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汤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桂枝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
姜9g  大枣12枚
  上5味,破碎,以水1400ml,微火煮取600ml,去滓,适
寒温,分3次服,每次服200ml。
    1.煎法:“哎”,用牙咬碎;“咀”,口尝滋味。“哎咀”,将
药破碎,以便煎出有效成分。已沸后用微火。
  2.服药后啜粥法:服已第一服200ml良久,啜热粥工碗,
大口喝之,以益中气而为发汗之资助。因为啜粥后,可助胃气益
津液,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
得多入,因此用之发汗不致亡阳,用之止汗,不致留邪。
  3。服药后温覆微汗法:取遍身絷浆微似有汗者益佳。所谓
“微似有汗”,是周身潮润,并不是汗出很多,这样正气不伤而外
邪自解。不可令汗出太多,如汗多则病必不可除,汗出如水淋
漓,则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
    如服第一服药(全量谓之一剂,1/3谓之一服)而汗出病
愈,就应当停药不服,这是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如服第一
服药不汗,继进第二服药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半日许
将3服药服完。若汗不出,可连服药2—3剂,至病愈为止。服
药期间必须忌口,凡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均禁入口。
    现代用法:有的医家主张,一次服毕,嘱病者趁药热服,服
后盖被,待遍身津津汗出,或作小量运动,迭微汗为度,但不宜

过汗不止。一般药服2天,并嘱注意,如有副作用,当即停药。
    4.用量:本方由上述5味药组成,桂枝与芍药应等量,若
桂枝量大于芍药,则名桂枝加桂汤;若芍药量大于桂枝量,则名
桂枝加芍药汤。三方主治各不相同,故用药剂量当审慎,不可违
其用药之宗旨。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苔白薄,脉浮缓。
  副证:鼻鸣干呕,口和不渴。
  (临证加减]
  1.邪客于太阳经之身痒:本方加防风、蝉蜕、地肤子,苦
参,以祛风止痒。
    2.气血亏损,营卫失调之半身麻木:本方加黄芪、鸡血藤、
当归,以补气活血。
  3.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受阻之痹证:本方加羌活、秦
艽、姜黄、威灵仙、薏苡仁,以祛风利湿。
    4.中阳虚寒,肝脾失调之胃痛:本方加黄芪、怀山药、炒
薏苡仁,炮姜易生姜,以补气温中。
    5。外邪袭太阳经,经气不舒所致之项强、颈麻、头昏:本
方加葛根、当归,以疏经通络。
    6.落枕:本方加葛根、麻黄、防风、荆芥,以疏经活络。
    7.坐骨神经痛:本方加赤芍、牛膝、木瓜、防己、伸筋草;
威灵仙等;日久病已入经,可酌加地鳖虫、地龙、乌梢蛇等虫类
搜剔之药;若属营卫不调,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而见麻木不仁或
拘挛不舒,本方加鸡血藤、海枫藤、黄芪、当归、川芎等补气养
血之品。
    8。过敏性皮炎:本方加苦参、荆芥、防风、蝉衣,以祛风
通经脱敏。
    9。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如夹湿者,酌加苍术、羌

活、黄柏、独活、防风、赤小豆、茯苓皮、生薏苡仁、车前子
等,以祛风化湿;如营血不足,加当归、太子参、鸡血藤、赤
芍,以滋阴养血。
    lO。神经性呕吐及妊娠呕吐:本方酌加姜半夏、紫石英、瓦
楞子、川连、吴茱萸等,以降逆镇静止呕。
    11.营卫失调,气血周流不畅之关节痛:加鸡血藤、当归、
川断等,以祛风活血。
    12.营卫不和之自汗:本方加黄芪、防风、白术或单加黄
芪,调和营卫而固表。
    l3。膝部及膝以下多汗症:本方加当归、黄芪、牛膝,以敛
汗通经。
  14。加减玉屏桂枝汤治疗慢性荨麻疹;基本方为黄芪15—
25g,白术lO~20g,防风、僵蚕、桂枝、大枣、生姜、甘草各5
-10g,紫浮萍20~25g,白芍、丹参各20~30g,赤芍9~18g。
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小儿剂量酌减。[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6,(5):13]
    15。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胃溃疡:寒湿夹瘀营卫不和,药用桂
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当归尾、苍术、川牛膝各lOg,大枣
20枚,细辛6g,土茯苓、生薏苡仁、鸡血藤各30g;痰凝夹瘀
营卫不和,上方去细辛、苍术,加橘叶、贝母各lOg;湿热并重
营卫不和,上方去细辛,加黄柏、木通、萆藓各lOg.均随症加
减。创面局部常规处理。
    16.加味桂枝汤治疗阑尾炎:本方由川桂枝、广木香各
0.9g,生白芍1.8g,广陈皮、大枣肉各1.2g,生甘草、生姜各
0.6g组成。上药加水lOOml,煎沸5分钟后温服。每日1一2剂.
;小儿剂量同此。本方剂量及药味不得随意加减,否则效果不佳。
机制何在,有待探讨。本方对单纯急性阑尾炎收效快,多服未见
不良反应。
    17。本方加味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基本方为桂枝、白芍、

