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期,各种因行走江湖,亡命天涯,为生活打拼,感受诸多不易的事件,多见诸报端。让人不禁感慨唏嘘,人生无常,前行逆旅有十之八九。 这些事情之所以能引起共鸣,让人关注,就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感同身受,虽然生活不同,境遇不同,各有各的不幸,正所谓苦难与重复相依为命,在不同的地方都可能遇到相似的人和事——“兄弟,理解你,干什么都不容易”。 但俗话说的好,“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和我比惨——你还差了个“旺财”和“小强”的距离。 今天,我们就讲一个明朝中年崩溃男人的故事。 王守仁,别号阳明,不过王阳明这个小号要比王守仁的大号来的更响亮些,还是叫王阳明吧。 王阳明,是继孔子、孟子、朱熹后的又一位心学集大成者,其影响力扩展到整个儒学文化圈,日本一位王阳明的铁杆粉丝——冈田武彦,就花费了20年时间写了一本《王阳明大传》。 话说,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王阳明时任兵部主事,也有说是刑部主事的,咱不管是什么主事,反正是主事就行了。当时正是刘瑾乱政时期,刘瑾就是人称“立皇帝”的执行CEO,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是坐着的皇帝,他是站着的,不过后来他的下场比较惨,被凌迟3357刀而死(嗯哼,当时干这个的可真是个技术活)。 当时刘瑾逮捕了戴铣等人,王阳明上书抗疏救援,结果被贬官还挨了四十大板逮捕下狱。不知道刘大人是因为当时心情不好,还是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人揭发了了,反正是这次对王阳明下手特别狠,平常都是三十大板,他四十,打的是皮开肉绽,生活不能自理。 可是这王主事有个优点,从小爱运动,打小就喜欢舞枪弄剑,身体倍棒,吃嘛嘛香,一同进去的,都熬不住,过去了,就他一个没死,后来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这里的龙场,可不是携家出行之旅游胜地,顶多算的上“崇尚大自然的呼吸”,地处偏远人不开化,生活条件艰难,在这生活若是内心不够强大不抑郁了才怪。 王先生当时面临的情况是生活苦了(自己生火做饭),境遇差了(随从都受不了跑了),心里孤独了(跟当地的村民们语言不通),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以后的日子还过不过,是早八晚五的过,还是九九六的过,很痛苦,很崩溃,很纠结。 不过圣人就是圣人,王先生的内心确实足够强大,不但没抑郁,忽然有一天便把问题想开了,求人不如求己,求诸外物不如求诸本心,就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一下子就心里明白了,通透了,敞亮了,这在历史上被称为“龙场悟道”。 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这样安慰自己: 首先。世间万物、万事从相对论上讲都不是静止不动的,都可能从好的一面向不好的一面转化,反之也是可以滴。 王阳明作为标准的官二代(南京吏部尚书)、富二代、学二代(父亲在他10岁就中状元),从一个堂堂的秩正六品主事,沦落到不入流的偏远山区(贵阳西北七十里,贵州龙场)招待所所长(驿丞,掌邮传迎送之事)。哭都没处哭去,诉苦都没有人诉苦(身边的人都跑了),整天战战兢兢过日子,生命都没有保障(怕刘瑾再派人来杀他),人生何其哀,人生何其惨,他还不是熬过来了,而且还一不留神悟道,成圣人了。 还有,人有时候可千万不能和自己太较劲,该歇的歇,该干的干,见势头不好撒丫子也未尝不可,这事儿王圣人都干过,何况你我皆凡人。有时候遇到很痛苦的事,说不定就是自己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呢,成不了圣人,咱成个红人也行啊。 最后,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有一个好身体,身体好了,什么九九六,零零七的,都不在话下。 好了,就此搁笔,我现在要到广场去跟闫芳大师学太极去了。 |
|
来自: wenxuefeng360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