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方之首,桂枝汤,加减变化无穷多,善用此方治百病

 墨子语 2019-06-30

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老王常百方,大家好,我是老王。我要用品尝药物的方式来学习伤寒论。要学习中医,伤寒论是必不可少的。伤寒论中113个方剂是方剂学中的基础。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中医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书。他比黄帝内经晚一些,黄帝内经中的方剂不多只有13方,在伤寒论的序中也提到仲景是结合黄帝内经和汤液经以及临床经验写出来的。汤液经的方子也不多,大部分已经失传,留下来的只有十来个方剂,比如说。桂枝汤在汤液经中,叫小阳旦汤。再比如,小青龙汤,白虎汤都在汤液经中可以找到,作为一个学习者,我们还是要从伤寒论入手,汤液经这些在以后有机会会讲到,伤寒论中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被称为群方之首,桂枝汤的加减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可以治疗很多很多疾病,通常桂枝汤以治疗太阳病为主。现在通常用于治疗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都可以治疗。有人常说桂枝汤加减治万病,以后会慢慢讲到。

桂枝汤的原文是这样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se)啬(se)恶寒,淅[xī]淅[xī]恶风,翕[xī]翕[xī]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先说脉象,“阳浮而阴弱”。阳浮说明病在表,所以发热;阴弱,说明津液虚了,汗出所致。恶寒、发热是太阳病的主证。“汗出”、“恶风”表明津液虚了,这是太阳中风,也就是桂枝汤的主证。“鼻鸣”是感冒常见的症状,人体的气血大量往体表走时,多余的气血会上冲到头部,鼻腔就会充血,于是鼻塞鼻鸣,同时也能阻止邪气进入肺部,为什么太阳中风有汗出了还会鼻鸣呢?治感冒是微有汗出才会解,如果汗出多了,精气过多丧失,正气消耗,不但不解,病反而会趁机深入,便形成了中风。邪气不去,气血自然还是会大量往体表往头部走,所以还是会有鼻鸣。

“干呕”,当气血往上往体表走时,里就空虚了,于是胃会虚弱,接纳不了食物,就会有呕的反应。表气还并不完全通畅时,气血就会往上逆,也会加重呕。干呕则说明胃里是空虚的。

伤寒论中的房子每一剂默认为三次的量,都是一次性熬好,分三次服用,所以一副的量为桂枝一两 芍药一两 甘草三分之二两 生姜一两 大枣四枚,现在所讲的一两等于三钱,一钱等于三克是汤头歌诀的作者汪昂提出来的,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所以就变成了桂枝9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干姜9克 大枣10克,而根据考古发现,汉代的一两等于今天的十五克左右,所以我们今天的所准备的药量为桂枝15克 芍药15克 甘草10克 干姜15克 大枣10克,来尝试一下原方的威力。

桂枝,入口发甜。咀嚼一会,有点辣味,在过去是叫辛味,所以桂枝的性味就是甘辛,以甘为主,他的药性就比较平和,根据汤液经,辛甘化苦,入心经,辛味上行入肺经,甘味入脾胃,脾主肌肉,可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所以桂枝就是君药。

白芍,白芍初尝苦,咀嚼后有些发酸,性味为酸苦,酸苦除烦,用于敛阴止汗。所以这桂枝和白芍,一阴一阳,阳能化气,阴能使气成型,本身太阳病出汗,汗出多了就虚了,桂枝加白芍这就补起来了,这个芍药还是不太好吃的。

干姜,干姜就是典型的辛味了,确实挺辣的,辅助桂枝解肌发汗的力量,为佐药

大枣,味甘,甘缓入脾,增加脾胃吸收营养的能力,同为佐药

甘草,很甜,但也不怎么好吃,为使药,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所以桂枝汤应该不会特别难喝,因为有好多药都是甜味和辛味为主,稍微带点酸苦,好,现在拿出我们的祖传煎药锅,下锅熬药了,桂枝汤里面没有什么先煎后下的药物,可以放心一锅煎,把握水量即可。

中药熬制的时候,按伤寒论的熬制方法就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一升,按汉代,一升等于现在200毫升,我们这一副所用的水量为500毫升,伤寒论中并没有说熬多久,我们只需用小火熬至剩200毫升就可以了。所以在日常我们熬中药的时候一定不能把水加多了,一副药的加水量也就是500毫升左右,煎出来200毫升的药量最好。

喝起来不是很难喝,本身带甜味的药物比较多,所以这幅汤剂本体偏甜,剩下的就是有点草味,感觉就像吃了一大口糖,一大口草,和一大口香料的感觉,味道还是很奇怪的,是药三分毒,《周礼·天官·医师》:“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药中必然有毒,所以还是谨慎为好。

桂枝汤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还有更简单的,就一句话大勺炒姜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