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小姐是我见过最认真的时尚生活艺术博主。 她不只跟你谈穿衣打扮的美,也想和你分享生活细节的美感。 她喜欢逛博物馆、美术馆,甚至要打飞的去看展,时不时分享电影、好剧和书,有很好的审美品位。 你以为她只能谈艺术吧,结果我跟她谈时尚八卦和社会学照样停不下来。 如果你急需一个美学砖家来拯救生活品味,我建议你关注她。 | 永 远 别 对 生 活 冷 感 |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里面,米琪的妈妈丢下丈夫跑去巴黎学艺术。虽然对艺术很感兴趣,可她很清楚她做不了女艺术家。艺术对她来说只是高尚的消遣而已。 贵妇妈妈啄了一口茶,对着艺术学院里学素描的女学生说—— 你们以后有什么打算?哎呀,女人不可能做艺术家的啦,哪怕想留在学院教书,你看哪一个教授是女生啊?学艺术,不就是趁机会认识个学金融的未来老公么?哪有别的出路? 一番真言把所有女学生弄哭了,找妈准备退学。 现在看来,讽刺至极。可在当年,确实是这样。 ▲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S02E03 从我看艺术开始,我就特别留心有关女艺术家的一切。或许吧,我对有才华、有趣的女人特别感兴趣。 但你有没有发现,如果去逛卢浮宫,几乎很难看见女艺术家的作品,去奥赛,情况也差不多,逛纽约MOMA,现代艺术的情况会好一些。但有人去数过,女艺术家作品占比也不过9.5%。 ▲MOMA 有人说,别把性别区分得那么清楚,怎么,要按男女比例进博物馆才算公平了? 不,我只是好奇,在这个时间点,女艺术家们怎么了,去哪了,在干嘛。毕竟,我不相信“女性没有艺术细胞”这样鬼话。 《现代艺术150年》写到中间,贡培兹突然砍断自己的叙事节奏,神经兮兮地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到现在为止,少了些什么? 他也很奇怪,你看,艺术史没有女人。女人的历史是真空的,消失的,直至1943年,艺术还是男人主宰的世界。 ▲ 1972年1月30日:Womanhouse女性主义艺术展览开幕,这开起来很开先河的事情,比1943年的展览晚了将近30年。 女人经常是被描画的对象,是艺术家的情人、缪斯或玩伴,但正统的艺术史里,很少女人的名字会被记下。 包括全宇宙第一场属于女艺术家的展览,也是悄无声息的,贡培兹也只是寥寥数行提了一嘴。 1943年,特立独行的女策展人、来自老钱家族的佩姬·古根海姆(PeggyGuggenheim,所罗门·古根海姆是她的舅舅)听了杜尚的建议,在纽约,办了第一个女性现代艺术展。 ▲佩姬·古根海姆 展览的名字听起来特别朴素,Exhibition by 31 Women。 朴素得有点不像话。毕竟,纽约甚至全世界,女性主题艺术展从来没有过,更何况是以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作品为主,这,理应是划时代大展。 我超级好奇它到底长什么样,于是便查了一下。 结果我发现,整个中文互联网,几乎没有关于“Exhibition by 31 Women”的详细信息。正如在1943年,女艺术家们被消失了,在21世纪的中文网络,这场展览无声无息。 我在外文网站翻到一些资料,他们是这么说的:没有多少新闻cover这次展览。有个艺术评论家公开拒绝写它,因为他觉得,没有哪个女艺术家值得垂青。 还有人这么形容它:这是一场臭名昭著的展览。The notorious exhibition. 时间来到1943 年,纽约东 57 街,Art of This Century Gallery。这是佩姬·古根海姆办的博物馆,一所希望能和MOMA抗衡的现当代博物馆。 古根海姆向来不守常规。坊间有过很多她的传言,说她水性杨花,和一大堆艺术家搞暧昧,私生活混乱,不然在男性主导的艺术圈,她怎么能用那么低的价格,拿到这么多艺术家的作品?
