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岁儿童自我意识培养的教育策略(幼儿园版)

 三成家庭教育 2019-06-30

3.创设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环境

在幼儿园中,有时教师不经意的行为和言语都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因此幼儿教师要努力修炼自己,以期使自己的言行能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可采用以下三种策略来创设有利于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环境。

1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儿童身上所发生的一切

自我意识是儿童对自己的生理、个性和价值观等等身心特征的全面认知、体验和调节。3~6岁儿童处于他律阶段,即外界权威的看法、评价和期望会极大地影响儿童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在自我意识的培养中要让儿童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积极态度与期望。教师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来创设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环境。首先真正树立尊重儿童的意识包容儿童不同的个性特质。每个儿童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质,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特有的个性倾向。以心理学的观点  婴儿出生时就具有先天的气质类型,有的安静,有的敏感,这些特征很难因环境和后天教育发生改变,并成为儿童个性倾向的基础。如果成人以强硬的方式遥迫儿童改变某些先天的气质,那么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困扰。其实,人的性格特征无所谓好坏,只是适合于不同的环境而已。以内向和外向为例,许多教师认为活泼开朗的外向孩子更好,因此会对那些羞涩的内向型孩子循循善诱,让他们变得活泼外向起来。而内向的孩子会因为自己无法达到教师的期望而产生挫败感,从而形成较低的自我评价,变得自信心不足。其实许多天才,在其童年期大多有孤独内向的表现,也许正是这份离世的清醒,让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与思考,造就了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以社会学的观点,正是每个人不同的性格才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才会形成现在的社会性分工。每种个性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它的定位,并没有一种个性特质凌驾于其他之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政治家、艺术家、运动员与科学家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倾向。其次教师要努力养成积极的态度倾向。所谓态度指的是对待特定事物的看法及其伴随的情绪,态度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倾向。我们每个人都曾经见过半杯水,有的人第一眼看见后的反应是水没有满,水杯是半空的;而有的人则看见了半满的水,后者所持的便是一种积极态度倾向。积极态度倾向的养成不是朝一夕的,需要教师首先抱有对孩子的满腔热忱与积极期待。教师要坚信幼儿的潜力,并且不吝啬自己对孩子的欣赏。曾经有个教育家向老师提问:你能够确定地说,50年后我国的领导者现在不在你的班级中吗?如果老师对孩子抱有如此期望,那么她的一言一行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孩子的积极欣赏与期待。积极态度的养成还需要教师经常提醒自己去全面地看待事物,尤其要发现事物好的方面。例如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会闪现创造灵感;投机取巧的孩子一般智商比较高;木讷的孩子常常踏实肯干;胆小的孩子一般很擅长自我保护等等。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积极行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于那些破坏性行为一直比较敏感,因为这些行为容易给其他幼儿造成不利的影响,纠正这些不当行为成为幼儿教师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有统计表明,在幼儿园日活动中,儿童被教师叫到姓名的时机大部分都是教师为了提醒该儿童你现在正在做不被允许的事情”,如把掉在地上的食物放进嘴里,在教室里奔跑等等。这对于孩子构建积极的自我意识是非常不利的。因为那些负面的东西一再被强调,而正面的却已经没有精力去发现了。因此,教师在关注教室里那些负面行为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好的行为,并及时赞扬,当好的行为越来越多地被关注被称赞、被鼓励时,教室里的积极行为的发生率会大大上升,儿童的自尊、自信、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控制等都会有所提高。

2以适宣的方法表达对儿童的欣赏与期望

    在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学前儿童对于自已的看法受到了身边权威人物的极大影响尤其是自我评价,几乎就是家长或教师对自已评价的翻版,因此为了帮助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在幼儿园各个环节中表现出对儿童的积极期望与欣赏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已经学会了使用表扬、鼓励等方式来对儿童进行评价,以及表达自己对儿童的期望,但是在实际实施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不尽如人意的效果,因此学习以适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儿童的看法与期望也是教师的必要修为。首先教师要从儿童发展出发建立对孩子正确的期望。所谓正确的期望必须要满足个别化的要求。儿童的发展有其规律性,更有其个别性,因此,教师要在了解自己班级每一个孩子的基础上,形成对每一个儿童的适宜期望。许多教师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化”的孩子,并且会努力将自己班级的孩子向这个方向进行塑造与培养,这种理想化的孩子“肖像”不可能符合班上的每一个孩子。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其实也是多元化的,无论什么个性都有适合的环境与场所,因此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塑造孩子是对儿童天性的违背,是不尊重儿童的表现。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教师作为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如果意识中有这么一个所谓好孩子的蓝图,那么是非常危险的。工作态度越认真,越负责任的教师造成的危险就越大。因为教师树立的好孩子的标准,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自我认知,幼儿会以此作为自我建构的目标,努力地向此目标靠拢。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磨灭了孩子原本的灵性,扭曲了孩子本来应该有的个性。教育不是流水线不生产标准化人才。在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每个孩子的特点,发现这些特质适应的环境,让幼儿的特质变为长处,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提高自尊水平,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其次教师在表达对儿童的欣赏时要注意表扬的有效性。幼儿教师几乎都知道正面引导与评价原则,但是实践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会正确使用表扬这一促进幼儿自尊发展的工具的。其实消极的表扬在幼儿园中并不少见,例如当集体活动中老师提问后,孩子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老师往往会提高声音说“某某小朋友坐得真好,她还举手了”,这听似在表扬某个举手发言的小朋友,其实是在批评其他小朋友。那些七嘴八舌的孩子会很沮丧,一下子从活跃的思维中坠入对自己行为的自责中。有效的做法是,教师让孩子先行讨论,然后规定2分钟后以举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2分钟后教师可以第一个邀请那个前面就举手的孩子,这样既表示出对那个孩子的肯定,也没有让其他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最后教师要更多地使用鼓励的方法来让儿童不断地提升自我意识。表扬在幼儿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是鼓励这个更适宣提升儿童自我意识的方法在幼儿教师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却显得有点缺乏。鼓励和表扬是不一样的,表扬是教师儿童的某个行为结果给出积极的肯定性评价,鼓励则更多地是针对行为的过程表扬往往是教师的观点,而鼓励则更注重于激发儿童自己的感受;表扬往往是在任务结束后对于成功的评价,而鼓励则可以发生在任务进行的任何阶 ,无论成功与否。例如当儿童完成某项任务后,教师的表扬是“你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任务,太棒了”,而鼓励则是“你是不是很高兴完成了任务”。

幼儿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中尝试运用鼓励的方法:第一在任务开始的时候对于那些比较困难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幼儿努力尝试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例如你可以自己完成任务的”;第二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可以鼓励孩子坚持、独立地尝试各种方式最后在任务完成后在表扬儿童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儿童你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让儿童既感受到教师的肯定,又能从内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注重情绪疏导帮助幼儿掌握情绪控制方法

在创设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环境时,情绪疏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某次孩子发脾气的机会,进行随机教育,进而生成相关的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情绪控制方法的教学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