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面窦 P 电轴的正常值及临床应用 一. 成人额面窦性 P 波心电轴以往未予重视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正常参考范围尚未确立和 公认。虽然在某些心电学专著中有所提及,但互有较 大差异,可能与原始相关研究人群和研究方法的差异 相关(表 1),且笔者亦较少见有相关研究报道。从表 1 资料所见,并结合成人额面正常 P 向量环的所在方位(0°~ 91°)和正常变异等因素,目前似拟推荐成人 额面 P 波心电轴的正常参考范围在 0°~ 90°左 右。然而,尚待多中心、多样本的进一步研究。 二. 额面 P 波心电轴的临床应用 1. 额面 P 波心电轴的异常偏移 日常临床工作中,额面 P 波心电轴的异常偏移 可见于:①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肺心病和先 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疾患引起的心房肥大、心 房负荷过重、心房缺血和房内传导异常等;②房性心 律失常和房室交接性心律失常、房室折返性心动过 速、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逆行 P 波等。 2. 成人额面窦性 P 波心电轴的临床应用中 部分学者较多地进行了其对慢性肺部疾患的诊 断价值。如 Bajaj 等报道,目测额面窦性 P 波心电轴 可作为快速筛选肺气肿的理想指标之一,在对 100 例>45 岁、根据病史、X 线胸片和肺功能确诊为肺气肿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额面窦性 P 波心电轴> 60° 者 (P 波振幅代数和Ⅲ导联>Ⅰ导联) 占 88 例 (88%),Baljepally 等和 Chhabra 等也有相似的报道 (表 2)。同时,Chhabra 等还发现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病 在额面窦性 P 波心电轴> 75°和 60°~ 75°的 发生率分别为 96.3%和 4.6%,其中窦性 P 波心电 轴> 85°的肺气肿患者约 80%第 1 秒用力呼气容 积占预测值的百分比(FEV1%)均<30%,提示肺功 能极重度受损。Obasohan 等报道,在对 92 例慢性阻 塞性肺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中发现,额面窦性 P 波 心电轴> 90°在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心 病的发生率分别为 19.1%和 41.7%(p<0.001)。以上 报道提示分析额面窦性 P 波心电轴对于诊断肺气 肿、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心病有重要临床参考 价值(图 1)。 成人额面 QRS 波心电轴的临床应用 1985 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联盟提出成 人额面窦性 QRS 波心电轴的正常范围为 -30°~ 90°。该标准沿用至今,仅有少数医院将该标准定 位 0°~ 90°。测量额面窦性 QRS 波心电轴以往主 要用于心电图诊断和鉴别诊断心室肥大、室内传导阻滞、右位心、左右手导线电极接错等。近年来其临 床应用有所拓展。 一. 额面 QRS 电轴偏移的意义 Aro 等报道,以额面窦性 QRS 波心电轴 -30°~ 90°为正常标准,对 10713 名芬兰中年人(43.9±8.4 岁)进行了心电轴对预后影响的研究。其中窦性 QRS 电轴≤-40°和≥100°者分别占 2.1%和 1.3%,随访 30±11 年后发现窦性额面 QRS 波心电轴偏移对心 律失常性死亡、非心律失常性死亡和全因死亡未预 示不良作用。自 Rosenbaum 等在 1968 年首次提出左 室内分支阻滞的概念后,不少学者均认为该型阻滞 是严重心脏病变的表现。而额面窦性 QRS 波心电轴 明显左偏(≤-45°)和右偏(≥ 120°)分别是左前 分支阻滞和左后分支阻滞的主要心电图特征之一。Bayés de Luna 等和 Elizan 等均提出没有结构性心 脏病证据的孤立性左前分支阻滞不是发病和死亡的 主要原因,预后良好。相对而言,左后分支阻滞常见 于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较差。