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黄帝部族与黄帝发祥地

 逸心茶舍 2010-04-16
《文史知识》2008.7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族的人文初祖,这在今天。已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共识了。出于对自己祖先的崇敬,也出于增强华夏民族凝聚力的考虑,现在.不少地方每年都有对于黄帝的祭奠活动,这些活动应当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有一个问题让人不得其解,就是各个地方都争着说黄帝是自己那个地方的人氏。或说黄帝是在自己那儿出生的,或说黄帝是在自己那个地方故去的,或说黄帝的都邑在自己那儿,或说黄帝的足迹到过自己那个地方。这些地方北到今燕山以北的涿鹿,东到今山东曲阜,即古代的寿丘,西到今陕北高原,南到今浙南的缙云山区,当然更有今黄河中游的一些地方。果真黄帝都到过这许多地方吗?黄帝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氏?他又是怎样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祖先的?作为历史学者,应当对这些问题有一个科学的回答。这篇短文,即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个简单交待。







    首先我们应明白的是,黄帝之作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华夏族作为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在民族心理素质上的表现。它与真的历史并不是一回事。这种现象,也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早在华夏民族形成之时就已经有了。我国华夏民族形成于战国时期。那个时期成书的一些有关古帝王的谱系书,如《世本》和《大戴礼记》的《帝系》、《五帝德》等,便已经将黄帝和其他古帝王编在了一个共同的谱系上,而以黄帝作为所有这些古帝王最早的祖先。其后司马迁作《史记》,更将这个谱系收录在他的《五帝本纪》里。由于《史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司马迁又将黄帝列在了华夏最早的五位帝王之首(其他几位帝王是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并以黄帝作为这五位帝王的直系祖先,甚至以后的夏商周秦的各位帝王,也都被说成是黄帝的后嗣裔孙,黄帝的祖先地位就这样确立了。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写道,他自己为采访黄帝的事迹,曾“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所到之处,“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以上空桐(在今甘肃平凉市西)、涿鹿、东海、江淮四至范围之内,正是当时的华夏共同文化圈,可见其时黄帝已被各地华夏之人奉作了自己的人文初祖。

    然而,这种按“五帝”谱系排列的古史系统并非真的历史,它并不符合古代历史发展的实际,而只是出于战国晚近之人的人为编排。黄帝既不可能是所有五帝三王的直系祖先.也不一定生活在其他古帝王之前。他与其他各位古帝,实际上都是我国上古各个具有不同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部落的首领(祖先),他们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谈不上有何亲缘关系。其时也未有如同以后秦汉皇朝那样的一统国家.甚至也未有夏商周那样早期国家的出现。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的古史专家徐旭生先生就曾指出:“我国近二十馀年史学界所公信的一点观念:我国有记录历史开始的时候.也同其他民族的历史相类。这就是说,它是复杂的,合成的,非单一的”;“我国历史开始的时候,种族是复杂的,非单纯的”(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2、28页)。在他之前,著名的“古史辨”派大家顾颉刚先生.亦曾表达过我国春秋以前各古老部族非出于一元的观点,他说:“我们一谈古书,商出于玄鸟,周出于姜嫄,任、宿、须句出于太昊,陈出于颛顼,六、蓼出于皋陶,楚、夔出于祝融、鬻熊,他们原是各有各的始祖,何尝要求统一。”(顾颉刚《答刘胡两先生书》,《古史辨》第一册,99页)他由此推论说,只是到春秋以后,大国攻灭小国,疆界日益扩大,民族日益合并,种族观念渐淡而一统观念渐强,于是许多民族始祖的传说亦渐归到一条线上.才有了将这些民族始祖统一编排进一个谱系,或编排成君臣上下关系等等说法(同上)。

专家们的这些论断都是正确的。实际上,考古材料也可以证明我国古代民族非出于一元的论断。从各地发掘的众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看,与传说中黄帝那个时代相当,我国黄淮江汉广大地区分布着的,确实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考古文化,即使在中原地区,其内部各个区系的文化也是自成系列的。有学者用“满天星斗”这个词汇来形容我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质,应当说是符合实际的。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解说清楚某某考古文化,即是传说中某某部落集团的物质文化,但由此判断我国传说时代各古老部族非出于一元,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国文明初期各氏族部落及其首领,都不可能出自某位共同的祖先,所谓以黄帝为首的“五帝”系统.以及以黄帝作为五帝三王共同祖先的安排,都只能出自后世人们的主观意识,是居住在黄淮江汉范围内各古老部族通过长期交融,最终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华夏民族以后,为了构建自己新的共同历史的产物。当然,这部新的共同历史,必然是由各古老部族的历史杂糅而成的。它必然也包含着各部落自己祖先的传说。只是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些传说重新进行了编排,并赋予这些传说以新的历史意蕴,赋予各位祖先以新的角色安排,如此而已。







    如果承认五帝的谱系出自华夏民族形成以后的人为安排,那么,为何这个谱系要把黄帝奉作所有五帝之首?何以我们的华夏先民不是选择其他部落集团的首领,偏偏要选择黄帝作为自己民族的人文初祖呢?这仍然要从黄帝本来的身份谈起。

    前言黄帝与传说中其他几位古帝的身份一样,原本只是上古各氏族部落的首领,或是他们各自奉祀的祖先。那么,黄帝是古代哪一支氏族部落的首领或祖先呢?在这方面,我国较早成书的《国语》提供了一些信息:

