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强中医聊经络——十二原穴

 哈利路亚3 2019-06-29

为医不识经络,开口动手就错

十二经脉交接走向示意图:

首先要知道经络的起止,走向,每条经络里面必须掌握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还有下合穴,还有一些特定的穴位,比如膀胱经的背俞穴、腹部的募穴,然后还有几个很重要的穴位,八会穴和八脉交会穴。

把这些搞明白了,艾灸就可以随意配穴了,一般而言配穴也要阴阳,搭配比较经典的就是俞募配伍法:背俞穴和募穴配伍。

比如说,调理肺部疾病,用肺俞配中府。

胃病,用胃俞配中脘。

对于急性痛症,往往首选郄穴。

顺便说说少商和商阳穴的选择标准:少商以肺热为主的高热,商阳穴以阳明症为主的高热。大便开始结了,显示已经进入阳明了所以选择商阳穴。

十二经络都有五行属性,五输穴也有五行属性

《难经·六十六难》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结合脏腑经脉的五行属性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也就是阴经的第一个穴位(从四肢末端开始,不是经络起始穴位)属于木,依次上来是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来定穴位属性。

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取穴原则。

那么就要知道脏腑经络的五行属性:肺与大肠属金,肾与膀胱属水,肝与胆属木,脾胃属土,心、小肠、心包、三焦属火。

五输穴有个五行规律:阴井木,阳井金。阳经的五输穴第一个穴位定性为金,也是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依次排列。

以手太阴肺经为例:手太阴肺经属性为金,子母穴的属性就是,子穴为水穴(金生水),母穴为土穴(土生金)。

手太阴肺经的五输穴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其五行属性是按照木火土金水排列,也就是,手太阴肺经的五输穴为:少商(木)、鱼际(火)、太渊(土)、经渠(金)、尺泽(水)。

其子穴就是水穴尺泽,母穴就是土穴太渊。

每条经络就都有子母穴,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以手太阴肺经为例,说一下手太阴肺经的子母穴。手太阴肺经的五行属性为金,金生水,土生金,所以其子母穴为手太阴肺经上的水穴和土穴,阴井木,阳井金,所以其母穴是太渊(土),子穴是尺泽(水)。

依据五行相生的治疗方案,肺之虚症取太渊,用补法虚则补其母肺的实证就取尺泽。用泻法,实则泻其子。

针灸、推拿、按摩均有补泻手段,补泻手法,简单说,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力大为泻,力轻为补,这是基本上要掌握的。

在针灸大成里面有几句话: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那么就是说,艾灸而言,火力大时间短为泻,温和而持久为补。这是本经补泻取穴,那么还有异经补泻,所谓异经补泻法,即指取病变经脉的母经上的母穴或子经上的子穴治疗。

还是以肺之病变为例来讲:手太阴肺经属金,足太阴脾经属土,足少阴肾经属水。

肺的虚症可以取母经的母穴,母经是足太阴脾经,母穴是土穴也就是补太白。

肺经的实证就取子经的子穴(肾经上的水穴)也就是泻阴谷。

本经补泻和异经补泻可以同时用

关于井穴的问题在《难经·七十三难》就提出来了,刺井以泻荣

《难经·七十三难》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荣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荣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说的就是井穴位于四肢末端,肌肉浅薄,气少,不宜行补泻手法。

另外,因为井穴针感多为剧烈疼痛,病者难以接受,所以可以变通应用。

阴经井穴属木,荥穴属火,火为木之子,在需要用井穴行泻法的时候,可以用荥穴替代。

补井当补合,在《难经》之后的医家,在刺井以泻荥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了“补井当补合”的观点。

《难经本义》明确提出来,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其实依然都没离开一句话: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记住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就可以灵活运用了。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位于腕踝关节附近。十二经脉各有一个原穴,所以也叫十二原。临床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相关疾病。

大肠合谷肺太渊,胃原冲阳太白脾,

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

心包大陵焦阳池,肝经太冲胆丘墟。

十二原穴最早内容在《灵枢》: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其中有膏之原,肓之原。

这里提到了五脏之原和膏肓之原,但没有心之原穴和六腑之原穴。

九针十二原的内容,到《灵枢·本输》中增加了六腑的原穴。

在灵枢整本书中,心经没有五输穴和原穴,里面也做了解释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不能容邪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所以。