故而,对额面窦性 QRS 波心电轴偏移的临床意义尚应谨慎判断。 二. 额面 QRS 波无人区心电轴的应用 额面 QRS 波心电轴位于 -90°~±180°时,称 无人区心电轴 (no man's land) 或不确定性心电轴 (indeterminate axis), 该 概 念 由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和Rosenbaum 首次提出。其可分为两区:A 区 -90°~ -150°,Ⅰ、Ⅱ、Ⅲ、aVF 导联 QRS 主波均向下;B 区 为 -150°~±180°,Ⅰ、Ⅱ、aVF 导联 QRS 主波均 向下,Ⅲ导联 QRS 主波向上。一般认为心电轴位于 A 区的意义更大。2003 年,郭继鸿提出无人区心电轴是 一项宽 QRS 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标准后,至今已 成为临床应用和研究的热点。 1.宽 QRS 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宽 QRS 波心动过速时,若伴有 QRS 波无人区心 电轴,可拟诊为室性心动过速。其对起源于左心室的 室性心动过速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较高,发生率 约 54%。此与 2008 年 Vereckei 提出的根据 aVR 导 联呈初始 R 波诊断室性心动过速的机理相似。无人 区心电轴一般不适用鉴别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性心动 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 过速和窦性心律时已伴有无人区心电轴患者发生的 心动过速等。 此外,Wellens 经研究后曾提出,宽 QRS 波心动 过速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伴额面 QRS 波心电轴≤ -30°或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伴额面 QRS 波心电 轴≤-60°或≥ 90°时,应提示室速。 2. 窦性心律失常伴无人区心电轴 多见于器质性心内外疾患,如广泛前壁心肌梗 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引起 的严重右心室肥大和 / 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偶尔,可见于直背综合征、正常变异等所致的 SⅠSⅡSⅢ 综合征。 3. 其他伴无人区心电轴心电图 无人区心电轴尚可见于部分左心室起搏心电图 (发生率 77.3%)、有争议的个例报道阵发性顺向型房 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完全性右束 支阻滞心电图等。 3. 其他伴无人区心电轴心电图 无人区心电轴尚可见于部分左心室起搏心电图 (发生率 77.3%)、有争议的个例报道阵发性顺向型房 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完全性右束 支阻滞心电图等。 三. 额面 QRS 电轴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1.可以估测部分心肌梗死面积的大小 如广泛前壁或前侧壁心肌梗死面积较大时可伴 有额面窦性 QRS 波心电轴右偏,甚至伴有无人区电 轴;广泛下壁心肌梗死面积较大时可伴有额面窦性 QRS 电轴左偏,此时Ⅱ、Ⅲ、aVF 导联多均有明显异 常 Q 波,甚至呈 W 或 QS 波型; 2. 心电图鉴别诊断心肌梗死 可判别部分正常范围 Q 波,如额面窦性 QRS 波 心电轴在 60°~ 90°时,则 aVL 导联出现 Q 波属 正常范围;额面窦性 QRS 波心电轴在 0°~-30°时,Ⅲ导联 Q 波时限<0.03s,振幅<1/4 R 波也属正 常范围。 四. 额面 QRS 电轴在特发性室速诊治中的应用 特发性室速系指现有诊断技术未发现器质性心 内外疾患的特殊类型室速。