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著《少有人走的路》的第一句话,开门见山:人生苦难重重。 现代社会的儿童在成长早期,生活优裕,还拥有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泡在甜水中带来的副作用,是儿童很少遇到挫折和失败,缺乏抗挫折能力。 然而家长的保护伞,跟不了小孩一辈子。儿童在上学之后,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加,就必须开始面对挫折和失败。如果不能良好适应,对学业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抑郁等心理疾病。 乐观思维,对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乐观的小孩不会消沉和气馁,而是相信困难可以克服,并敢于尝试,积极采取行动。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儿童养成乐观的思维习惯? 国外的心理研究表明,重点是父母自己先培养三项基本技能。因为乐观和悲观的情绪,会在父母与小孩之间传递。很难想象,悲观的父母能够培养出乐观的小孩。 第一项技能是觉察 在遭遇失败,感觉最难过的时候,我们不能沉浸在难过的感觉中无法自拔,这样会被情绪一直主宰。 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如果不能觉察到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就不可能改变它们。 在难过、沮丧的时候,要尝试从情绪中分出身来,看到自己的情绪,辨别出脑海里的想法。 举个例子,当我们要求小孩按时完成作业,很容易引发小孩的对抗。如果对抗越来越强烈,有时候会引起肢体冲突。 此后,父母又容易陷入沮丧与自责:我怎么一点耐心都没有,除了打骂孩子,还会做什么呢?我对孩子的教育是彻底的失败!我真是一个不合格的爸爸(妈妈)! 只要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就迈出了第一步,赢得了改变的机会。 第二项技能是评估 觉察之后,不能假设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情绪都是合理的,而是要对这些想法和情绪,进行评估和审视。 评估和审视可以从正反两面进行。 首先看看有哪些证据,支持我们的想法,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为什么是彻底的失败?我们为什么是不合格的父母? 既然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意见,后边必然有原因。只是这些原因没有被明确说出来,明确写下来。当原因被摆到桌子上,我们自然就会对其进行下意识的评估,原因有没有被夸大?是否与事实相符? 在完成正向评估之后,需要开始尝试列出反面证据。孩子有没有表现好的地方,说明我们的教育没有那么失败?我们是否也做过很多对孩子有益的教育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列出反面证据,是在挑战自己的自动思维。进入到这个过程,人已经开始变得理性,不再受情绪控制。 第三项技能是化解。 对觉察到的自动思维,完成评估之后,我们需要对整件事情,做出新的认识和结论,从而化解最初自发产生的负面思维与情绪。 形成新的结论,重点需要关注两个问题:全局性与局部性,永久性与暂时性。 自发产生的思维,很容易将问题上升到永久和全局的高度。我们来看一些对比 我真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vs 我在督促孩子做作业方面,还缺乏办法(全局vs局部) 我对孩子的教育是彻底的失败!vs 我没有帮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全局vs局部) 孩子从来都不听我的!vs 今天晚上做作业,孩子不愿意按我的要求完成(永久 vs 暂时) 孩子爸爸总是瞎添乱,对孩子要求太放松!vs 孩子爸爸最近意见跟我不一致,认为我的管理过于严格(永久 vs 暂时) 悲观的思维,习惯将一个暂时和局部的问题,上升到永久和全局的高度。 永久,意味着不可改变。全局,意味着事关重大。这两者都会引起高强度的情绪反应。 当我们对事情重新作出判断和结论,意识到问题是暂时的、局部的,自然就化解了问题,也化解了由此带来的负面情绪。 长此以往,我们会逐渐习惯将问题视为暂时的、局部的,也就逐渐养成了乐观看待问题的习惯。 父母乐观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在熟练掌握三项基本技能之后,父母还可以授之以渔,指导孩子习练。最终帮助小孩养成不怕困难和挫折,正确看待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的习惯。 觉察、评估、化解,坚持修炼这三项基本技能,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路途上虽然困难重重,却能通往乐观思维,父母和孩子,都能因此终身受益。 为什么不现在就开始行动呢?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