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约750—约830),字君虞,祖籍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入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后入仕途,然仕路坎坷,久不被重用,因此,其弃官而游。 这又是一个看透官场愤而出游的大诗人,尽管他选择了远离官场,但其心中仍秉持着儒家的心忧苍生之志向。何出此言? 受降城:指的就是唐初名将张仁愿在黄河以北所筑的东、中、西三城,用以防御突厥进攻的,因其初始是用以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的,故而得名“受降城”。 回乐峰前沙似雪――“回乐峰”指的是当地的山峰名。还有人觉得“峰”同“烽”,说是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但我觉得应该是山峰名。那这句的意思就是:回乐峰前面的沙地像雪一样洁白。 受降城外月如霜――“我”(诗人)站在受降城上遥望着夜空,只见那月亮如秋霜般惨白。结合上一句,诗人站在受降城上,先是远望,看到了回乐峰及其前面的洁白沙地,接着,他又抬头仰望,看到如秋霜般的月亮挂在夜空。很显然,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不知何处吹芦管――就在诗人欣赏着眼前的景观时,耳边传来了笛声。这句的“芦管”也称为“芦笛”。这是一句神来之句,它为后面的情感表达做足了铺垫。 一夜征人尽望乡――鄙人感觉这句不是现场实写,而是由诗人因上一句笛声所想象出来的一个场景。我的理由是:诗人登受降城该是去怀古的,而不会是去看出征的,离开官场后的他就是想看也不太可能会让他站那里吟诗;此外,笛声惹人愁,更何况是出征之时,明显会扰乱军心、降我士气;所以,我判断这句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场景,也更是为其感情抒发找一突破口和寄存处。那这句的意思就是:那些出征在外的人,听到这笛声后,纷纷回过头来朝着自己的故乡方向望去。对故土的不舍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唯有那些征人才能体会,作为诗人的李益也只能是通过这般的场景去想象找寻。尽管诗人也是为那些征人感到悲伤,但其对战争残酷性的控诉之情引而未发。虽然如此,其与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仍有同工之妙! 由上,现将整首诗做个概括:“我”(诗人)站在受降城上――远处,回乐峰前的沙地像雪般洁白;城外,月亮如秋霜般惨白;此时,不知何处传来了阵阵笛声;“我”静静地站在那里,脑海中出现了征人们纷纷回首遥望故乡的场景来。尽管诗人没直接点明战争的残酷性来,但通过“征人尽望乡”就可以从侧面读出诗人对战争的无奈与控诉之情来! 综合而言,这首诗是因景而作、因境而吟,景物描写较为冷峻,诗人所想表达的感情也非常的凝炼,不知何处吹芦管,尽惹征人望故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