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少 数持续性特发性室速可诱发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 室颤而亡,反复发作者可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按药 物治疗反应、额面 QRS 波型和 QRS 电轴可分为以下 3 型:①腺苷敏感性特发性室速:约 90%室速的 QRS 波呈类左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右偏图形,腺苷有效率 约 80%;②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室速:约>90%室 速的 QRS 波呈类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左偏图形,维 拉帕米有效率约 85%;③β 受体阻滞剂敏感性特发 性室速:约>90%室速 QRS 波呈单纯类左束支阻滞 图形,β 受体阻滞剂有效率约 70%。呈典型心电图 图形的腺苷或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室速的射频消 融成功率可达 90%~95%以上。 五. 额面起搏 QRS 电轴判断心室起搏部位 心室起搏心电图的表现与起搏器的类型、功能、 设置的参数、起搏部位、患者的心内外疾患等因素相 关。而额面起搏 QRS 波心电轴是判断心室起搏部位 的重要特征之一。 1. 右室心尖部起搏 (1)V1 导联起搏 QRS 主波为负向波,呈类左束 支阻滞图形; (2)额面起搏 QRS 电轴左偏; (3)Ⅰ和 aVL 导联起搏 QRS 波为正向波。 2.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 (1)V1 导联起搏 QRS 主波为负向波,呈类左束 支阻滞图形; (2)额面起搏 QRS 电轴正常或右偏; (3)Ⅰ导联起搏 QRS 主波为正向波,aVL 导联 起搏 QRS 波为负向波。3. 左心室外膜起搏(图 2) (1) V1 导联起搏 QRS 主波为向上波,呈类右束 支传导阻滞图形;(2)额面起搏 QRS 波心电轴右偏,甚至可呈无 人区心电轴; (3)Ⅰ、V6 导联起搏 QRS 波为负向波。 4. 双心室起搏 双心室起搏多用于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其 起搏 QRS 波是左右心室不用程度同步除极形成的室 性融合波 (1)当程控设置左心室领先右心室起搏时,V1 导联起搏 QRS 波呈类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起搏 QRS 波心电轴右偏; (2)当程控设置右心室领先左心室起搏时,V1 导联起搏 QRS 波呈类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起搏 QRS 波心电轴左偏; (3)当程控设置左右心室同步起搏时,Ⅰ导联起 搏 QRS 波呈双相波,起搏 QRS 波心电轴与左右心室 起搏电极的部位及起搏前 QRS 波心电轴等相关。此外,当患者深呼吸、体位改变、病情演变、应用 某些药物和起搏电极移位等时均可引起起搏 QRS 波 型和心电轴发生变化。 成人额面 T 波电轴的值及临床应用 一. 成人额面窦性 T 波的正常参考范围 尚未确立,但亦在部分专著和文献中提及 (表 3)。从表 3 资料所见,并结合额面正常 T 向量环所在 方位(0°~ 75°)和正常变异等因素,目前拟推荐 额面窦性 T 波心电轴的正常参考范围在 0°~ 90°左右。在日常临床工作中,额面 T 波心电轴明 显异常可见于:①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各种病因所致的重度心室肥大;②室内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 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心室起搏;③某些药物作用于 中毒、电解质紊乱、脑血管意外等心内外疾患等。 二. 额面窦性 T 电轴异常的预后意义 Aro 等报道,在对 10957 例中年(30±11 岁)芬 兰一般人群随访 30±11 年中,经多变量校正年龄、 性别、吸烟、心率、收缩压、QRS 波时限、冠心病心电 图征象后,发现额面窦性 T 波心电轴偏离 0° ~ 90°是预示全因死亡、非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和 心律失常性猝死的重要参数。与窦性 T 波心电轴在 0°~ 90°者比较,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 1.39 (95%CI 1.24~1.55)、1.87(95%CI 1.50~2.34)和 2.13 (95%CI 1.63~2.79),p 值均 <0.001。