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晋语四》)



这里提到黄、炎二帝都是少典氏族的后代,黄帝出生后,在姬水边长大,炎帝则在姜水边长大,因而黄帝姓姬,炎帝姓姜。所谓少典氏和有娇氏.到底居住在何处和属于哪个部落集团无从知晓,我们且不去管它,但其所称黄帝姓姬的说法,却是古今没有任何异议的。我们追寻以后文献所提到的古代所有著名的氏族部落的姓氏,只有周族这一支属于姬姓,因而我们可以大胆地断定,黄帝是以后建立周朝的周族的直系祖先。《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即此之谓。

    这则故事还提到黄帝居住在姬水边,姬水不知在何处,有人说它在姜水旁,而姜水为今渭水的支流,正在周人居住的岐山之下,是黄帝族生长繁育的地方,正与日后周人相一致。不过,文献记载周人来到岐山之下,只是周朝建立前不久的事,他们与作为炎帝后裔的姜姓族人发生关系,也只是周文王祖父古公宣父时期的事情,《国语》乃是以后例前,说周人祖先黄帝也生活在以后周人崛起的地方。实际上,周人与其祖先黄帝生活的地方,当更在此以北。这个问题,我们下面还将予以辨析。不管怎样,周人与黄帝的关系是无可否认的。

    《国语·晋语四》又继续说到,黄帝之后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十四人得到了“姓”,却只有青阳氏与夷鼓氏同于黄帝自己的姓,即姬姓。据《史记·五帝本纪》,周人就是南青阳氏直系繁衍而来的。至于《晋语》提到的黄帝之后的十二个族姓,除姬姓外,还有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儇、依等。学者认为,它们皆是黄帝与其他氏族通婚致其后嗣改从其他族姓的结果。稍加考察即可发现,这些族姓的后嗣也多居住在今陕西、山西和河南西部一带。他们与《国语》、《左传》诸书提到的居住在东方古河、济之间的颛顼氏及其后裔——所谓“祝融八姓”、夏王朝的建立者夏后氏、商王朝的建立者子姓商人,以及帝尧和帝舜所在的有虞氏的族姓,是不同根系的。这也进一步证明,黄帝是西方氏族部落的首领。

    还有必要指出,《国语·周语下》提到东周朝廷有一位懂得天文律令的大臣伶州鸠,他曾在周景王面前称:“我姬氏出自天鼋。”郭沫若先生据此考证,天鼋,就是黄帝的“号”轩辕(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献侯鼎》),是亦表明姬周族出自黄帝。

    如果要探究“黄帝”这个名号的意义,那么我们也可以指出,所谓“黄帝”,即是指居住在黄土高原上的部民们的“帝”。古代“帝”是生民对于死去祖先的敬重称呼(如商人对逝去的某些直系先王的称呼)。古代的黄土地,起初也仅仅指的是黄土高原,《尚书·禹贡》称雍州“厥土惟黄壤”可证。或以黄帝号称土德而将其归为所谓“中央之帝”,并从而将黄帝的发祥地挪到中原某个地方,那实在是根据了五德终始说兴起以后的说法,是不足为凭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历史怎么又让黄帝从一个姬周族的始祖变成整个华夏民族的始祖了呢?原来,这是因为周族人后来统治了天下,并以周人为主导,将其他部族融合进来,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有黄淮江汉广大地域的新的共同体——华夏民族的缘故。

从中国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里,可以了解到周族还在灭商前,就以“夏”来称呼以自己为首的反商部落联盟(见《尚书》中《康诰》、《君爽》、《立政》等篇)。商朝灭亡后,西周王朝大肆分封子弟、亲戚到各地去做诸侯,那些由周王室分封出去的诸侯亦皆以“诸夏”自称(或称“诸华”,华、夏二字音义相同)。由于诸夏分布在十分广阔的地域,且又处于政治、军事上的主导地位,日后进行的民族融合,便分别以他们为中心而展开。整个西周、春秋时期,伴随着“诸夏”与诸夏商旧族暨“蛮”、“夷”、“戎”、“狄”的斗争与交往,这种融合不断地扩大范围,最后,到春秋战国之际,原来的诸夏及散布在中原各地的旧氏族部落,终于融铸成了一个整体。他们彼此之间不再有血缘的隔阂,在语言、文化、礼俗、生活方式等方面也不再显示出差别。这个新形成的共同体,很自然地沿用过去“华夏”的称呼,那些原来各氏族部落独自崇拜的祖先,则成了华夏族共同崇拜的祖先。其中具有最高地位的祖先,当然也就非原来周人的祖先莫属。就像后世编撰所谓氏族谱或“百家姓”,那处在首位的自然是当朝皇族的姓氏。这样,黄帝就成了全体华夏族居民的人文初祖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黄帝部族的发祥地。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除我们上文提到的陕西周原的岐山说外,尚有中原新郑说(谓黄帝出生在河南中部的新郑)、古寿丘(今山东曲阜)说和古涿鹿(今河北涿鹿县境)说等几种。第一种说法,我们已经分析了它的不可信,指出这种说法是后人误将周人较晚时期的居住地当作了其祖先的发祥地。据《诗经·大雅·绵》诸篇的记载,周人迁居至岐山周原.只是文王祖父古公直父时期的事情,作为周人祖先的黄帝,应在其北面更远的地方。中原新郑说与寿丘说,比第一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