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水鸡 (Porphyrio porphyrio) 这张极尽精美的画作是绘在通草纸上的,这种纸是人们手工削切通脱木茎干内芯薄片而制成的。一等纸片干透,就可以往上绘制水彩画了。这张图色彩明亮、轮廓鲜明,是藏画的绝佳范例。通草纸使整张画作更显得透明,图中的鸟几乎像是画在玻璃上的一样。 亚农(Anon) 通草纸水彩画 约1820年 195mm×300mm 红嘴蓝鹊 (Urocissa erythrorhyncha) 这种鹊分布在由中国至越南的喜马拉雅山区。这张画作代表了里夫斯科学图例中的中国设计风格,鸟儿栖在木槿花枝上,为观者呈现了一幅程式化但极其优美的作品。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12-1824年 380mm×492mm 小极乐鸟 (Paradisaea minor),雄性 这种鸟类原生于新几内亚、阿鲁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的山林中。这种极乐鸟是该属中最大的群体,马来的商人将它称作“上帝之鸟”。雄鸟会在例行的求偶舞中展示它们精美的翅膀——它们大群聚集在枝头,竖起羽毛并持续地抖动。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12-1824年 385mm×494mm 里夫斯纹章
棕树凤头鹦鹉 (Probosciger aterrimus) 棕树凤头鹦鹉原生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它巨大而有力的鸟喙使它能咬碎非常坚硬的坚果和水果。这张华丽的画作很可能是参照托马斯·比尔鸟舍中的标本绘制的。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12-1831年 492mm×384mm
黑翅长脚鹬 (Himantopus himantopus),幼鸟 黑翅长脚鹬是一种涉禽,相对于身体的比例而言,它的腿是鸟类中最长的。图中单独画出了它的腿,以展示这一事实。 里夫斯 水彩画,不透明颜料和铅笔 1831年 588mm×479mm 丹顶鹤 (Grus japonensis) 这种鹤类作为长寿的象征出现在许多中国画中。这张图的风格与其说是一张标本图例,不如说是一张传统中国风格的艺术作品。无论如何,它的左下角的确印上了里夫斯的纹章。这意味着它是里夫斯委托创作的图例,而非寻常购买的藏画。 里夫斯 水彩画 约1812-1824年 384mm×486mm 里夫斯纹章 上:吕宋鸡鸠(Gallicolumba luzonica) 下: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雄性 该图中与吕宋鸡鸠画在一起的白冠长尾雉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它的拉丁文学名是以约翰·里夫斯命名的。我们知道里夫斯在1831年退休时,将这种野鸡从中国带到了英国。不过这张鸟类图是在1829年出版的,因此里夫斯很可能在退休以前就已经将另一个标本带到了英国。这张图印的纹章是里夫斯1826年前的纹章版本,这意味着它是在1812年至1824年间完成的。 里夫斯 水彩画 约1812-1824年 410mm×494mm
(Tragopan temminckii),雄性 角雉生活在从喜马拉雅山东部至华中的广大地区。图中鸟儿色彩绚烂的翅膀是雄性的特征,雌性的颜色更低调,拥有夹着白点的褐色翅膀。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12-1824年 420mm×495mm
(Cactua moluccensis) 人们是在东南亚发现这种鸟的,如今它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这是因伐木而破坏其栖息地,以及非法捕猎该物种而导致的直接后果。现在它位列于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1中,这个名单上的所有物种都面临灭绝的危险。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26-1831年 416mm×496mm
(Ara ararauna) 这种大型金刚鹦鹉原产于南美洲。它至今都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宠物,不仅是因为它华美的色彩,还因为它能模仿人类说话。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1826-1831年,水印为1826年 498mm×385mm
(Bubo bengalensis) 这种外观独特的猫头鹰巨大有力,就如图中所显示的一样,它有亮橙色的眼睛、明显竖起的耳状毛簇,以及毛茸茸的双脚。它的栖息地从针叶林延展至岩丘区域,在黎明和黄昏,你都可以从很远的地方听到它深沉的二节拍鸣叫的回声。 里夫斯 水彩画,不透明颜料和铅笔 约1812-1831年 586mm×473mm
(Aix galericulata)成对,左雄右雌 人们不会把雄性鸳鸯和其他任何鸟类搞混,因为它有令人惊艳的彩虹色翅膀,该图完美地再现了这一点。这种鸟类分布于亚洲各地,它的主要繁殖地之一是华东地区。 里夫斯 钢笔与墨水 约1829-1831年 385mm×495mm 绯红金刚鹦鹉 (Ara macao) 里夫斯收藏的画作中有几种鸟类并非原产自中国,绯红金刚鹦鹉就是其中一例。金刚鹦鹉来自中南美洲,不过图中这一只无疑已由一位旅行商人或水手带到了广州或澳门。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29-1831年 538mm×440mm
