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赵“长平之战”的余波——“鄗代之战”

 轻风无意 2019-06-30

大家都知道,在战国时期,有一场规模庞大的战役,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那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让赵国元气大伤,燕国觉得自己有机会,决定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和燕国又发生一场战役——“鄗代之战”。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鄗代之战”的始末。

“长平之战”

“鄗代之战”其实是“长平之战”的余波,小编不得不提到“长平之战”,就从后期秦、赵两国各自换将说起。“长平之战”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双方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赵国首先承受不住,用熟悉兵法、名将之后的赵括,代替固守不出的廉颇;秦国得到这个消息,方面秘密换上沙场宿将白起。

秦、赵“长平之战”的余波——“鄗代之战”

结果不知情的赵括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深入到秦军营前,白起分出两支奇兵,一支包抄赵军后路,一支切断赵军,分割包围,再用骑兵袭扰。之后秦国更是尽出河内十五岁以上青年赶赴长平,阻挡赵国的援军。在久困无援的情况下,赵括打算亲自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死。四十万赵军投降白起。白起认为俘虏太多容易反水,尽坑杀之,只留下二百四十多个小孩回去。经此一役,赵国战损共有四十五万人。

邯郸之围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赵国内部分为两派,一方认为应该割地求和;一方认为不可资敌示弱。最后赵孝成王听从虞卿的建议,将本来决定割让给秦国的六城之地送给齐国,联合齐国、魏国,对抗秦国。

秦昭王派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王陵前期取得一些战果,但是随后的进展很不顺利,损兵折将;秦昭王希望任命白起为将,白起认为邯郸肯定拿不下来,屡次拒绝;秦昭王又用王龁为将(就是秦国“长平之战”前期将领),也不能取胜。

秦、赵“长平之战”的余波——“鄗代之战”

虽然久攻不下,但赵国孤木难支,邯郸已经快到崩溃的边缘。平原君出使楚国,请来一支援军;另一方面信陵君率领八万人支援(魏安釐王本来打算派晋鄙率领十万军队救赵国,受到秦国的恐吓后犹豫不前,信陵君盗取兵符,夺取晋鄙的军队,选出八万人),平原君自己招募三千死士,击败秦军,救下邯郸。

“鄗代之战”

商议阶段

赵国经历如此激烈的战争,国力空虚。燕国国相栗腹带五百金出使赵国,宴饮三天,趁机观察赵国的情况。回国后栗腹和燕王喜描述:赵国的青壮年大都战死在长平战场,遗留下来的孤儿都没有长大,可以趁此机会征伐赵国。

燕王喜询问名将乐毅的儿子乐间。乐间认为这场仗不能打。理由很简单,赵国是四战之国,频繁动刀兵,国民军事素养极强。虽然眼下看上去很虚弱,但仍然有一定的战争潜力。

燕王喜问乐间:“以两倍的兵力伐赵,可以不可以成功?”乐间回答:“不可以。”燕王喜又询问三倍、五倍,乐间都表示反对。燕王喜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外加燕国群臣都认为可行,于是拍板了这次对赵国的军事行动。

秦、赵“长平之战”的余波——“鄗代之战”

燕国出兵

燕国动员六十万大军(有没有水分小编就不知道了),两千战车。燕军分为两部,一支四十万,由栗腹率领,进攻鄗;另一支二十万,由卿秦率领,进攻代;燕王喜率领一支偏军,亲自随军督战。出征之前,燕国大夫将渠拦住燕王喜,认为燕国先与赵国结好(送五百金),再出兵攻打赵国,名不正言不顺,此次战争必定失败。但燕王喜没有听从。

赵军迎击

赵国确实实力大减,纸面上的数据远远低于燕国的六十万大军。赵军也是分为两部,廉颇率领八万主力迎击栗腹;乐乘(这里面有一个矛盾,一部分史料记载,乐乘为赵将;另一部分史料记载,乐乘是燕将,他是乐间的同宗,在“鄗代之战”中和乐间一起被俘,最后留在赵国。小编以为,或许是两个乐乘也犹未可知)率领五万人迎击卿秦。结果在鄗和代两个战场上,赵军均取得胜利,燕国惨败,卿秦、乐间被俘虏,栗腹战死。

秦、赵“长平之战”的余波——“鄗代之战”

燕赵议和

赵国取胜以后,廉颇、乐乘率军围攻燕国都城蓟。这回风水轮流转,燕国派人讲和。赵国方面要求将渠谈判,于是燕王喜任命将渠为国相,以割让五座城池为代价,赵军这才解围。“鄗代之战”画上句号。

胜负因素

从双方兵力对比上来看,赵国处于绝对劣势。但战争的胜负并非台面上的强弱对比那么简单。小编以为,“鄗代之战”中,燕国落败的因素有两点:

一是赵国并非处于亡国之际,虽然持续的高强度战争已经消耗赵国大量青壮,但燕国决定伐赵的时候,是在“邯郸之战”七年后,赵国已经恢复一定的生机,而且又是饱经战争洗礼,无论素养还是心理都很过硬的新一代,战斗力相对于燕军来说更强。

二是双方士气对比。赵国哀兵必胜,又是卫国的义战;反观燕国,第一就如将渠所说,先结好再动兵,出师无名。虽然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没有春秋时期那样的循规蹈矩的贵族之风,但战争中“名”于古于今而言,对士气和凝聚力都是很重要的。第二就是骄兵必败。出征前群臣都认为赵国虚弱,支持伐燕,燕王喜更是率军亲征。燕军规模又高达六十万,占据兵力优势。这样一来,燕军从将到兵,从上到下难免产生一种骄纵轻敌的情绪,这对燕国而言当然也是一种不利因素。

秦、赵“长平之战”的余波——“鄗代之战”

小结

虽然知名度远低于“长平之战”,但“鄗代之战”同样是战国时期,规模较大的一次战役。作为“长平之战”的余波,它的影响力也很巨大。按《战国策》而言,双方投入七十三万的兵力,燕军是赵军的五倍。但由于种种因素,就如乐间预测的那样,赵军大胜燕军,反而发动反攻,取得“鄗代之战”的胜利。总而言之,这是战国时期一次意义重大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