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针知药 固是良医

 菜根潭100 2019-06-29

知针知药 固是良医

品略图书馆

2018-04-19 16:11

在大家的认识中,传统中医都是按照“方药内服,针艾外治”的模式看病,确实中医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这种“针药结合”的看病模式,又可称为针药并用、针药合用,即是指对同一患者,针对其病症同时施以针灸和药物等治疗措施,以达到防病治病提高疗效等目的。传统中医在临床治疗中,常善于针药兼施,相机而行,合理使用针灸与药饵,形成中医独特的诊疗方式。针药结合由来已久,早在唐代,药王孙思邈就在其《千金翼方》中有云:“若针而不灸,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灸,亦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把“针药并用”当作评定一个优秀医者的标准。

针药结合的概述

《黄帝内经》中即提出“方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的原则。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将针灸的各种疗法和中药有机结合起来,当用针时用针,当用药时用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针药结合,双管齐下,充分发挥两者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知针知药,各取所长,在治疗中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针药结合的原理

传统中医认为:针药结合,无外乎通过内外并治、标本兼治、脏腑经络并治、局部与整体并治等形式,以达到调和阴阳气血,疏经通络,扶正祛邪的目的。

例如: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则可施以中药调其脏腑,同时选用针灸疏通经络。中风病人,常用针灸以醒脑开窍、疏通经络以治其标,同时根据病人辨证的具体情况选用中药调其本,每收捷效。

现代研究针药结合的机制也发现:“①针灸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可以配合药物清除和消灭机体内的病原物质,达到针药协同增效的治疗目的;②针灸可通过改善药物的代谢过程,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时间,从而提高疗效;③针灸特异性的调整靶器官的功能,增加器官对药物的亲和力,增加了药物在机体的靶向效应”等作用。

针药结合的方式

(1)先针后药①初病、急病,首先针刺,亦即“针刺导其先,汤药荡其后”。以针刺取效立竿见影,顿挫病势之猛烈。调节脏腑功能,针药结合,使病势得以控制。②凡遇久病,慢性病反复不愈,常法不效时,常先针刺,然后施药。③在针灸治疗时,虽然取得较好的即时效应,但疗效不能持续,需要药物的配合,维持疗效。针药合用,则经络脏腑能因治法的各有所长得到更好的治疗。

(2)先药后针①对于虚证患者,宜先用甘药调之再行针。《黄帝内经》曰:“气血阴阳俱不足,勿取以针,和以甘药是也。”②若服用中药后患者出现不适反应,可以合用其他药物,更可以考虑用针灸治疗,尤其是药物过敏等都可以优先考虑使用针灸。③有些患者长期使用某类药物后,已经产生耐药,或者敏感性差,疗效匮乏,配合针灸治疗后可以提高疗效。

(3)针药同用主要针对症情比较复杂的或者多系统疾病而言的,临床应用时,或以针灸为主,或以药物为主。可以缩短治疗过程,获得良好的效果。

(4)传统方药与现代新型针灸按摩相结合,如疗效显著,疼痛较少的浮针医学配合中药模式等,常能取得1加1大于2的治疗效果。

针药结合的趋势

然而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受其专科分化思维的影响,现代中医药与针灸推拿等也逐渐细分,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学科,人为的将最具中医特色的针药结合模式生生割裂,导致许多医生的临床治疗手段单一,难以完全发挥中医的特色。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诸如各种慢性疼痛、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等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面对这些疑难杂症,单一的针灸或者药物难以取得速效,而针药结合模式符合现代疾病的多病因、 复杂性、 慢性的特点, 因此在未来这种治疗方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针药结合的优势病种

主要的优势病种有:头痛、眩晕、失眠、抑郁、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各种慢性疼痛,慢性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老年性便秘、肛门瘙痒慢性咽炎、顽固性咳嗽、肺气肿、哮喘、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荨麻疹)等常见病与疑难病。

总之相比于西医或中医单一的治疗方法,针药结合具有更加方便,效果更好,更经济实惠等特点。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受益于这种既传统又时尚的看病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