(Ardea purpurea) 草鹭是一种大型涉禽,广泛分布于南欧及亚洲。这种候鸟在芦苇地或树林间的聚居地中繁殖。图中绘出了它独特且优雅的蛇形颈部。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29-1831年,水印为1829年 588mm×479mm
大白鹭 (Ardea alba) 关于中国本土鸟类的许多画作都有相应的标本。它们曾被陈列于大英博物馆中,现在则位于自然博物馆的鸟类系列馆中,其中就包括了这只大白鹭。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29-1831年 588mm×479mm
(Family Sparassidae) 里夫斯收藏画作上的生物并不是全都很容易辨认。在这两张图例上的昆虫、蛙与蟹都是未知种类,我们只能判定这只蜘蛛属于巨蟹蛛科。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17-1831年 277mm×376mm
在中国,蛙类与雨和水相关,从这个国家的远古时代开始,人们便用这种生物的图形装饰水器和其他手工艺品。蛙类同时也是中国毛笔画中常见的主题。图中出现了蟹,可能意味着这只蛙是一只食蟹的海蛙(Fejervarya cancrivora),不过图中并没有画出趾蹼。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12-1831年 344mm×457mm
(Sepiella japonica) 这只头足类并不是鱼,而是一种海生软体动物,与章鱼和鱿鱼同属一个群体。像其他的头足类一样,在遇到危险时,它能从墨囊里喷出一股墨汁。 里夫斯 水彩画,不透明颜料和铅笔 约1812-1831年 352mm×396mm
人们通常将这些壳体称为海螺,它们属于海生腹足类,是海里的蜗牛。海螺肉可食,并且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烹饪做法。而它们的壳常常会被收集,用于制作装饰、吹奏乐器或建筑材料。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1812-1831年,水印为1794年 376mm×461mm
凤凰螺(第2列)和涡螺(Cymbiola spp.)(第3至第6列) 在16世纪和17世纪,贝壳因其复杂的结构和美丽的色彩,成为多宝格上引人注目的展示品。而到了18世纪与19世纪,贝壳的画作也成为了收藏家们热烈追求的藏品。 里夫斯 水彩画,不透明颜料和阿拉伯树胶 约1812-1831年 377mm×484mm
(Cypraea spp.) 宝贝是一种海生腹足类。许多年里,科学家们在对宝贝进行分类时只能完全依据其贝壳形态。而现在,现代分子研究法协助人们为宝贝鉴定出了五十多个属。 里夫斯 水彩画,不透明颜料和阿拉伯树胶 约1812-1831年 377mm×484mm
(Mauremys sinensis) 这是一张不错的动物学图例,它展示了该物种不同角度的视图:背甲,包括腹甲在内的腹面,以及侧面。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12-1831年 388mm×486mm
(Eremias multiocellata)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俗称的五毒,除了蜥蜴外,还有蜈蚣、蝎子、蟾蜍和毒蛇*。 里夫斯 水彩画 约1812-1824年 366mm×474mm 译者注:中国五毒通常指蜈蚣、蝎子、蟾蜍、毒蛇和壁虎。壁虎也属于蜥蜴目。
里夫斯收藏的画作是19世纪最出色的博物学收藏系列之一。其中几乎所有的画作都呈现出了艺术观赏性与科学精确性,包括书中的这张图在内,它们都透露出了艺术家的绘画与观察技巧。 里夫斯 水彩画,不透明颜料和铅笔 约1812-1824年 360mm×470mm
这张图中集合了各种不同的蜥蜴,其中包括树蜥,它是南亚的树栖种类,拥有非同寻常的长尾。它们都有变色的能力,尤其是在激动的时候。第一排从左到右: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大壁虎(Gekko gecko)、南草蜥(Takydromus sexlineatus);中间: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左下:南草蜥;右下:中国石龙子(Plestiodon chinensis)。 里夫斯 水彩画 约1826-1831年 382mm×490mm
草腹链蛇(Amphiesma stolatum), 右下以及两条不明蛇类 图中所绘的毒蛇(白唇竹叶青)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与许多树栖毒蛇一样,它是绿色的,以蛙类、蜥蜴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草腹链蛇是一种无毒的小型蛇类,广泛分布于亚洲。 里夫斯 水彩画 约1821-1831年 474mm×600mm 鳞烟管鱼(Fistularia petimba)和无斑柱颌针鱼(Strongylura leiura) 在关于鱼类绘画的笔记里,里夫斯记录了对每一个种类的注解,并列出了向艺术家支付薪酬的日期与数目。他几乎每周支付一次,并且平均每三张鱼类画作支付一美元。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26-1831年 584mm×463mm 中华竹鼠 (Rhizomys sinensis) 这种生物栖息于华中与华南地区的竹林中,它以竹根为主要食物,并在其中挖洞。