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景德镇青花画法探微之——渐变搨水法

 你我入画 2019-06-30

明朝末期,朱明政权风雨飘摇,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御窑厂的停烧以及海外市场的刺激,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之新气象。就当时的青花瓷来看,出现了诸多新的表现手法。“渐变搨水画法”是当时出现的新画法之一,这种瓷绘方法不见于文献记载,仅流传于景德镇民间,现在所见的早先实例,以新加坡南部海域明末沉船“哈彻号”上打捞出水的青花山水纹罐上所绘山水为代表。

还有一些案例:



景德镇流传的这种画法的操作方式为:将填色笔饱蘸青料后,再蘸一笔清水,然后快速将笔从山脚向山顶填色,或者从山的阳面向山的阴面填色,每笔从山脚向山顶以直线或近似直线的运动,迅速地一笔笔排列整齐地画出从浅到深的效果来。

说到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这种画法用到的重要工具——鸡头笔,又叫分水(混水)笔。这种笔,笔头腹部饱满,笔尖聚拢攒尖,使用时以笔锋牵引料水在坯体上运行,笔锋通常不触及坯体,只利用吸收在笔头上的料水由笔尖导引在坯体上进行渲染。

工艺原理:利用水流所受重力,笔尖由于蘸了清水而使青料稀释,所以起笔处颜色较浅,行笔时浓的料水慢慢向下流动,表现出来就是青料由淡渐浓的效果。

这种瓷绘法自明末兴起,在崇祯时期达到高潮,并影响到后来的康熙青花的艺术风格,给景德镇窑明末清初的青花作品带来一抹亮色~

康熙时期青花作品:

那么,“渐变搨水画法”起源何时?是横空出世,还是有迹可寻?

以目前的资料来看,这种画法在天启朝之前的青花瓷作品上未曾见到,以江西省博的两件青花盘为例——

明万历三十一年,开光花鸟纹青花盘江西南城县益宣王墓出土

此盘上表现的山石,可见是用线皴来表现山石肌理,再用浓淡不同的青料混水填色而成,未使用“渐变搨水画法”

江西省博物馆藏,天启青花山水纹盘

此盘上的远山,山坡以线条表示,然后沿着坡顶轮廓线填一笔青料,未见采用渐变的画法表现山石的高光。

明.崇祯.汪珂玉《珊瑚网画法》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山水中凡画远山峰,青色露尖,一切上浓下淡,此何理也?……前人未尝言及。”文中指出前人未尝言及的山峰画法是“上浓下淡”。

艺术源于生活——自然中的远山呈现出“上浓下淡”之状(徽州

可见此种画法被刻意采用,应是天启、崇祯时期的事了。

再看“渐变搨水画法”的传承,此种画法应是当时的瓷画匠人吸收了几种画法创新而来——

一、宋代院画中的“斧劈皴”等画法

明末时期,景德镇瓷画已开始注重从中国传统水墨画中汲取营养,以迎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需求。

南宋马远《踏歌图》中山石画法,与前述青花罐上的山石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画学简明记载:“斧劈皴如铁斧劈木劈出斧痕也斧劈亦是侧笔亦有大小之分大斧劈类似马牙侧按踢跳头重尾轻轮廓随皴交搭一气呵成此与马牙同…… 大斧劈用笔身力小斧劈用笔嘴力当分别之。”

从上述记载可知,斧劈皴有大斧劈皴与小斧劈皴之分,其运笔是侧笔落笔重、起笔轻而画出来的深浅变化。由于青料的颗粒比墨水的颗粒大,瓷坯也比纸的摩擦力大,因此用侧笔难以画出斧劈皴的效果,但用渐变搨水的方法可以表现出类似的效果。

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小斧劈皴画山石的代表 ~

二、元代的搨料填色法

江西省上饶市元代墓葬出土的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可以看出,该瓶山石的填色是用淡青料两笔填色, 第二笔覆盖第一笔之处会显得浓重些,从而表现山石上的渐变效果。

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而渐变搨水法是将笔蘸饱青花料后,再蘸一笔清水,只用一笔填色的方法实现渐变效果,减少了操作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反映出明代景德镇画工在不影响绘画效果的原则下, 创新出了更高效的画法。

事实上,一笔渐变的效果比两笔渐变的效果更自然。

元代两笔渐变画法与明末渐变搨水填色法的区别——

蘸料:元代是蘸料后直接绘画,画两笔,第二笔重笔与第一笔对比显得颜色较深,而渐变搨水法是蘸料后再蘸一笔清水再画;

用笔:元代是画两笔,第二笔重笔与第一笔对比显示颜色较深,而渐变搨水法是让料水越来越浓,表现浅深渐变。

识别方法:元代的画法深浅颜色间没有过渡,能看出一笔压一笔的绘画痕迹;明代渐变搨水画法的效果一气呵成,深浅色阶之间变化自然。

三、晚明传入的西洋画法

西洋画法注重透视与光影的表达。

明.万历时期成书的《客座赘语》中“利玛窦”条目下记载——……所画天主,乃一小儿,一妇人挽之,曰天母,画以铜板为帧,而涂五彩于上,其貌如生,身与臂手俨然隐起嶝上,脸上凹凸处,正视与生人不殊。”“人问:画何以至此?”答曰:“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人,面躯正平,无凹凸相。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说明晚明时西洋画法已传入中国,并受到关注。

青花瓷画受其影响也开始注意表现光影效果。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利玛窦抵达北京,觐见万历帝并送上西洋礼物

综上所述:渐变搨水画法,是明末时景德镇瓷画上新出现的画法之一,它的出现,对明末清初景德镇窑的瓷绘艺术影响颇深,通过对这种画法的了解,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鉴赏这一时器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