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说道贾元春的判词透露出的大量线索,关于元春封妃,以及贾家抄家得真相。本章讲解下曹雪芹在三个章回内留下的对薛宝钗命运的线索埋伏。除了第五回的,其他两回线索很隐晦,小说最隐晦的第十七回,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一】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带着贾宝玉来到后来的蘅芜苑门前,贾政一见就觉得不满意。
脂砚斋在这一段留下了两条批语: 【庚辰双行夹批:先故顿此一笔,使后文愈觉生色,未扬先抑之法。盖钗、颦对峙有甚难写者。】 【庚辰双行夹批:前有”无味“二字,及云”有趣“二字,更觉生色,更觉重大。】 第一条指出贾政对潇湘馆大为满意,认为“不枉虚生一世”,一见蘅芜苑却大呼“无味”,是为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评价。但到了“蘅芜苑”内,发现琳琅满目,别有洞天,又大呼“有趣”,这是贾政态度的一个转变。所以第二条批语指出先“无味”,再“有趣”是“更觉重大”。这也是贾家最终选择薛宝钗的原因。 薛家举家进京投靠贾家,虽有房舍生意却一住经年不离开,主要原因就是要攀附贾家,妄图通过“金玉良姻”,给自己找一个长期饭票和长久靠山。 薛姨妈虽然是王夫人和王子腾的妹妹,但这一辈子管不了下一辈子的事。万一薛姨妈有个三长两短,贾家、王家对于薛家来说,只是两门亲戚,有事帮忙是情意,不帮忙也没办法。薛蟠自身没能力,缺不了别人帮扶拉扯。必须有强有力的助力在身后,舅舅和姨娘都不是长久之计,唯有妹妹才最保险。这就是薛家赖在贾家的主要原因。 薛家的企图贾政一清二楚。他从来没表态在于他对薛家不满意。士农工商,贾家最高,薛家最低。这种鸿沟一般的社会地位差距让贾政接受不了自己嫡出的儿子娶一个商人的女儿。对贾政来说,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是探花郎巡盐御史的林黛玉远远强于商女薛宝钗。这就是“无味”的由来。而且“无味”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薛家毕竟有钱,贾元春王夫人都有意思,这才是贾政一直不表态的原因。直到最后,林黛玉远嫁,只剩下薛宝钗堪为破败贾家宝二奶奶人选之时,贾政重新认识薛宝钗,才发现她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是那么“有趣”,就像蘅芜苑中那些繁多的“香草”,百看不厌。 【二】 四十回,刘姥姥游览大观园,贾母带她来到蘅芜苑。
贾母对薛宝钗的房间非常不满意,认为她这个房间太素,年轻姑娘睡起来不吉利。甚至认为连她这样的老婆子都不应该睡这里。而刘姥姥更是从始至终一言不发,闭口不言,都证明宝钗这个房间的不好。问题在哪里? 其实,与十七回遥相呼应的话会发现,贾政看到的“蘅芜苑”代表了薛宝钗的前半生。最开始觉得“无味”,最后认可又觉得“有趣”。八十回前贾家对薛宝钗从拒绝到接受就是这样的过程。八十回后,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不久贾家抄家,贾宝玉离家出走抛下薛宝钗,宝钗的余生,就是贾母看到的“雪洞”一般。 薛宝钗的房间不是正常女人住的,这种极简对现代人来说是追求的品质,对古人却是特别不吉利。是“寡妇房”,甚至李纨因为有孩子,还偶尔追求个红梅花,薛宝钗却只有一束菊花,可谓惨淡。 【三】 第五回,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是这样的。
脂砚斋的批语非常及时,他说“寓意深远”,已经表明判词对薛林二人的影射。其实只说薛宝钗,判词图画中“雪下一股金簪”已经说明问题。 一,雪代表薛家,金簪在雪下,代表了薛家才是薛宝钗的巨大压力。她在贾家追求金玉良姻,也是为了家族为了哥哥。她一生的悲剧,正是因为家族,否则何至于嫁人又为人所弃,孤独终老? 二,金簪雪里埋,为何是金簪,而不是金钗?钗是双股,簪为单股,薛宝钗明明是“钗”,却被说成“簪”,证明她最后被贾宝玉所抛弃形单影只,孤独终老。 通过第五回,十七回,四十回的三条小线索,曹雪芹清楚的记录了贾家从拒绝到接纳薛宝钗以及薛宝钗的结局被贾宝玉抛弃形单影只度过余生的悲剧命运。通过贾政说“有趣”,可以肯定最后娶薛宝钗并不是所谓的贾母决定“掉包计”,而是从来不发表意见的贾政拍板定下的。那么,贾母看到薛宝钗的“雪洞”一般的房间意味着什么?提示下,答案在刘姥姥的故事“雪下抽柴”里。这里不多说。 本章抓取了三回内容关于薛宝钗的一生做了推演。下一回,将从四回内容,对王熙凤的命运作出梳理。尤其八十八回,彻底颠覆通行本八十八回内容,做了一点推测。本人的红评,也都是以八十回为截止,所有事关八十回后的,都是推测,不与通行本为采纳。望周知。关于王熙凤的故事,请看下回分解!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收藏: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新颖的红楼视角!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