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周国平说过一句话:“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独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你自己的选择,是单独一个人也不会感到孤独的状态。而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感觉自己与他人隔绝,就是找不到连接的桥梁,即便与很多人在一起时也是如此。 独处与孤独的含义完全不同,孤独会使人矫情,而独处会让人充满力量。学会独处,学会拥抱孤独,它不是林黛玉般的无病呻吟,而是如苍天大树般让人往下扎根,独自成长,长出无限的智慧之叶,根深叶茂。一个人必须学会独处的能力,孤独是与人交往,是看清世界,独处却是与自己交往,是看清自己。 独处,是一种能力。 美国哲学家梭罗,曾经远离尘嚣、只身一人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 两年时间,梭罗自耕自食、自始至终都独自一人。 后来有人问他:“你一个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独,很想见人吧,特别是在风雪天里。” 梭罗回答:“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叶小舟吗? 我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我们的地球不是在银河系中吗? 我觉得经常独处使人身心健康。与人为伴,即使是与最优秀的人相处也会使人厌倦。 我好独处,至今我尚未找到一个伙伴能有独处那样令我感到亲切。 当我们来到异国他乡,虽置身于滚滚人群中,却常常比独处家中更觉孤独。 孤独,不能以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来度量。 学生时代的我,总是害怕独处。 吃饭、逛街、泡图书馆,甚至连上厕所的时候都一定要拉着别人一起。 没有人陪在身边时,往往就会变得很丧。 害怕一个人走在路上时,被人投来异样的目光,那意味着:你性格孤僻、人缘差、没朋友。 所以很多时候,宁愿在人群中丧失自我,进行一些无意义的活动,也不愿独处。 后来我才知道:人们常常误解了“独处”与“孤独”的界限,因此将独处与孤立无援、寂寞无助的状态混为一谈。 与自己相处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 世界太过喧嚣嘈杂,急于合群从众的人往往容易迷失。 独处而下苦功,命运从此不同。 很多人白天里有说有笑,轻松自在。独处的时候才是他们真正工作和事业的开始。别人在喜笑颜开当中能感觉到你的热情,别人在休息欢快当中,却很难感知你奋斗的身影。当你从人堆里脱颖而出的时候,大家对你竖起大拇指,原来独处时下的功夫,是改变命运所必须的一种精神。 优秀的人,往往不合群 其实,一个优秀的人往往更有逆流而上的勇气,更耐得住寂寞,而且优秀的人不是不合群,只是比起跟话不投机的谈话对象瞎扯,孤独更像是一种享受。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人要有群处的技艺,更要有独处的勇气,但值得一说的是:那种能成就自我的孤独,才是区别平庸的最直接途径。 善于独处的人,得到的越多。 清代金石家张廷济有一幅对联,“朱晦翁半日静坐,欧阳子方夜读书”。 意思是: 儒学大师朱熹喜欢花半天时间静坐,欧阳修常常在万籁俱寂的夜里读书。 这让我想到一个说法:君子慎独。君子,拥有更优质的独处能力。 记得《百年孤独》里说:
是的,我们既然避免不了独处,为何不利用独处,成就最好的自己呢! 你独处的能力,决定了你的人生层次 处在一群人的狂欢中却倍感寂寞,一个人独处时反倒获益良多。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一个人想要找到好的生活状态,并不依赖于他人的成全。 独处,是最高级的智慧。 独处是快乐的开始 没有独处过的人不足以谈论快乐,因为那种快乐只是表面欢愉的假象,根本无法触及心灵,过不了多久,当甜蜜的喧嚣变成负担,他们的精神就会陷入可悲的痛苦之中。独处使你成为你自己,因为独处,所以可以放下面具,可以真正的在深夜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更不用为了某个人改变自己。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不断升级的过程。而这样一个过程必然伴随着从热闹到安静,从慌张到淡定,从迷茫到自知,必然伴随着一个人的独处。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看到最真实的自己。而高质量的独处,相比于无意义的社交,往往能提升你人生的层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