当归、防风各10g,鸡血藤30g,炙甘草5g,大枣5枚,生姜
3g。水浸工日后,第一遍煎取250ml,早晚2次分服;第二遍煎
取250ml,于晚上服药后,趁热擦洗患处15—25分钟,每日l
剂。
    18.本方治虚秘:古人曰“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祛邪气,
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临证用桂枝汤加味治虚秘,只要具备
食少乏力,腹痛不严重,舌淡,苔薄白,脉缓或涩或沉细无力等
症,即可用之。老年气血虚弱津枯肠燥之便秘,本方加党参、火
麻仁、肉苁蓉、熟地黄;妇女产后血虚肠燥之便秘,本方加首
乌、熟地黄、当归、阿胶;肺气不肃降,津液不下达之便秘,本
方加桔梗、杏仁、瓜蒌仁、枳壳。
    19.本方加减治疗空调综合征:主症见头痛,头晕,呼吸窘
迫,血压下降等。基本方药用香薷、厚朴、白芍、藿香各10g,
扁豆20g,苍术15g,桂枝9g,炙甘草6g。寒湿化热加川连;两
腿转筋加木瓜;咳喘加杏仁、葶苈子;中气虚弱加黄芪、党参。
每日l剂,水煎服。
    20.桂枝汤加维生素E治疗多发性动脉炎:中医辨证属脉
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治疗用桂枝汤(桂枝12g,白芍10g,
甘草6g,大枣9g,生姜10g,随症加减),水煎服;并加用维生
素E每次20mg,每日3次口服,疗程为3个月。[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4):248]
    21.本方加味治疗冻疮:以桂枝汤原方加赤芍15g,黄酒
50ml(后人)。寒重而局部痒痛甚者,加麻黄、细辛;气虚神疲
乏力者,加黄芪。阳虚畏寒者,加附子、细辛,并重用桂枝;局
部紫黯者,加丹参、红花。每剂药煮3次,前2次的药液内服,
第3次药液洗患处。
    22.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治桂枝汤证兼喘
咳者,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
气管炎。[伤寒论]

    23。本方再加重桂枝用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
冲心之奔豚证,名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24。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g,人参15g,以增强敛阳止汗,
解表,补气之力.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
者,名挂技新加汤.[伤寒论]
    25.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治因发汗太过,四
肢挛急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
证,名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
    26.本方再加芍药9g,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治
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
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妪呕吐者,名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
    27.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治桂枝汤证兼
见项背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
痛,运动不利等,名桂枝加葛根汤。L信寒论]
  28.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
未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名桂枝去芍药汤。[伤寒论]
    29.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治太阴脾
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
热者,名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
  30。本方去芍药,加重桂枝量,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
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
转侧,脉虚而涩者,名桂枝附子汤。险匮要略]
  31.本方加瓜蒌根,以增强解热荣筋,和营卫之力。治太阳
证,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名瓜蒌桂枝汤。[金匮
要略]
  32.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
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名柴胡
桂枝汤。[伤寒论]
  33。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

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名厚朴
七物汤.[金匮要略]。
    34.本方倍用芍药,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
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名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35.本方加当归、细辛、木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
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名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36。本方加乌头,以增强温经散寒止痛之力。治寒凝气滞,
肢体冰冷之痹证、寒疝等,名乌头桂枝汤。险匮要略]
    37。本方桂枝改用桂心,加黄芩。治中风伤寒,脉浮,寒热
往来,汗出恶风,项强,鼻鸣干呕者,名阳旦汤。[类证活人书]
    38.本方加桔梗。治桂枝汤证而有咽喉痛,或有黏痰,难以
咯出者,或有化脓症者,名桂枝加桔梗汤。[皇汉医学]
    39.本方加朴楸皮。治一切疮肿,证属热证之气分者,名桂
枝加朴樕汤。[腹证奇览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