没有人能证实流言。不过,她确实是个不寻常的女人。 她喜欢过有妇之夫,有过好几任丈夫。她是只花蝴蝶,周旋在作家、艺术家之间。欧洲大陆上,大家仓皇逃窜,躲避战争准备跑路,而古根海姆赶在战火来临以前,疯狂收割艺术家们的廉价艺术品。 在我看来,那个年代的女人,要不极度保守,要不极度出格,势要开时代先河的模样,对性的态度也超乎寻常地开放,似乎以此来证明点什么。古根海姆,就是后一种女人。 ▲ 佩姬·古根海姆 但因为古根海姆的“声名狼藉”,这场展览还在孕育时,就注定不会风平浪静。 很多人觉得古根海姆在“炒作”。古根海姆确实搞事情功力十级。 她挑选出来的31位女艺术家里面,有一位是当时娱乐圈超级出名的脱衣舞娘,Gypsy Rose Lee(她同时是作家、艺术家)。Gypsy Rose Lee的自画像成了最受争议的展品之一,哪怕她的自画像并没有裸体。 ▲ Gypsy Rose Lee 画鸢尾花的乔治亚·奥姬芙拒绝参展。她拒绝被标签为女性艺术家。她觉得不需要搞幺蛾子来赢得名声,当时她已经很有名气了。 在全方位被群嘲的时刻,古根海姆还办了场开幕晚会。不知道弗里达·卡罗有来这场晚宴吗? 没错,弗里达的作品也参展了。如你所知,她和古根海姆是同类人,她从来不在乎出不出格这种小事。 ▲ 弗里达 她的作品《剪了头发的自画像》肯定到了。 画里,浓眉大眼的弗里达穿着男式宽大西服,坐在木椅上,拿着剪刀。被她剪去的长发凌乱地散落在地板上。她老公里维拉出轨了,这幅画,就是她对丈夫不忠的回应。长发,通常是性别化象征。 ▲ 弗里达《剪了头发的自画像》 画展里还有两个堪称“恐怖”的作品。 Leonor Fini的超现实主义画作《狮身人面像的牧羊女》(The Shepherdess of Sphinxes)。Fini很喜欢画狮身人面,觉得又人又兽,某种程度是Fini想要成为的模样。画里面的牧羊人,女人们的领导者,就是Fini自己。 ▲ Leonor Fini《狮身人面像的牧羊女》 ▲ Leonor Fini 这个时代的女性主义者,经常走到极端来表达理想。Fini终身未婚,以双性恋的姿态生活。她喜欢角色扮演,穿男装礼服,她喜欢化身为无限可能。 另一个“恐怖”作品是梅雷特·奥本海姆(Meret Oppenheim)的《皮毛餐具》。7年前,MOMA就放过这件展品,吓过不少人。 一套长满了毛发的餐具。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毕加索的一个黄色笑话。有一天,奥本海姆,毕加索和他的情妇坐在花神咖啡馆里,毕加索说了一句,所有东西都可以长毛。毛发,通常有性的暗示。 ▲ 梅雷特·奥本海姆的《皮毛餐具》,MOMA 参展的还有杜娜·巴恩斯(DjunaBarnes),写女同性恋生活的女作家,整个20年代住在巴黎。她有女爱人,没承认过自己是同性恋。《午夜巴黎》里,她和男主角跳过一支舞。 还有多萝西娅·坦宁(Dorothea Tanning)的《生日》。画里头有个半裸的女人,一只长翅膀的黑猫。 ▲ 《生日》 ▲ 马克斯·恩斯特&多萝西娅·坦宁。恩斯特原本是古根海姆的老公,《生日》这件展品,是恩斯特帮古根海姆挑的。后来恩斯特和坦宁在一起了,和古根海姆离婚...... 你看,这场展览注定不被大众认可。无论是超现实主义作品,还是女艺术家,都有点过份超前了。 当时Art News评论是这么写的——这场展览有什么突破吗?无聊的水彩花卉,还有一些不能称之为淑女的男人婆…… 最糟糕的言论来自New York Sun的Henry McBride:女人确实比男人更有超现实主义的天赋。毕竟超现实主义所需要的是70%歇斯底里,20%文学修养,5%画工,5%忽悠观众。医学数据都说女人比较容易神经过敏(看到这里我翻起了白眼)。 如果Henry McBride活到现在,一定被打脸得够狠。毕竟他曾经嫌弃过的超现实主义和女艺术家们,都已经成了经典。佩姬·古根海姆的品味,明显比他们走得更前。 ▲ 那么多年前,古根海姆已经在戴超现实主义耳环了,现在也很流行类似的样式 这就是那场被“消失”的Exhibition by 31 Women。它被掩埋在宏伟壮阔的男性为主导的艺术史当中。 女艺术家是存在的。只不过人们根本没好好注目。比如波洛克的妻子Lee Krasner,人们从来只知道她是波洛克的妻子,不知道她也是抽象主义画家。 而那些不寻常的女艺术家,注定名声不会太好。蒙马特情人瓦拉东,马奈的缪斯贝尔特·莫里索,德加的情人玛丽·卡萨特。她们经常作为男人的陪衬品存在。 以自身的名字站在舞台中央的女子,真的很少,很少。 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以性别作区分,从智商和才华对女性降维打击。 “女性应该回家养孩子”,这是当时言论的原话。 现代生活看起来,一切貌似进步了很多,起码在职场,“男性比女性要有才能”,是句不政治正确的话。 可我觉得,这句话,亦不事实正确。 被消失的女人,不只艺术家。 来聊个五毛钱的天 来聊聊,你身边有没有过针对性别的“降维打击”? 消失的女艺术家,是我特别感兴趣的话题 如果你也喜欢,请告诉我 帮我右下角点个赞或“好看” 就是我好好写稿的最大动力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