们的始祖后稷,自然也必须得是农活干得最好的人了。后来周人发达,建立了周朝之后,就隆重祭祀始祖后稷,以之为农神。后世我们中国人用“社稷”一词作为国家的代称,就是因为国家要祭祀社神(土地神后土)和农神。而这一传统,就是从周朝传下来的。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个共同的爹吗?

不过传统史书上记载的上古史,都是夹杂着大量的神话传说的。古人可以把神话传说混在历史里一起写,我们现代人,却不能不加辨析地照抄了事。大家看了《史记》中记载的后稷故事,肯定都明白,其中那个姜嫄感孕而生的荒诞桥段,显然是神话,任谁也不会当真。不过笔者还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后稷的母亲姜嫄是帝喾“元妃”这身份,也是信不得的。因为据《史记》以及《大戴礼记·帝系》、《世本》等古书记载,帝喾除了娶了后稷母亲姜嫄这个“元妃”、有了后稷这个名义上的儿子外,还娶了三个“次妃”即小妃子,生下了另外三个大人物儿子:

娶了有娀(sōng)氏之女简狄,生下了商王族始祖“契”(xiè);

娶了陈锋氏之女庆都,生了上古唐朝(陶唐氏)的君主、五帝之一的尧帝;

娶了娵訾(jūzī)氏之女常仪,生下了上古帝王帝挚(少昊)。

也就是说按这种说法,周人始祖后稷、商人的始祖契、五帝之一的唐尧以及上古帝王帝挚,就都成帝喾家的四兄弟了。不但如此,传说中建立夏朝的大禹,《史记·五帝本纪》说他是黄帝的五世玄孙(黄帝—昌意—颛顼—鲧—大禹),而帝喾则是黄帝的曾孙(黄帝—玄嚣—蟜极—帝喾),那说明大禹也是帝喾的堂侄儿。您看看,照这种说法,唐、夏、商、周四代的始祖包括帝挚,就都成了帝喾家的子侄了(当然也都是黄帝的后代)。这样的事儿,您信吗?尤其是商人以玄鸟为图腾,是源自东北方的民族(“玄”即代表北方、鸟是东方人的图腾),显然与发祥于西北部的周人是两个方向。通过考古检测商代古墓中的商人遗骸和周人遗骸,也可以发现商人属于“古东北类型”,而周人属于“古西北类型”。要说这两族是出自一个祖宗,真是有点拉郎配了。这种四代同源的说法,自然是不可信的。因此在此,我们还要说道说道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

话说中国上古时的各个部族,其实都有本部族信奉的最高神,或自己的始祖神。如周人的后稷,商人的契,东夷集团的太昊(太皞)、少昊(少皞)、伯益等,楚人的祝融……他们的这些神,这些始祖,本来都是独立的,互不牵扯的。因为各部族的发展有早有晚,所以他们的这些神、这些始祖,应该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但是到了商周尤其是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各国兼并、政权日趋大一统,以及各部族逐渐融合成为华夏民族,处于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的人们,就把原先各部族分别传说的神或始祖,都编到一块去了,把神话传说“历史化”,编成了一个所谓的“上古帝王将相神话谱系”。在这个谱系中,某些在上古时或后世地位、影响较大的部族的神或始祖,就成了“三皇五帝”,而另一些在上古时或后世地位、影响较小的部族的神或始祖,就成了他们的臣子。其实上古时代部族林立,哪有什么后世帝王臣子井然有序的朝廷的存在?这个谱系中还有一个主线,那就是原本出现很晚(东周出现)的天神黄帝,成为这个谱系中很多上古部族的共同人间始祖。不过因为编的人很多,这些人又尊崇自己所在国家、地区、部族的上古神或始祖,所以编出的“上古帝王将相神话谱系”的版本也有很多,于是就出现各种不同的、甚至互相抵触的说法。比如上面提到的帝挚,也即少昊,《世本》等书说他是黄帝之子,可《孔子家语》等书却说他是黄帝的爸爸,《史记》等书又说他是黄帝的五世玄孙,乱得不能再乱。由此可见,虽说上古神话传说中可能包含着某些历史的真相,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就直接把这些神话传说当成真实的历史看。当然,这种晚出的“上古帝王将相神话谱系”虽不真实,但它的形成,客观上又更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大一统政权的诞生,从这点来说也有一定积极意义,不能一棍子打死。

周人记述自己始祖后稷降生的史诗《诗经·大雅·生民》篇,也能证明后稷与帝喾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据考证,《生民》篇的写成时代相当早,至少在西周早期。它关于姜嫄和后稷的记述,是传世史料中最早的。该诗中也有姜嫄踩了上帝的大脚印之后感应怀孕生下弃的桥段,但不同且最关键的是,这首诗里只字未提帝喾,当然更没有说姜嫄是帝喾的老婆。显然在周人最早的始祖神话中,后稷是“无父而生”的人。早期周人自己叙述自己祖宗事迹的史诗,肯定不会弄错。这证明后稷最初只是周人传说中的始祖或始祖神,完全不在所谓的“上古帝王将相神话谱系”中。所谓帝喾是后稷名义上的爹的故事,是东周之后的人,在构建“上古帝王将相神话谱系”时,才在“无夫的姜嫄踩大脚怪脚印生子”的基础上,画蛇添足式地加上的,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抬高周人始祖后稷的身价。后稷“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反映当时周人正处在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历史上的后稷,应该是周族进入父系时代后第一个能明确的男性始祖,或周族进入父系时代后第一个有丰功伟绩、值得后世纪念的男性。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个共同的爹吗?

