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的历代形制变迁
文/沐浴春风
唐代黄鹤楼,处于由用于战争向观景过度时期,唐代黄鹤楼,楼与城相连。耸构巍峨,高标卓立。朱栏粉堞,绿色瓦顶,四周绕以围墙,又有角楼,既可登楼揽胜,也可作为嘹望哨所,整体建筑古朴雄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鸟瞰井邑,俯拍云烟,堪称当时荆吴形胜之最。

宋代黄鹤楼的形制,是由楼、台、轩、廊组成的建筑群体。主楼二层,每层翘角重檐,飞达四敞,十字脊歇山顶。楼内彩绘藻井,周围小亭回廊;整个群体布局严谨,主次分明,错落跌宕而又浑然一体,充分展现了宋楼雄浑隽逸的风貌。
元代黄鹤楼,主楼为二层木质结构;重檐翘角,十字脊歇山顶。二楼周围,绕以彩绘游廊。楼前另起一座观景高台,通过旱桥与二楼相接。其组合建筑群落中有植物、叠石配置,远近皆景,游憩咸宜,显得华贵、富丽而秀逸,观其形制,仍不失宋楼之遗风。
明代黄鹤楼,主楼二层。楼顶为重檐歇山,下有布蓬遮阳。楼内分隔雅室,宽敞明亮,可以摆设宴席,题诗作画。楼侧辅以重檐小亭,并有涌月台、仙枣亭等附属景点。整体布局梳密有致,构筑恰当。综观明楼,既有宋元神韵,又有明代特征。
清代黄鹤楼,系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建。楼分三层,计高七丈二尺;柱周七尺以上,四十八楹。周围附属景点很多。清楼的特点是奇特壮丽。“遥看缥缈接蜃楼,近睇峥嵘叠霞倚”,展现了一种神奇壮美的气质。
现代黄鹤楼,是由楼、轩、廊、坊、亭等组成的建筑群体。六十个翘角翼舒凌空,四闼霞敞视望如一。楼以清同治楼为雏形,集北雄南秀诸楼风格之大成。整个楼体雄浑稳健,古朴典雅,既不失传统的独特形制,又比历代更加巍峨壮观。
现在我们看到的黄鹤楼就是1985年重建的现代黄鹤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