作者推测额面 窦性 T 波心电轴异常可能是心肌损伤的一个早期 标志。 三. 额面窦性 T 电轴异常与老年人心脏事件的风险 Kora 等报道,在对年龄≥55 岁的 2350 名男性和 3429 名女性对象随访 3~6 年(平均 4 年)中,发生致 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脏事件者分别为 165 例(2.9%)和 192 例(3.3%)。而研究对象中有额面窦性 T 波心电轴 异常者有 609 例,他们的心脏性死亡、心脏性猝死、非 致命性心脏事件以及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合并的心脏 事件风险均较窦性 T 波心电轴正常者明显增高,风险 比 (hazard ratio) 分别为 3.9 (95%CI 2.8~5.6)、4.4 (95%CI 2.6~7.4)、2.7(95%CI 4.9~3.9)以及 3.2(95% CI 2.5~4.1),p 值均<0.001。且较传统的心血管危险 因素更高。 四. 额面窦性 T 电轴偏移在代谢综合征和患心血管病风险中的意义 Faramawi 等报道,在对美国第三次国家健康和营 养调查(NHANES III)中≥40 岁的 3810 例的研究中 发现,患代谢综合征者的额面窦性 T 波心电轴异常偏移的发生率约 23.94%,经多变量加权回归分析,代谢 综合征患者发生额面窦性 T 波心电轴异常偏移的几 率(odds)是无代谢综合征者的 2.03 倍。Rago 等也有 相似的报道,且发现男性额面窦性 T 波心电轴异常偏 移者在随访 10 年中患心血管病的风险明显增加,优 势比(OR)为 4.4(95%CI 1.10~17.9)。 五. 额面窦性 T 电轴偏移与慢性肾病肾功能的相关性 Faramawi 等报道,对第三次美国国家健康和营 养调查中≥40 岁,有慢性肾病和无慢性肾病的对照 研究中发现,经多变量加权回归分析,额面窦性 T 电 轴异常偏移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相关,其优势比 (OR)为 1.90(95%CI 1.20~3.32),且与血清肌酐水平 相关,其优势比为 1.65(95%CI 1.10~2.90)。 六 . 额 面 窦 性 T 电轴偏移是慢性查加斯氏病 (Chagas' disease)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查加斯氏病是流行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寄生性 锥虫病,感染人群约>2000 万,而面临感染人群约 1 亿。急性期的主要心血管系统表现是弥漫性心肌炎, 慢性期的主要心血管系统表现呈心肌病样改变 (心 脏肥大、心尖部室壁瘤、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血栓 栓塞等)。Salles 等报道,在对 738 例慢性查加斯氏病 患者随访 58±39 个月中,62 例患者死亡,其中 54 例 死亡与查加斯氏病相关,40 例发生了心脏性猝死。在 校正左室收缩功能和其他心电图异常等因素后,经 多变量 Cox's 生存分析发现额面窦性 T 波心电轴异 常(> 105°或<-15°)者增加了 3 倍的死亡风险 和近 6 倍的猝死风险。因而,作者认为额面窦性 T 波 心电轴异常可能是一个比 QT 间期延长更敏感的心 室复极改变指标。 此外,尚有作者报道窦性 T 波心电轴的偏移 与≥66 岁老年人的冠状动脉钙化相关;与依赖输血 的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心脏铁负荷过重相关;亦 与暴露于镉环境人群的尿镉水平相关等。 成人额面 U 波电轴的值及临床应用 成人额面窦性 U 波的正常参考范围笔者尚未见 有报道,可能与肢体导联的 U 波振幅较 P 波更低而 难以测量等因素相关。笔者借助放大镜对经住院体 检确定的 100 例健康人的心电图 U 波进行测量,其 窦性 U 波心电轴范围为 24°~ 90°,男、女组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供临床应用参考。从 U 波的研究进展推论,额面窦性 U 波心电轴异常可见于:①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原发性和获得性 长 QT 间期综合征等心血管病;②急性脑血管病、电 解质紊乱、某些药物作用及中毒等。 成人横面和空间心电轴的初步探讨 一. 成人横面心电轴正常参考范围的初步探讨 众所周知,体表心电图是空间心电向量环二次 投影的结果。