图中画出了竹鼠的颊囊装满与全空时的两种状态,并画出了后爪和前爪。 里夫斯 水彩画 约1826-1831年 463mm×592mm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穿山甲原产于印度北部及中国。这种动物没有牙齿,它用自己的长舌食取蚂蚁和白蚁。它的身体没有毛,皮肤表面覆盖着一层保护性的鳞甲。 里夫斯 水彩画和铅笔 约1826-1831年 458mm×597mm 美洲鲎 (Limulus polyphemus) 这一种类又称马蹄蟹,因其光滑的外壳形似马蹄。但它并不属于蟹类,而是一种与蜘蛛有远亲关系的节肢动物。腹面观清晰地展示了这一物种的许多特征,包括其口部、螯、五对腿和用来呼吸的叶鳃。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26-1831年 593mm×473mm 虾类集锦 虾属于一个拥有三百多个属的族群。它们遍布于所有的水域,包括全世界的淡水和海水系统。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虾也是象征长寿的数种生物之一。 里夫斯 水彩画 约1826-1831年,水印为1826年 385mm×494mm 蟹虾集锦 在图中每一只生物的下方,都用中文写着其当地名称。这些名称通常都说明了它们的外观或行为特征。 里夫斯 水彩画 约1826-1831年 384mm×494mm 鱼类集锦 描绘鱼类并不容易,因为它们一离开水就会迅速褪色。里夫斯的艺术家们在重现鱼鳞的彩虹色调时,使用了金粉和银粉。从左上角顺时针方向到中间为:刺棘鳞鱼(Sargocentron spinosissimum)、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尖吻鲈属(Lates sp.)、长鳍鹦鲷(Pteragogus aurigarius)、中华单角鲀(Monacanthus chinensis)、云斑海猪鱼(Halichoeres nigrescens)、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 里夫斯 水彩画 约1826-1831年 385mm×492mm
鼬獾 (Melogale moschata) 鼬獾原产于华南地区,是鼬鼠家族中的一种小型地栖种类。它分布于林地和草原,白日睡觉,黄昏便从地洞中钻出,寻找蠕虫、昆虫幼虫和水果为食。正如画中展现的一样,每只个体的面部花纹都大不相同。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12-1831年 596mm×478mm 白掌长臂猿 (Hylobates lar) 这种长臂猿曾遍布中国华南地区、泰国、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北部,不过现在普遍认为它已在中国灭绝。白掌长臂猿是树栖生物,极少下到地表。它们运用自己的长臂和钩状前爪,从一根枝条荡向另一根枝条,在树冠与树冠间腾挪移动。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29-1831年 570mm×482mm 狮尾猴 (Macaca silenus) 这种猴子是在印度南部被发现的,它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树上,以水果、叶子、树皮、种子和花朵为食。它们是群居生物,一个群体数量可达20只。由于栖息地越来越少,这一物种的数量急速下降,现在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判定为濒危动物。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29-1831年 465mm×590mm
狮尾猴 (Macaca silenus) 里夫斯委托绘画的许多鸟类和哺乳动物都不是中国原产的。里夫斯收藏画作中的猕猴与托马斯·哈德威克委托画作中的十分相似,后者是19世纪早期的一位标本及印度动物艺术品收藏家。这张画作所用的纸张有1829年的水印,因此应该是在里夫斯快要退休返回英国时所绘。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29-1831年 593mm×460mm 领狐猴 (Varecia variegate) 领狐猴发现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密林中。它们以小型家族群体聚居,食用水果和树叶,由于栖息地减少和捕猎行为,它们已濒临灭绝。 里夫斯 水彩画,不透明颜料和铅笔 约1829-1831年 462mm×590mm 蜂猴 (Nycticebus coucang) 这种动物又称懒猴,这一别名源自其攀爬树枝时缓慢且仔细的动作。它分布于东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热带雨林中,其食物包括水果、种子和无脊椎动物。 里夫斯 水彩画,不透明颜料和铅笔 约1829-1831年 493mm×464mm
豹猫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豹猫广泛分布于南亚各地。它们的斑点因其栖息区域的不同而图案各异,生活于北部地区的个体毛发普遍较长。这里的两张图对其目标物种都描绘得比较准确,不过它们各自呈现出了中国艺术与印度艺术的典型风格。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29-1831年 590mm×465mm
