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文豪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其中,狄更斯倾注最多心血、成文篇幅最长的,就是浮生君今天将要聊到的这本《大卫·科波菲尔》。 ![]() 狄更斯对《大卫·科波菲尔》的喜爱毋庸置疑,他曾在这本小说的序言中直言不讳地说:
狄更斯为什么如此钟爱这部作品呢? 在花费了两个星期,看完这部将近80万字的皇皇巨著之后,浮生君心里有了清晰的答案。 这个答案概括而言就是:狄更斯借由《大卫·科波菲尔》,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对于家庭、亲人、爱情乃至人生的真实感受与看法倾吐了出来,犹如一次对真实自我的隐晦剖白。 因此,看完全书后,浮生君的最大收获,可能就是通过小说里,那些虚虚实实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对小说的作者——大文豪狄更斯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吧。 这种了解,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根深蒂固的童年情结,永远无法愈合的童年创伤了解狄更斯生平的读者朋友应该知道,《大卫·科波菲尔》历来被认为是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作品。
而且,书中不少故事情节也都融入了狄更斯的真实生活经历。比如大卫·科波菲尔到啤酒作坊做童工的经历、进入博士公堂当法律实习生的经历、学速记、成为作家,等等。 ![]() 不过,浮生君认为,全书描写得最生动、最触动人的篇章,就是前面的三分之一篇幅,讲述大卫童年的这部分内容。与之对比,小说中段讲述大卫青年时光的这部分内容,就显得尤其苍白和无趣了。 究其原因,浮生君认为,这恰恰凸显出了作者狄更斯根深蒂固的童年情结。而这份童年情结,源于狄更斯那一段辛酸的童年经历。 狄更斯的父亲虽然是英国海军军需处的职员,但因为嗜酒好客、挥霍无度,因此家里常年债台高筑、入不敷出。所以狄更斯家里的生活一直十分清苦。 特别是在狄更斯十一岁时,他的父亲因为还不上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他的母亲也带着弟妹们住进了监狱,因而狄更斯被迫辍学独立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 这一段艰苦心酸的经历,成为狄更斯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记忆,同时也是成年后的狄更斯创作灵感源源不断的源泉。 这种情形就像后来的海明威洞察到的那样。 曾有一位青年作者问海明威:“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回答说:“不愉快的童年。”
正是在阅读大卫童年生活的这些篇章过程中,浮生君才逐渐体会出,不幸的童年带给狄更斯心灵的巨大创伤。而且因为狄更斯始终没有选择释然,所以这创伤历久弥新、注定永远无法愈合。 书中大卫10岁就成了孤儿。但是,对于狄更斯而言,自从12岁那年,被父母逼迫出去独立谋生开始,他就感觉自己被遗弃了,因此也许从那时起,他就自认为自己是孤儿了。 2、矛盾的共同体,一方面对底层人民抱以无限同情,令一方面却又不屑与之为伍
与这些底层人物相比,书中包括主角大卫在内的中上层人物的刻画,就显得刻板、单薄得多了。 究其原因,其实毛姆在《查尔斯·狄更斯与<大卫·科波菲尔>》一文中,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了:
正因为狄更斯对底层人物的观察与描写极其透彻,而且从来不吝惜笔墨地书写、讴歌底层人物,因此狄更斯历来给予读者的印象,都是一位极富同情心、对底层人民怀着巨大的悲悯情怀的作家。原来浮生君也是如此认为的。 ![]() 但是看了《大卫·科波菲尔》,又结合了解了狄更斯的一些生活经历之后,浮生君对狄更斯的看法就改变了。 在浮生君的心里,狄更斯变成了一个更立体的、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他是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总是倾向于书写自己最熟悉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与命运,对他们表达出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强烈的不愿与底层人民接触、更不屑于与他们为伍的态度。 浮生君是从书中的一些情节描写中得出这样的体悟的。 书中第十一章,讲的是10岁的大卫成为孤儿后,被迫辍学,并被继父安排到伦敦的啤酒作坊做童工的经历。书中,狄更斯是这样描述大卫在做童工期间的心境与想法的:
以及,在下一章里,当大卫决定逃离伦敦之际,在窗口看到楼下一群衣衫褴褛的平民孩童,当时大卫心里想的是“庆幸自己没有与他们接触”。 可见,大卫非常害怕自己从中上层阶级掉入底层社会,并且为了保持自己的身份地位,非常排斥融入底层社会,不愿意主动与底层平民接触。 这正正可以看作狄更斯对自己童年时期心理的透彻表述啊。 记得国内文艺理论泰斗童庆炳在《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中说过:
但是对于狄更斯而言,童年那一段辛酸经历,虽然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他却无法把它看成是上帝的馈赠。事实上,成年后的狄更斯总是羞于谈论、也尽量避免谈论童年经历的,因为他以自己童年的这段心酸经历为耻。 也正因如此,他才在成年后如此勤奋工作,千方百计向上攀登,脱离代表贫穷与愚昧的底层。 而他成名后,也热衷于挥霍无度、放纵享乐的奢侈生活,同时喜欢结交上流社会人群,以有品位、有风度的上流社会绅士自居,并不爱与底层百姓打交道。 ![]() 值得一提的是,喜欢在书中大力宣扬家庭幸福、仁爱宽容为本的狄更斯,现实生活却常常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冷漠与自私。 比如因为移情别恋而抛弃结发22年的原配妻子,又为了想省下赡养费,而设计想把妻子送进精神病院。 再比如对待与妻子生育的10个子女,特别是对其中的儿子们非常冷漠,从小就把他们送去寄宿学校,就连节假日也不把他们接回家。 当然,类似狄更斯这样,作品高度与人品高度似乎不成正比的作家,古今中外并不少。而且这也不是浮生君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所以就不展开详述了。 浮生君只是想通过《大卫·科波菲尔》里面或真或假的人物与情节,结合狄更斯的生平,尝试为读者朋友们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客观的狄更斯而已。 浮生君认为,了解了狄更斯充满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于后续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甚至对于我们理解其他作家和他们各自的作品,或多或少是会有所助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