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市秘书长,是怎么和皇上拉上关系的——论汇报的重要性

 金色年华554 2019-06-30

一个市秘书长,是怎么和皇上拉上关系的——论汇报的重要性

“三百年老店,是如何炼成的——拨开迷雾读大唐”之创始团队(42)

王世充巴结的对象是皇上。

找你够得上最大的官拉关系,是官场的通则。问题是:官越大,找他拉关系的人越多,门也越难进。谁都想和皇上套近乎,可皇上一天排满了也就能见那么几个人,哪能轮到你呢?

命该王世充发达,还真就轮到他了。

公元605年,隋炀帝上台。一朝天子一朝臣,不久官场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在这次调整中,王世充从中央下放地方锻炼,做了江都郡丞,相当于扬州市的秘书长。

为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各方面关系,这里顺便对古代地方行政体制作个简单介绍。不算乡镇,我们现在地方行政是省市县三级。古代从秦朝起,开始施行的是‘郡-县’两级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后来又叫太守。郡守和中央部长级别相当,干部也常常在这两类岗位上调来调去。

秦朝人口不多,两千多万;疆域也相对较小,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最初是三十六个郡,多的时候也就四十几个郡。到了汉朝,人口增长,多的时候六千多万;国土扩张,大的时候六百多万平方公里,郡也多到一百多个。这样中央直管郡,就有点管不过来。于是在郡之上设州,长官叫刺史,形成‘州-郡-县’三级体制。

三级制管理上是顺畅了,但又出来个问题:州刺史管兵又管民,地盘又大,权太重。中央有个风吹草动,一些不安份的刺史就可能动歪脑筋——谋反。这种情况下,从汉到唐,地方行政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之间变来变去。中央强大,搞两级制的居多;中央衰落,三级制占主流。

还有一点也比较乱:即便都是两级制,根据形势和皇上的喜好,一会儿把郡改叫州,实行‘州-县’制;一会儿又把州改叫郡,实行‘郡-县’制,真是叫人头大。到唐朝就比较规范了,统一为‘州-县’制。

隋炀帝这时候呢,实行的是‘郡-县’两级制,郡守是长官、副长官叫通守,王世充做郡臣,那是三把手。

扬州当时是个很特别的城市。虽然远离长安,但始终在中央的视线之内。主要原因是隋炀帝当年做王爷时,曾领军攻灭南朝陈国。后又任职扬州总管,镇守江南。在扬州前前后后呆了有五六年,所以有特别的感情。现在做了大老板,免不了常回故地看看。除首都大兴(长安)、东都洛阳外,扬州是隋炀帝最常去的地方。于是,扬州就获得近似现在直辖市的地位。作为扬州市秘书长、大管家的王世充,自然就有了接近皇上的机会。

王世充是个很善于利用机会的人。乘着炀帝的南巡,他着重抓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认真准备汇报。汇报这个事,古往今来都有,而且都很重要。你想啊,要让大人物了解你,你有什么其它的渠道吗?估计要有其它渠道,你也早就发达了,不用等到今天。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不管走到哪儿,大家都很重视汇报。稿子要反复推敲、PPT要精益求精。写稿的人只觉得山穷水尽,读稿的人却盼着柳暗花明!

王世充具体怎么汇报的我们不清楚,他那些汇报材料神思君也没有机会拜读。但可以肯定一点:王世充天生是个汇报高手。因为史书记载了结果:每入言事,帝善之。

别小看这短短七个字,这是多少人穷尽一生也达不到的高度。

一般说来,能做到高位的人都不简单。最起码见过的高人、听过的高见比我们多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天天和一流高手混在一块,自然炼就火眼金睛。炀帝虽然是个暴君,但他一点也不傻。非但不傻,简直就是个天才。史称其美姿仪,少聪慧。好学善属文。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迹。’天性喜好读书,兼又阅历丰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他这种人啊!

一流的文学家,又有一流的政治手腕。对这样的老板汇报,难度可想而知。猜过去,有才又不露才、摸透心思又不着痕迹,才可能有好的效果。取得如此成绩,王世充简直是一流心理学家和一流演说家的混合体。

汇报成功,好处自然就来了。炀帝命王世充以郡丞领江都宫监。’这江都宫监又是个什么官呢?

隋炀帝是出了名的旅游爱好者。但他是皇帝,又一贯奢侈讲究排场,穷游、做驴友什么的是不可能了。他的办法是建疗养院:凡出名景点、繁华都市均建上一个疗养院,里面再搞点豪华装修,厨师、招待员什么的都配齐了。用个广告语就叫‘走到哪里都有家的感觉’。叫疗养院档次可能低了点,国宾馆更符合他的身份。所以这个江都宫监,翻译成现代说法就是扬州国宾馆总经理。

可别小看这个宾馆经理。某种程度上,比什么市秘书长吃香多了——更容易接触皇上嘛。

在总经理的位置上,王世充着手抓第二件大事:搞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