大灵猫(上图) (Viverra zibetha) 和这一家族的大多数成员一样,大灵猫能生成一种称为“灵猫香”的刺鼻分泌物。人们收集这种分泌物,将它用于制作香料。这种个头中等的食肉动物是猫鼬的亲属,分布于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 里夫斯 不透明水彩画 约1829-1831年 468mm×592mm 普氏松鼠 (Callosciurus prevostii) 这种松鼠分布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它们的色彩随其栖息的地理位置而变化多端。这是一种树栖松鼠,以水果和昆虫为食。 里夫斯 水彩画,不透明颜料和铅笔 约1829-1831年 465mm×600mm 赤腹松鼠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这种松鼠来自华南地区,和它们的欧洲堂亲一样生活在树林间。它们活跃于白日,以水果、坚果、种子、树皮和昆虫为食,散布种子的行为使它们成为当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份子。 里夫斯 水彩画 约1829-1831年 463mm×600mm 可能是金乌贼 (Sepia esculenta) 乌贼具有大而扁平的内壳,这一称为“海螵蛸”的结构可以控制浮力。除了在受到攻击时会喷出墨汁外,它们还能凭借皮肤里的色素细胞变换自己的颜色。 里夫斯 水彩画,不透明颜料和铅笔 约1829-1831年 466mm×590mm 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上) 和眼斑龟(Sacalia bealei)(下) 两种龟各以三个不同角度展现了背甲、腹面和侧面。眼斑龟原产自中国,如今已被列为濒危物种。它是一种小型龟类,学名源自其头顶被称为“眼斑”的环状纹样。 里夫斯 水彩画 1829-1831年 469mm×594mm 鱼 在里夫斯收藏画作所描绘的许多新物种中,有七十多种是鱼类,约翰·理查森爵士(1781-1865年)仅凭画作鉴定了所有这些鱼类。它们分别是(从左上角顺时针旋转):镰海鲶(Arius arius)、圆燕鱼(Platax orbicularis)、华鲆(Tephrinectes sinensis)3条、大口鳒(Psettodes erumei)、大牙斑鲆(Pseudorhombus arsius)、鲶鱼(Silurus asotus)。 里夫斯 水彩画 约1829-1831年 586mm×473mm 翱翔蓑鲉 (Pterois volitans) 据里夫斯的笔记记录,他的艺术家们完成一张鱼类画作与三张拷贝平均需要一天的时间。其他物种画作所需的时间与此相差无几。 约翰·里夫斯在东印度公司入驻中国的近一百五十年里,在博物学领域中最为活跃的领头人当属约翰·里夫斯。1774年,他生于艾塞克斯,是一名牧师的儿子。1808年,他被任命为东印度公司的英国茶叶督察。到了1812年,他作为助理督察被派往中国,之后成为广州的茶叶总督察。此时,茶叶已代替丝绸,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商品。里夫斯将中国当作自己的家,在此生活了19年,期间只离开过两次。他的职务是茶叶督察,而空闲时间则用来研究博物学。 里夫斯所受的科学教育是有限的,而且他从未期望能成为一名精通有机体命名、排序及分类的专家,在19世纪早期,这些严格的步骤在生物科学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不是一位伟大的野外博物学家,从未真正有机会去探索那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领域。然而,他为英国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标本、数据以及最重要的博物学画作,从而对科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抵达广州后不久,里夫斯就与热爱自然科学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建立了联系。他走访花地苗圃和售卖动植物的市场;他与商行的商家深入交往,后者自己就拥有华美的花园,其中不乏别处难寻的珍稀植物,里夫斯送回欧洲的奇株异草中就有不少种类来自这些花园;他与众多专业人士联系,他们总有一些需要出售或交换的东西。在居住澳门期间,里夫斯还与决定永久居留于此的西方人建立了友谊。他们中许多人都是退休的商人,住在拥有大花园的房子里,花园里种满了广受欢迎的植物,其中一些人还笼养着许多动物和鸟类。这些动物园子和鸟舍中最大且最知名的一个属于托马斯·比尔,他的鸟舍中有数百种来自世界各地的异域鸟类,其中许多都被描绘在了里夫斯收藏的画作中。事实上,里夫斯藏品中的“野鸡”就是来自比尔的鸟舍,1829年约翰·爱德华·格雷便以里夫斯的名字为这种鸟类命名。 里夫斯多年负责向欧洲输送大量植物和种子,同时他还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寻求运输它们的最佳方法。尽管他费尽心力,但大多数植物还是未能抵达它们预期的目的地。冒着巨大的风险,远航将大量植物祭献给了天气变化、缺水、照明不足和盐水。另外还有船难,以及海盗和敌舰抢夺财物的危险。尽管如此,但里夫斯所实行的另一项重要的行动取得了更大的成功,那就是系统性地委托当地艺术家绘制博物画作。 选自: (英)朱迪斯·玛吉《可装裱的中国博物艺术〉 END 如果你喜欢徐彬的作品,希望收藏 请扫下面的徐彬的个人二维码 加为好友 非诚勿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