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复评定的定义: 康复评定是通过收集,分析患者的各种资料,从而对障碍的原因,性质,特征,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并形成障碍学诊断的过程。 2.康复评定与临床诊断的区别: 临床诊断着眼于疾病,是对疾病或外伤确定病名并做出定性判断的过程。康复评定重在功能,是对功能障碍做出定性,定量判断的过程。 3.评定哪些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内脏功能和精神心理功能等方面障碍。 4.康复评定的实施流程: 收集资料(采集病史,检查障碍),综合分析资料(确定障碍问题,明确残存的功能或能力),总结评定结果[分析障碍原因(分析功能障碍的发生原因,分析功能性活动能力障碍的发生原因),形成障碍学诊断,明确康复目标,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5.康复评定的特点: 广泛使用量表法,强调分析性评定与综合性评定相结合,重视专项的综合评定,分期反复进行评定 6.康复评定的基本原则: 选择正确的评定方法(根据评定目的选择评定方法,选择信度,高效的评定方法,根据障碍选择评定方法,全面性与针对性结合,适当选择评定内容,根据客观条件选择评定方法),确定恰当的评定时机,营造优良的评定环境,实施专人的检查评定,加强医患的密切合作 《关节活动度评定》 1.ROM的概念: 关节活动度又称为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时经过的角度。具体而言,关节活动度是指关节的移动骨在靠近或远离固定骨的运动过程中,移动骨所达到的新位置与起始位置之间的夹角 2.ROM的分类: 关节活动度分为主动关节活动度和被动关节活动度两大类 主动关节活动度,是指通过患者主动,随意运动到达的关节活动范围 被动关节活动度,是指肢体被动运动到达的关节活动范围 3.影响关节活动的因素: 生理因素 构成关节的两个关节面的弧度差 关节囊的厚薄、松紧 关节韧带的强弱、多少 主动肌、拮抗肌的力量 病理因素 关节内异常 关节外异常 4.关节角度尺的构成: 角度尺由两臂组成,其中一臂为移动臂,标有指针。另一臂为固定臂,带有圆形或半圆形刻度盘 5.运动终末感: 进行被动运动时关节运动到最末端时评定者手下所感到的抵抗感 6.关节活动度评定的注意事项: 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采取正确的体位和固定,正确摆放角度尺,暴露检测部位,同时测量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认真分辨运动终末感,正确记录、分析测量结果 6.关节活动度评定的目的: 确定关节功能状况 明确关节活动异常的原因 指导康复治疗 7.结果记录: 记录双侧的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 记录运动始末的角度 记录关节过伸情况 记录特殊情况(若关节部位有肿胀、疼痛、肌萎缩、皮肤挛缩、外伤等情况,应准确记录) 《肌力评定》
徒手或运用器械对患者肌肉主动收缩功能进行评定 2. 肌肉功能分类: 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 3. 肌肉的收缩类型: 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等速收缩 4. 影响肌力的因素: 肌肉的横截面积、肌纤维的类型、运动单位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肌肉的初长度、肌肉收缩的类型、关节角度、年龄和性别 5. 肌力评定的目的: 判断有无肌力下降及肌力下降的程度与原因、检验神经肌肉病变的恢复程度和速度、指导康复治疗 6. 徒手肌力评定: 在特定体位下让患者做标准动作,通过触摸肌腹,观察肌肉克服自身重力或对抗阻力完成动作的能力,从而对患者肌肉主动收缩的能力进行评定 《肌张力评定》
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而持续的不随意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2. 肌张力的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运动性肌张力 3. 肌张力异常的类型及主要表现: 4. 触诊检查: 在患者完全静止、放松相关肢体的情况下触摸受检肌群,有助于判断肌张力情况 5. 反射检查: 检查患者腱反射正常或亢进或减弱 6. 被动运动检查: 通过评定者的手感觉肌肉的抵抗,从而发现肌肉对牵张刺激的反应 7. 摆动检查: 以关节为中心,做快速摆动运动,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交互快速收缩,观察其摆动幅度的大小 8. 伸展性检查: 伸展性是指肌肉缓慢伸展而达到的最大伸展度,如果一侧肢体伸展与另一侧相同部位伸展程度相比出现过伸,提示肌张力低下 9. 痉挛评定标准 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