在《难经·六十六难》中提出,心之原,出于大陵,大陵是心包经的原穴。

到了针灸甲乙经中,才补充了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确定了心经的原穴,这是原穴的由来原。

原穴其实就是本源、原气的意思,原穴在临床中可以用于诊断,也可以用来治疗。

根据原穴部位的反应变化,可以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九针十二原里面提到,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

说明脏腑有病的时候,常在原穴的地方会有异常反应,可以观察,去按一按,压一压,揉一揉,看看是不是有异常,来推断脏腑是不是有潜在或者显在的问题。

比如说,心肌炎在大陵有压痛肾炎在太溪有压痛等,这是用于诊断方面常用的在治疗方面。

原穴的特点是可补可泻,因针刺原穴可使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卫护正气抵御外邪的作用,即原穴有调整脏腑经络虚实的功能,临床上不仅用于实证,也多用于虚证,治疗范围很广泛。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难经·六十六难》:“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所以一切与脏腑有关的病证,如脏腑本身病证,与脏腑相关的器官、肢体病证,无论是虚证、实证、热证、寒证、表证、里证、急性病、慢性病都可以用相应的原穴来治疗。

当然,从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特性来认识,原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是调节脏腑功能,用于治疗脏腑疾病,尤其是五脏多用原穴。

在中医群里,很多女性患者被一些老师经常提示艾灸按摩针刺太冲穴的原理也就在这里。

因为很多女性患者的情绪波动比较大,中医里面有一句话,女子肝为先天,其配穴原则一般有这么几个:第一是单取原穴,第二是原络配伍,第三脏腑原穴配伍(或者叫表里经原穴配伍),第四是原俞配伍,第五是原合配伍,第六是原募配伍,另外,原穴还可以和八会穴,八脉交会穴来配伍。

一、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

太渊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也是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同时又是八会穴之一的“脉会”。

《九针十二原》里面说: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定位在手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的地方。

主要功效是宣肺止咳,活血通脉,太渊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可补肺气之虚,又可治疗肺气之实,凡是肺功能失常所致的肺系疾病以及喉鼻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所以凡是和肺气有关的心、血脉病症,也可选用。

另外,太渊是全身诸脉精气汇集之所,又为肺脏真气所注之处,故是治疗无脉症的首选穴。

太渊配鱼际,对于咽干效果也蛮好,这个配方出自针灸大成。

太渊配列缺,孔最常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期间,这个临床效果是非常好的。只是在针灸时,注意两点,针刺不要太深,一般要拨开桡动脉再针。

针刺太渊对于咯血有显著的效果,常用于支气管扩张的治疗。

有临床报道,该穴位对三期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可以悬灸,温和灸,经常用拇指及甲尖掐按太渊,每次1~3分钟,可以补肺气、利心脏,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保健心脑血管,预防心肺疾患。

二、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

在《灵枢·本输》里面首次提到六阳经的原穴,“大肠……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                    

常用功效:疏风解表,清泄阳明,理气止痛,镇静安神。

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皮毛,所以合谷穴也有疏风解表的功效,是治疗表证的要穴,常与肺经喻穴及背俞穴配合使用。

合谷穴镇静安神之力较强,又可疏经通络,理气活血,所以是镇痛要穴,很多内脏痛、器官痛,取用本穴常有立竿见影之效,比如牙痛,痛经也经常会用到,还有胃痛等,因为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于面部。

本穴具有祛风散邪,清宣热邪的作用,头面五官病证又多因风夹寒热所致,所以历代医家认为本穴是治疗头面五官疾患的常用特效穴之一。

所有学针灸艾灸的都知道四总穴,四总穴里面就提到这个穴位,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其他穴位比较来说,有很强的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可清泄阳明,而阳明经多气多血,针刺合谷具有理气活血之功,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多种病症,所以,也是治疗妇科疾的常用穴位之一。

