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从自卑到自信,父母要做的3件事

 三成家庭教育 2019-06-30

一次在超市看到领奖品活动,条件是孩子要上台表演。

看到奖品的孩子个个跃跃欲试,有的孩子已经自信满满地站在台上,眼睛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而我身边的妈妈也想让她的孩子上去,毕竟礼品不要白不要,而孩子渴望却又惊慌,她不敢上去,怕出丑。

节目马上就要开始了,妈妈有点急了,就不断地怂恿着她,“上去啊,再不去就来不及了”,看着女儿想去不敢去,她抱起了女儿想把她放在台上,这一下让女儿彻底崩溃,大哭。

不得不下来,妈妈嘴里嘟囔着“真没用,连个台都不敢上,你看看人家”。

 

我在一旁看的挺无语,她认为孩子没用,而我觉得孩子胆怯是正常的,而家长鼓励的话可以给孩子信心,明显她的话会让孩子更加自卑。

孩子从自卑到自信,父母一定不要忘了这3件事。

当你说别人家的孩子时,记得看见自己的孩子

《少年说》里一位女孩站在高台对着父母喊,“有一个人,他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可你自己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此话一出,台上所有的孩子都泪目了。

总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永远都比不上别人家的小孩。

一直都在渴望自己的努力能被爸妈看见,而他们眼里只有别人家的小孩,即使自己有比别人优秀的地方,也被视而不见。

中国父母永远都逃不掉“别人家孩子”的魔咒,小时候自己被比较,好不容易长大了,却发现自己继承了父母的“优良”习惯,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比孩子,比房子,比老公,殊不知,越是比较越让人焦虑,然后就陷入了怪圈。

据“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

也许父母本意只是想激励孩子向更优秀的人学习,殊不知,每提一次“别人家孩子”,都是对自家孩子的打击。

不但难以激发孩子的斗志,更会令孩子困在“别人家孩子”的魔咒中无法自拔,自我否定,失去信心,从而成为一个自卑的孩子。 

 

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见,所有不被爸妈看见的孩子,他们正在变得自卑。

所有自信的孩子都是从被父母赏识开始的

日本有一位教育专家,一次一位母亲带着儿子去找他,问“你觉得我的孩子以后能成才吗?”

专家头也不抬地说“不能”,“你看都没看,怎么就下如此断论呢?”母亲继续追问,专家说“因为连你都不相信他,他就成不了才。”

不被父母赏识的孩子不会有自信,自然也就成不了才。

《我家那闺女》中的傅园慧幽默率真、自信可爱圈了一大批粉,满满地正能量感染了周围人。

 

被问到如何应对高压比赛时,她说常对自己说三句话“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你是个天才”。

可能听起来有点天真,但是能在她最艰难的时候支撑着她。

傅爸爸说,傅园慧刚进省队的时候,说自己是天才,遭到了别的队员的嘲笑。

 

傅爸爸一本正经地对她说“是的,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

英国知名心理学者哈德菲尔德说:人在自信的情况下,能够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500%以上,而没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30%。

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孩子强大的力量支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超出预期的目标。

相反,天天受父母打击的孩子就容易变得自卑。

父母的赏识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强心剂和指路牌,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在教育孩子时,不要随便发脾气

卢梭说过,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

而事实上,大多数的父母喜欢用嘴巴来管教孩子,动不动就说教,吼叫,发脾气。

殊不知,你越是发脾气,孩子越难以发挥出真实水平,变得越差。

哈佛教授泰彻长达10年的研究发现,长期受到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会变笨。

一是他们的韦尼克区和前额叶之间的连接减少(韦尼克区负责对语言加工,前额叶负责记忆、判断、思考、分析和操作),所以理解能力差。

二是他们的左侧颞上回(左侧颞上回与语言智商有关)的灰质体积增大,达到14%,父母的语言暴力越多,这个区域越大,语言智商下降。

三是海马体和胼胝体(海马体是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胼胝体是连接左右脑的神经纤维束,起着连接左右半球的作用)体积缩减,所以记忆力变差。

父母发脾气时,孩子的神经系统会变得高度紧张,从而大脑发生结构变化,智商下降。

相应地,智商下降,事情就做不好,然后父母继续发脾气,孩子就变得自卑了。

 

也许父母不是故意的,可是口不择言的教育方式,却犹如一把无形的剑戳伤孩子的心。

有太多的真实案例证明:长期生活在父母语言暴力下的孩子变得自卑,甚至心理出现问题,导致抑郁倾向。

不难推测,使孩子变得自卑的是父母不受控制的“恶毒”的嘴巴。

贝多芬说,人啊,拯救你自己吧。

自卑和自信的孩子之间,仅隔着一堵墙,那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聪明的父母总是能发现孩子的优点,接纳孩子的缺点;愚昧的父母都活在自己的判断中,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有句话说,父母可以为了孩子豁出性命,却不肯放下自己的想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