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了热播神剧《三悦有了新工作》,我才明白:孩子的问题,都源于父母的嘴

 阿呆爸育儿 2022-10-25 发布于安徽

这是阿呆爸第653篇原创

阿呆爸育儿特约作者:麦向葵


大家好,这里是阿呆爸育儿。

近日,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正在热播,里面的剧情也引发了上亿网友的讨论:为什么向父母诉苦却得到双倍的痛苦?

剧中,三悦毕业后在一家剧院实习,是实习期唯一一个考核满分的,但由于领导重男轻女,无辜被辞退。

伤心欲绝的三悦找妈妈倾诉,却被反讽“脑子不好使,脾气还差,活该没有被选上。”

这之后,她彻底泄了气。

刷剧、吃泡面,过着日夜颠倒的日子,平躺在家整整一年。

看到朋友肺癌晚期,她心生羡慕,希望自己也能一了白了。

妈妈也感到很无奈,寥寥几句斥责怎会引起这么大“风波”?

殊不知,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麻烦向父母倾诉时,父母没有共情和接纳,反而否定和责骂,只会将孩子推向无尽的深渊。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说: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等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有些话在父母看来无足轻重,却给孩子造成了很深伤害。

孩子的很多问题,多源于父母的嘴。


01.

打压式的言语不是旗帜

而是恶性的肿瘤


我有一个朋友,他只要一见到毛毛虫,就毛骨悚然、头晕目眩。

至今回忆,还噤若寒蝉。

小学三年级时,班里男生抓了一只毛毛虫,悄悄塞进她书包里。

课堂上,当她准备拿出课本,恰好抓到了那只虫。

瞬间,尖叫声穿透了整个教室,众人目瞪口呆地望着她。

当她回家告诉妈妈,想寻得妈妈的安慰时,却迎来一顿怒斥:

“你有这么胆小吗,不就是只毛毛虫吗?又吃不了你!”

在这之后,朋友无论在外遇到了什么委屈,都不敢跟妈妈倾诉,只会默默藏在心底。

而那位男同学却变本加厉,不知收敛。

若干年后,即便朋友已经步入不惑年纪,毛毛虫还是迈不过去的坎。

起初,只是害怕毛毛虫;后来,还要担心妈妈的批评,痛苦成为双倍。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打压式的语言比肢体暴力更有持久力、更隐秘。

父母的责骂不会在身体留下伤痕,但却能在心口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他们也更宁愿默默地承受身体伤害,也不愿去承担来自至亲的责备。

就像下面这样一则新闻——

深圳,26岁的林先生从他记事开始,就反复咳嗽。

疫情期间,严重加剧,肺炎复发。

去医院检查,医生居然在他的支气管下发现了一个黑色的哨子。

原来,他6岁的时候,好奇吞下了哨子,因为怕父母的责骂,不敢告诉他们。


医生采用微创小手术,不到半小时就取出了折磨他近20年的哨子。

那个懵懂的小孩为了躲避父母的唠叨,苦苦地承受了20年身体的不适,这是何等的荒唐?


有时候,伤害我们孩子的,或许不是哨子,而是父母那张咄咄逼人的嘴。

台湾绘本画家几米曾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这般,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和父母倾诉。

因为等待他们的,不是理解和陪伴,而是父母嘴上的锋芒。


02.

你的话语影响孩子的幸福


前几天,看到谢勇导演拍的《语言暴力》影片,让我毛骨悚然。

影片中,讲述了6位少年犯的真实故事。

当他们被问到为什么走上犯罪这条道路,他们潸然泪下,说从小就被父母无情地指责和辱骂。

“你看人家孩子怎么做到的,你怎么做的?”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笨的人?”
“你怎么这么没有用?”
……