理气调中,用于治疗胃痛、泄泻等阳明腑证,月经不调,前面说的痛经,还有闭经,恶露不止,哺乳期乳汁分泌不够等。

在西医进入之前,滞产,胞衣不下,难产等也是常用的。

另外,合谷有补气的功效,针用补法,可以补气固表,益气固脱,益气升阳,益气摄血,用于久痉,脏器下垂,久泄久痢,以及脱证。

补气可固脱,益气可回阳,行气可散滞启闭,清热可开窍醒神,所以合谷穴广泛用于脱证、闭证、厥证等,作为回阳九针之一。

也用于急救,合谷穴能够调、补气血,可用于一切气血失调所致病证,治疗范围极为广泛。

有一个临床报道值得大家伙留意记住(对于没有医师证的,仅用于家人哈):针刺合谷治心绞痛:在心绞痛发作时取双侧合谷穴刺入,提插至心绞缓解后,留针20min左右。结果:所观察病人均在针刺后13min后,疼痛缓解。

三、足阳明胃经原穴:冲阳

首先出现的地方也是在《灵枢·本输》,“胃……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5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

主要功效是和胃化痰,镇惊安神,有健脾和胃化湿除痰之功,头面之风,下可通胃腑泻热,可用于治疗脾胃疾患,痰火扰心之神志疾患,风热在上之头面疾患。

也是治疗足部血脉运行不畅之红肿疼痛,阴疮溃烂的常用穴。

这里一般灸法,头面疾患经常可以用于头重,头痛,口眼㖞斜,齿痛,颊肿。

脾胃方面包括呕吐,腹坚,胃脘痛,还有饮食不佳不想吃饭。

在针灸大成里面配公孙一起,可以治疗很多疾病:配公孙——腹瞋,心闷,狂症,痰多,足痛,疮疡,气蛊,胸、腿痛。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针灸初学者,要注意避开下方的动脉。

有一些陈旧性的踝关节扭伤,可以在冲阳和解溪放血,效果挺好。

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冲阳的时候,可引起心率减慢,增强心肌收缩力,在心电图上可以看到P波,R波,P-R间期,Q-R间期的持续延长,对了,这地方不宜疤痕灸。

四、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

做为原穴,首出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

首先,在说功用之前,这个穴位名就值得大家深思,这个穴位名是以天象之一做命名的,古人观天之象,以太白为兵象,具裁定内乱,匡复正统之意。

在人身上,则为急病属于五行之金者,如急腹痛、便难、滞下、后重等症,宜于武断取治的,凡暴病初起,元气尚足,可以猛治,若久病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用本穴有效。

其他如病后之艰于复元者,有如乱后余劫,治取本穴,须兼取安抚之穴乃效,本穴承前穴大都之都,故治症,亦颇复杂,但以阴滞之急证为主治。

太白是脾之原穴也是五输穴中的脾经输穴,其主要功效是健脾和胃,除湿化痰,本穴为脾经原穴,善治脾胃病,尤其是脾虚证。凡由脾虚失运,生化不足及脾虚生痰所致的病证,均可取本穴施治。

脾健则可以统血、生血,所以某些妇人血虚、失血疾病也常用,脾为后天之本,对于很多慢性病都可以选用,治疗范围广。

配伍公孙常常是治疗消化系统的经典配方。

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太白对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低血糖可以升(我个人建议灸为主),高血糖可以降(建议针为主)

五、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

在内经里面,因心为君主之官,故没有安排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灵枢·邪客篇》曰:“手少阴之脉独无喻,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

指出心包能代心受邪,所以取该经胸穴可以治心病。直到晋朝《针灸甲乙经》才明确列出手少阴的五输穴,才有了心经的原穴神门。

其主要功效是宁心安神,理气活血。神门穴能补能泻,心之实证和虚证均可取本穴施治。养心安神,益智定惊的作用较著,是治疗心神疾患的要穴。

《十四经要穴主治歌》:“神门主治心悸怔仲,呆痴中恶恍惚惊,兼治小儿惊痫证,金针补泻疾安宁。”,心主血脉,凡与心有关的血液运行障碍所致的病证,均可用神门穴治疗,可起到理气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