故额面心电轴仅反映空间心电向量环 投影于额面的总体综合向量和 / 或最大向量的所在 方位,其并未反映心电向量的前后信息。鉴于笔者尚 未见有关于成人横面心电轴的报道,因此尝试从 100 例健康成人的心电图胸前导联测定横面心电轴。方 法为先测量 V1 导联和 V6 导联的窦性 P、QRS、T 、U 波振幅的代数和,然后以 V6 导联替代Ⅰ导联,以 V1 导联替代Ⅲ导联,借鉴测量额面 QRS 波心电轴的查 表法和坐标绘图法来确定相应心电波的横面心电 轴。该测量方法的依据为 V1 、V6 导联轴的左右关系 和夹角理论值(120°)均与Ⅰ、Ⅲ导联相仿,只是借 用判定心电轴在左右和上下方位的方法来判定心电 轴在左右和前后的方位。虽则,胸前导联的实际校正 方位与理论方位有一定差异,但肢体导联的实际校 正方位也是如此。诚然,用同一张表和同一种方法来 测量判定不同平面的心电轴的依据是否合理尚待进 一步验证。 笔者等对 100 例健康成人测定的横面心电轴正 常参考范围(见表 4)。在同时用查表法与坐标绘图法 测定横面心电轴时,发现两者结果相差>10°者在 测量窦性 P 波、QRS、T 波和 U 波横面心电轴的发生 率分别为 4%、3%、3%和 2%。从两种测量方法的结 果显著差异率均<5%,似乎也说明了借用额面心电 轴表来测量横面心电轴有一定的可行性。 笔者等在同时测量心电图额面和横面心电轴 时,常遇到两种心电轴均异常和其中一种心电轴异 常。其中因胸导联 QRS 波、T 波和 U 波振幅较高,其 横面心电轴更易于测量,异常率也较高。说明测量横 面心电轴可能为临床提供额外的参考信息,但测量 方法和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二. 成人空间心电轴正常参考范围的初步探讨 空间心电轴系指心电轴在空间的立体方位,笔 者尚未见有国内报道,因此尝试从同一份心电图中 额面心电轴和横面心电轴的方位估测 100 例健康成 人的空间心电轴所在方位。方法为若一份心电图的额面心电轴在 0°~ 90°范围(左下象限),横面心 电轴在 0°~-90°范围(左后象限),则该份心电图 的空间心电轴在左后下象限,余此类推。测定结果见 表 5,从表 5 中可见健康成人的空间心电轴方位相对 较为集中,窦性 P 波和 T 波的空间心电轴 100%均在 左前下象限;窦性 QRS 波空间心电轴 99%在左前下 或左后下方位;窦性 U 波的空间心电轴 99%在左前 下或左前象限。因此,若一份心电图的空间心电轴不 在上述象限,则拟诊断为异常。 近年来,国外关于成人空间心电轴的研究报道 主要集中在窦性 T 波空间心电轴异常偏移的临床意 义。但由于计算公式较为繁杂,报道文献较少,且结果互不一致,尚存争议。相关文献将窦性 T 波空间心 电轴的正常范围界定为≤30°,临界范围和异常范 围分别界定为 30°~45°和≥45°。Rautaharju 等报 道,在 4173 例无明显冠心病老年人中,窦性 T 波空 间心电轴≥45°的发生率为 12%,在随访 7.4 年(中 位数) 中发现校正其他心电图异常等临床危险因素 后,窦性 T 波空间心电轴≥45°者约有双倍的冠心 病死亡风险、50%发生冠心病和全因死亡的风险。Vaidean 等报道,在 3860 例高血压病患者中,经治疗 后血压水平在治疗目标以下者的窦性 T 波空间心电 轴(25.90±0.27°)低于未达标者(26.73±0.27°) (p=0.03)。而对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社会研究(ARIC) 中的 12256 例中年人随访 12.1 年(中位数),在校正 年龄、身高、体重、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额面 QRS 波 心电轴、轻度 T 波异常后,窦性 T 波空间心电轴偏移 的男、女性者发生冠心病的校正风险率比(hazard rate ratio)分别为 0.95(95%CI 0.86-1.04)和 1.03(95%CI 0.92-1.14)。故认为用窦性 T 波空间心电轴偏移来预 测冠心病事件是否比传统的危险因素更优越是不确 定的。 总之,心电图中的心电轴是一项易于检测和便 于应用的心电学参数,拓宽心电轴的临床应用尚有 较大空间。包括 Ta 波、delta 波、J 波、ST 段等心电轴 的正常参考范围和临床应用均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 践,任重而道远。 版权 临床心电学杂志 |
|
来自: 沉默是金7064a1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