不过还有个问题有人可能会问,那就是东周以后的人们在构建“上古帝王将相神话谱系”时,为什么会把周人始祖后稷、商人始祖契这些古代传说中的帝王,都归到帝喾的门内,说成是帝喾的儿子呢?古人虽然是编故事,但是编故事也是要有点由头滴。这其实就和帝喾的原型有关。帝喾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上古真实存在过的“人”,它的原型其实就是商人心中的“上帝”神、“宇宙”神,也即《山海经》中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自然神“帝俊”,还有人考证他应该也就是天神“黄帝”。古时有一种在圆形的坛上祭天的礼仪,也就是“祭昊天于圜(yuán)丘”的“禘(dì)礼”,如今北京的天坛公园里就仍然保存着明清帝王祭天的“圜丘”。商人和周人在“禘礼”中,都把帝喾当做“昊天”来祭祀。而在古代,古人也把祭祀始祖的礼仪叫做“禘礼”。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后人于是就把商周“祭天禘礼”与“祭祖禘礼”混淆,误以为帝喾是商人、周人的共同始祖,进而编出商契和后稷都是帝喾儿子的神话。而且说周人的始祖后稷是帝喾“元妃”生的,商人的始祖契是帝喾“次妃”生的,这种说法显然是周人在占商人的便宜(我周人是嫡出你商人是庶出),自然是进入周朝以后由周人一方编出来的。

北京天坛

古人在构筑“上古帝王将相神话谱系”的时候,因为拉郎配,还造成一个明显的漏洞。上面说了,传统说法说后稷活动在五帝时期。但是《国语·周语下》记载,“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也就是说周人从后稷到周文王,才经历了15位君主。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到商末周文王时期,足有1000多年,难道周人每位族长或君主的在位时间都有六七十年?要知道,据西晋时人从战国时魏国贵族墓中挖出的史书《竹书纪年》(见节后“小知识”)记载,夏代从禹到桀有君王十四世17王,商朝从成汤到纣王有君王十七世29王,夏商合计有三十一世46王。难道说周族的15位族长或君主的在位总时间,能赶得上夏商三十一世46位君主?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么大的一个Bug,早就有古人看出来。为了调和这个矛盾,古代就有史家们就跳出来弥合说,周人始祖后稷和史书上说的周人第二代首领不窋(读竹)之间,其实不是传统认定的父子关系,而是始祖与第N代孙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后稷与不窋之间有若干代周人首领的名字失传了、缺失了。比如有人就指出,《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提到后稷的弟弟台玺、台玺的儿子叔均也都做过周族君长,但这二位却显然没有被列入周人君长的世系表。还有史学家说,因为舜帝封弃为“后稷”,所以弃的后代在夏朝几百年间就一直沿用这个“官名”,因此“后稷”这一个词其实代表几十个周人先祖,而不是一个弃。这两种说法,说白了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说后稷到不窋之间,甚或不窋之后的各代周人君主之间,有若干代周人首领的名字失传了,所以才造成夏商时期夏商共有46王而周人只有15位王的假象。

周人的先祖世系中,有人被遗漏了,这应该是事实。但说夏朝时期所有的周人先祖都称“后稷”,那就有些勉强了。其实我们前面早分析过,上古时代各部族的发展有早有晚、有快有慢,各部族信奉的神或始祖,本就不可能都处于同一时代。把各部族的神或始祖都说是三皇五帝时期的“人”,只不过是东周时期民族融合后编“上古帝王将相谱系”时编在一起的。所以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后稷其实并不是传说中五帝时期的人。按周人平均每代族长或君主的在位时间为30年来算,往前推十几、二十代人的时间(史书记载的十五先公再加遗漏的几位先公),也许后稷的真实生活年代只是在夏朝末年或商朝初年。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周人发迹建立大周朝之后,为了自抬身价,所以就把自己始祖后稷的时代提前了,以证明自己始祖的地位能与唐、夏、商始祖的地位比肩。这种说法可能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不过后稷到底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人,还是夏末商初人,大家不是专业历史学家也不用在这一点去死抠。我们现在只要知道,周人心目中的始祖或始祖神是后稷,他妈姓姜叫姜嫄(显示周人和姜姓部族关系很深),他大约是4000-3500年前西北地区(或曰陕西或曰山西)的一个部族首领,后稷的特长或说“神技”是善于种庄稼,因此后世他又被周人尊为农神,就可以了。

(摘录自唐封叶著《简说西周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