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上炎或热移小肠所致病证,如口舌生疮等也可选用。

在主治病症方面:

神志疾患:心烦,健忘,不寐,痴呆,癫狂,痫证,头痛头昏。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癔病等都可以选用。

心系疾患:心痛,心悸,怔忡。冠心病,心律不齐等。

其他常见病如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赤黄涩痛,喘逆上气,呕血,热病不嗜食也都可以择机使用。

配伍应用方面:

配大椎丰隆可以治疗癫狂痫证。

治疗心神失养健忘失眠常配伍支正穴。

同时对无脉症有效(加太渊)。

配伍关元中极常用于遗尿遗精。

治疗喘逆则常和阴陵泉,昆仑足临泣配伍。

在针灸大成里面,有一个处方,我目前没治疗过,如果有亲朋或者客人求助,建议大家试试:神门,鬼眼,百会,鸠尾穴治疗痴呆。

现在老年痴呆症的患者人群不少,但是来门诊求治的并不是很多。

现代研究发现针刺神门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有很明显的疗效。

《玉龙歌》: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杂病穴法歌》:神门专治心痴呆。

我临床在治疗失眠症的时候,除了五行八卦针之外,必加神门一穴

六、手太阳小肠经原穴:腕骨

首次出现依然是在《灵枢·本输》篇中,《灵枢·本输》:“手太阳小肠者…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

主要功效:清热散风,舒筋活络,增液止渴太阳主一身之表,所以本穴有清热散风解表的作用,可用于风热外感以及热邪上扰清窍之头面耳目疾患,小肠主液所生病,小肠经原穴有清热,增液止渴的作用,可用于消渴、中焦湿热证。

主治病证:

外感疾患:寒热,黄疸,热病汗不出,疟疾,头风,感冒等

头面耳目疾患:头痛,颈颔肿,目泪出,目翳,耳鸣。慢性泪囊炎(关于这个颈颌肿,是不是甲状腺那块?留个疑问哈,书上没做解释)

其他:消渴,癫狂,惊风。胆囊炎,胃炎,糖尿病,坐骨神经痛

配伍:

阳谷可治疗胁下痛不得息《备急千金要方》

配通里穴可治疗颊肿肩疼,项颈强疼难转侧,嗌颔肿痛,肩似拔,臑似折,耳聋目黄,臑肘臂外后廉痛《针灸大成》

现代研究发现针刺腕骨穴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并有便意。

七、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

《灵枢·本输》篇:膀胱……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息风,镇痉止痛,舒筋活络,穴归足太阳膀胱经,膀胱通于脑,故有清热息风之功。用于治疗头目疾患,上病下取,效果蛮好的,还可用于治疗神志疾病。这穴位还有镇痉止痛,舒筋活络的作用,常用于本经络循行所过部位的筋肉疼痛。

其主要治疗范围:

头面疾患:头痛,眩晕,目赤木翳。神经性头痛

腰背疾患:背寒,脊椎强直,腰尻疼痛等。急性腰扭伤

下肢疾患:半身不遂,寒湿脚气,两足生疮

神志疾患:癫狂,痫证等。

另外腹满泄泻便血也可以用,用于小腿痉挛常配位承山承筋穴。

配申脉或者迎香可以治疗鼻出血。

配然谷,肾俞常用于治疗足寒。

颈项强痛常和大杼穴或阳陵泉配伍。

现代临床上,京骨穴还常用于感冒,心肌炎等病证的治疗。

用京骨配腕骨治疗偏瘫效果不错。

八、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

是补肾的要穴之一,也是艾灸届常用来避免艾灸上火的常用穴位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在高老师的针灸穴位名解上说:古法诊脉,三部九候。本穴为三部九候之一,取本穴以诊少阴疾患。玩本经各穴大意,起于“涌泉”之泉,出于“然谷”之谷,本穴则犹溪涧之溪也。且本穴出于内踝之后,凹隙大深之处,故名“太溪”。

其主要功效为益肾滋阴,调理冲任,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也是足少阴肾经的输穴,五行属土,也是古回阳九针之一。

