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家族方 薯 蓣 丸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则用其治疗虚劳以及虚劳肺痿。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中还有一首处方,是由炙甘草汤加味——薯蓣丸,两者皆治虚劳,那么应用上有什么区别呢?尹老师总结如下: 一、脾虚程度。薯蓣丸针对的病人脾胃更虚弱,所以将怀山药作为君药,重在益气健脾,临床应用时脾虚患者服用炙甘草汤常出现大便溏稀,可以考虑用薯蓣丸。 二、内外兼夹。薯蓣丸原文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所以其临床除虚劳以外,还可能夹有外邪,因此方中柴胡、桂枝、防风、桔梗、杏仁等药物,都有一定驱邪功效。因此,临床可将薯蓣丸应用于内伤为主,兼有外邪的疾病。 三、复形质。薯蓣丸所针对的体质乃虚劳羸瘦之人,其有复形质的功效,脾主肌肉,薯蓣丸可用来增长体重,临床常可用于肿瘤手术及放化疗后,引起形体消瘦甚至恶病质,薯蓣丸益气健脾而起到恢复人体精气神的作用,这都体现了其复形质之功。总而言之,薯蓣丸可用于治疗器质性或形体上的病变。 关于它在后世的发展,尹老师在这主要举例两类方,第一、清燥救肺汤,第二、加减复脉汤及加减方。 清燥救肺汤是清代俞昌创立的,已在清燥救肺汤系列讲稿中详细讲述,在此不做赘述,总而言之,清燥救肺汤针对的虚劳合并肺系的外感,兼有波及心经的症状者,同学们可以去巩固复习一下。 ↓ ↓ ↓ 加 减 复 脉 汤 加减复脉汤是吴鞠通在炙甘草汤的基础上面去掉了益气扶阳的桂枝、生姜、大枣、人参、清酒,然后加入了敛阴之芍药,用于防止筋膜拘急。 这是一首应用较广泛的方剂,对需要滋阴养血、缓急的疾病,相对而言症状比较轻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加减复脉汤。 加减复脉汤家族方 在加减复脉汤的基础上面,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探讨了救逆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 救逆汤是去麻仁,加龙骨,牡蛎;一甲复脉汤则是去麻仁,只加牡蛎;二甲复脉汤则是在加减复脉汤上加牡蛎和鳖甲;三甲复脉汤是二甲复脉汤上加了龟板又在三甲复脉汤的基础上面加入五味子、鸡子黄才成了大定风珠。 以上是炙甘草汤的家族方的小结,但是没有一一的展开,只是告诉大家一个整体的脉络。 《温病条辨·下焦篇》开篇第一个内容就是讲了复脉汤。今天,尹老师补充一下复脉汤及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它们在使用上面的注意事项: 第一、《温病条辨·下焦篇》第17条:“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所谓的“壮火”就是热象偏重,发高热,这个时候治疗不能单用滋阴之法,还得同时清热,可以考虑用黄连阿胶汤等,总之先清火热再用定风珠、复脉辈来养阴。 第二、第18条“痉厥神昏,舌短,烦躁,手少阴证未罢者,先于牛黄、紫雪辈,开窍搜邪;再与复脉汤存其阴,三甲潜阳。临证细参,勿致倒乱。”这条主要是说病人出现了神昏、舌短,即病人已经昏迷,这个时候要以醒脑开窍为第一要义,后面再来用三甲复脉汤之类的方剂存其阴,而不能够随意颠倒。 第三、“复脉法为邪少虚多之治,其有阴既亏而实邪正盛,宜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不单有肝肾的阴血亏虚不足,还有用黄连配黄芩来清热,是针对邪热正盛之时。而复脉汤则没有明显的清热之功,以补虚为主。 第四、“脉虚大欲散者,加人参二钱”,在救逆汤的方子后面还附有这样一句话,这是在告诉大家加减复脉汤系列以养阴和血为主,若还出现了气虚或者是气脱,同样的可以用人参救逆。 第五、“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重于复脉,虽有他症,后治之。”这是在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第六条,吴鞠通称之为留人治病之法,意为如果误治出现了脉结代,先留人,再来自其他其他的疾病。 第六、“劳倦内伤,复感温病,六、七日以外不解者,宜复脉法,甚加人参。”劳倦内伤是指虚劳体质,虚劳之人感受温邪后久治不愈,可以用复脉法。当然这里的复脉法是灵活使用。 第七、“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温病中出现的耳聋是病在少阴,而非少阳,所以吴鞠通说,不能用柴胡剂升散。他讲升散者必死,当然是夸张的说法,正确的治疗方法应是补下焦肝肾之阴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