于是,他们把这些文字变成行凶武器,有的开枪杀人,有的见人就桶,有的抢劫赌场。

他们并非天生残暴凶狠,曾也是天真无邪的孩子。

只是慢慢地把自己雕刻成父母口中的“成品”,一步一步走向深渊。

责骂就像一把凶器,插在孩子那幼小的心灵,流着鲜血,却看不见。

父母的一句一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性格。

在《亲爱的小课桌》中,徐敬凯一家引起网友的特别关注。

刚上小学的徐敬凯每日完成学校作业外,还要做完妈妈布置的口算、写字、阅读等。

一个暑假就整整做完了376张试卷,然而妈妈却常常板着脸说,某某做得又快又好,某某比你优秀。


这种比较不是偶尔出现,而是家常便饭。

长期生活在妈妈不满言语中的凯凯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失去了孩童的活力。

在迎新会上,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大方介绍自己,唯独徐敬凯一个人坐在里沉默不语。

当其他小孩手舞足蹈展现才艺时候,学过街舞的凯凯却不肯去展示。

叶一茜上前询问凯凯为何不想跳,他嘟着嘴说自己跳得不好。

然而当凯凯和傅首尔在一起时,却是另一番场景。

看到凯凯做数学题,傅首尔惊讶地称赞:“你真厉害,这么难的题也会做,阿姨都不会。”

看到凯凯写字,傅首尔立马面露喜色:“你真棒,在哪里找到这么优秀的孩子呀!”

凯凯露出了久违笑容,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赞美的力量。

傅首尔感慨地说:

“一个人让他自信很难,让他自卑易于反掌。如果在童年,最亲近的人,没有向你表达欣赏和喜欢;在成年之后,会不停地怀疑自己。”

孩子的自信与自卑很大可能就藏在父母的嘴里。

然而不少父母忽视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进行否定、数落和责备。

却不曾想,那些暴力的语言虽不伤身,但是攻心,破坏力还很惊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三月寒。

父母一句理解的话,能给孩子莫大的勇气。

只有正面语言才是一所加油站,能给予孩子源源不断的能量与自信。


03.

好的亲子关系

从好好说话开始


《好好说话》一书中说,你嘴里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运势,好好说话,就能改变命运。

好好说话,才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正确方式,更是良好的沟通和亲子的亲密关系的前提。

(1)不越界

PET之父托马斯·戈登博士通过行为窗口,把日常生活情形分为四类:孩子处于问题区、无问题区、父母处于问题区和双方处在问题区。

换言之就是问题的归属,谁有情绪、谁有困扰,谁就处于问题区域。

比如:孩子期中考试没有及格,父母很焦虑,孩子无感。

那就是你处于问题区域,那你要去消化自己的焦虑感,而不是把这种焦虑感传递给孩子。

消化好自己情绪后,再去和孩子一起商量学习对策。

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向父母倾诉的时候,父母没有区分这是谁的问题,把自己瞬间带入问题区域,担心孩子受苦,不会解决,更急于去帮助孩子解决当下的问题,担心孩子懦弱。

父母要分清界限,更要改变对挫折或受苦的认知。

分清界限,改变认知,从源头找原因。

(2)不评判

安心在《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中说,评判带来分离,当你评判自己的时候,你在远离自己;当你在批判他人时候,你在远离他人。

当孩子说害怕的时候,不要说“你这个胆小鬼,男孩子要勇敢呀。”

当孩子说不会做这道数学题的时候,不要说“这么简单,别人都会呀。”

当男孩子说想穿粉色衣服的时候,不要说“粉色是女生的,你是男子汉。”

当女孩子说要玩奥特曼的时候,不要说“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子呀,不能玩。”

放下你心中的标准,不去批判。

当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评判自责。

好的教育,是站在孩子背后,划分好界限,不批判,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写在最后——

《哈佛家训》说,父母的嘴,是孩子攀爬的阶梯。

父母的语言可以让孩子沉默不语,也可以让孩子自信阳光。

温柔的话语,可以滋养孩子的一生,足以抵挡人生的荆棘与坎坷。

拥有会说话父母的孩子,他们的幸福指数更高。

爱孩子,就从好好说话开始做起。
不批判、不越界,守住自己的嘴。
育儿不慌张,阿呆爸来帮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