从肾脏的病例变化而言,肾多虚证,几乎没有表证和实证。所以太溪的主治作用以补虚为特点,即可温肾补阳,又可滋补肾阴,阴阳双补,主治范围挺广的。

即可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遗尿,阳痿,泄泻,又可治疗肾阴不足,虚火上沿的牙痛,咽喉肿痛,还可以治疗肾不纳气的咳嗽,气喘。女性的生理病理和肝肾密切相关,所以太溪还多用于治疗妇科病。腰为肾之府,所以太溪也是治疗肾虚腰痛的常用穴

主治病证

肾脏疾患:遗尿,癃闭,淋证,遗精,阳痿,小便频,水肿。肾炎,膀胱炎

妇人疾患:月经不调,经闭,带下,不孕。先兆流

产,习惯性流产

胸肺疾患:咳嗽,气喘,咯血。支气管炎

神志疾患:失眠,健忘,神经衰弱

五官疾患:头痛,牙痛,咽喉肿痛,暴暗,鼻衄不止,耳鸣耳聋,青盲,夜盲,口中热。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

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内踝肿痛,足跟痛,下肢厥冷,腰脊痛。下肢瘫痪

其他:虚劳,脱证,脱发,咯血,消渴。贫血,神经衰弱。

以上这些疾病在辩证的基础上都可以用太溪为主穴或者配穴来调理。

配昆仑,申脉可治疗足肿难行。

配太渊治疗咳喘。

配中渚、少泽治咽干肿痛。

配大陵治胃痛;配合谷治虚火牙痛;尿频尿痛。

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神经衰弱。

配内关,神门治疗遗精、阳痿、小便不利。

配水分、气海、水道治疗水湿泛滥、全身浮肿。

配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配三阴交、听宫治疗耳鸣耳聋。配膀胱俞,中极,水道治疗尿频尿急。

这是针灸常用的一些配伍方案,也是艾灸可以直接用来调理的配伍方案

有研究显示针刺太溪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效果良好,至少可以极大程度的延长了抢救时机。

九、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大陵

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

这里需要做一个解释:在内经时代,手少阴心经没有设立五输穴,也没有原穴,认为心为人之大主,不可受邪,由心包代君受邪。所以,在看内经等书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个词:心主。这个心主就是说的手厥阴心包,大陵是手厥阴心包的原穴,也有一个别名,在《脉经》就叫心主。

主要功效:清心安神,宽胸和胃。

大陵穴五行属土,在群早餐曾经说过五输穴的属性问题,忘记了的回头看看,心包经五行为火,故为本经子穴。清心安神之力比较强,对于心火炽盛所致的神志病,心肺疾患以及五官疾患有较好的疗效。

心包与三焦想表里,三焦主气,所以大陵有宽胸理气和胃之效。常用于治疗气机阻滞或气滞血瘀所致的胸,胁,胃,腹的疾患。主治病症包含心肺疾患,神志疾患,脾胃疾患,五官疾患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疾患。

在心肺疾患方面,心痛,心悸,心悬若饥,胸中热痛,短气,咳喘等症状均可选用,常用于调理心肌炎,心绞痛和心律失常。

神志疾患方面,心烦,悲戚惊恐,喜笑不休,狂言不乐,脏燥等,常用于失眠,精神病,癔病。

脾胃疾患:胃痛,呕吐,呕血。胃炎。

五官疾患:头痛,目黄,目赤痛,喉痹,咽干,口疮,口臭。扁桃体炎。

配内关,郄门,少府治风湿性心脏病。

配水沟,神门,百会对精神病有帮助不过这两种情况一般门诊用不上,大致了解就好。

配内关曲泽治心胸疼痛。

配尺泽可治气短。

配偏历穴可治喉痹咽干。

配上脘,足三里治疗呕吐,胃疼。

配郄门治疗呕血。

配人中治疗口臭。

配少府治疗咳喘。

配外关,支沟治疗便秘。

在针灸的时候,一般进针3分就OK了。

这个穴位可以经常灸灸,做为心脏疾病的保健调养。

另外补充两个处方,临床常见的病:经常有些妊娠呕吐反应很厉害的,在大陵这向掌心(劳宫)方向平刺0.5寸,几分钟就可以缓解,我做过很多很多了。

在男性病中的梦遗,泻大陵补太溪,疗效很好。

十、手少阳三焦经原穴:阳池

阳池的主要功效:清热散风,益阴增液,舒筋活络。穴归手少阳三焦经,有疏散少阳风热,清利耳咽,消肿止痛之效,用于头痛等头部疾患。

三焦主气化,与津液的敷布,水液的代谢有关,所以阳池还有益阴增液的功效,可用于消渴之上消、中消。

阳池还是治疗腕部以及足踝部位筋肉关节疼痛的常用穴。

头部疾患: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目痛,咽喉肿痛,项痛。感冒,扁桃体炎,疟疾

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肩臂痛不得举,腕痛无力,腕关节红肿不得屈伸。腕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

其他:消渴,烦闷,口干。

治疗前臂问题常配外关曲池。

治疗咽喉肿痛常配位少商。

对于糖尿病而言,常配伍脾俞,太溪三阴交肾俞照海等。

现代研究发现,针刺阳池可以使不蠕动或者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以及直肠的蠕动增强。

这个研究结果提示阳池可以有效的治疗便秘。

十一、足少阳胆经原穴:丘墟

丘墟首次出现也是在【灵枢·本输】篇:胆……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

其主要功效疏肝利胆,消肿止痛

肝胆相表里,肝胆多同病,取胆经原穴,可以获得疏肝之效,善于治疗肝胆方面的多种疾病。

胆经循行过肋上头,凡因热邪热毒循经上扰所致的头项部,胁肋部肿痛之症,都可用本穴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丘墟还是治疗足踝部位经筋病变的要穴,一般使用透针法,也就是丘墟透照海。

主治病症方面:

肝胆疾患:寒热往来,乳房肿痛,闭经,疝气。胆囊炎等。

头项疾患:偏头痛,目疾,齿痛,耳聋,咽肿,颈项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聋等本经循行部位的疾患。

这个胆经比较长,循行部位的病种很多:胸胁痛,缠腰火丹,腋下肿,瘰疠,腰膝痛,足腕不收,脚跗肿,足跟痛。腋窝淋巴结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踝关节以及周围组织疾患。

配瞳子谬治目翳。

配解溪、商丘治脚背痛。

配中渎、支沟治胁痛

配三阳络治胸闷痛。

配悬钟、解溪治疗外踝肿痛;

配风池、行间治疗肝火旺盛的头痛。

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

配迎香、风池治鼻渊。

配养老、曲垣治落枕。

配阳陵泉、期门治胆囊炎。

丘墟透申脉,配曲池,百会和通里穴,对中风失语有比较明显效果。

十二、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

《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也是其输穴,其主要功效是平肝熄风,疏肝解郁,泄热理血

太冲为肝之原穴,主治肝之脏病、经病以及与肝相关的脏器病症。

肝主风主动,主疏泄,喜条达,凡因气郁、因风动所致神志疾病、头面五官疾病,都可取太冲。

肝开窍于目,肝主藏血,所以太冲也是治疗眼睛疾病很重要的穴位。

女子以肝为先天,妇科疾病与肝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治疗妇科病的时候会发现,不管是针灸还是艾灸,还是按摩,都常用到太冲。

肝在体为筋,司全身筋骨关节的伸屈运动,也会经常和阳陵泉外关等配合治疗相关疾病。

主治病症方面:

首先是肝肾疾病,阴痛,精液不足,遗尿,癃闭,小便赤,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等。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神志疾病:小儿惊风,癫痫,心烦等。失眠,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

头面五官:目赤肿痛,青盲,喉痹,口中烂,嘴歪,头昏目痛;

女性方面,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难产,乳痈等均可使用;还经常用于腰脊疼痛,血小板减少等。

配伍曲池,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等血可以调理高血压;

配合谷可治疗四肢抽搐;

头顶痛可以加合谷之外,要配百会;

配太白对腹胀引起的腰痛效果好。


内容来源:健强中医聊健康的群聊天记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