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网瘾孩子们的一封信(组图)

 sgx2104 2019-07-01
        写给网瘾孩子们的一封信 

我想是因为我没有对网络游戏横加指责,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游戏是为人消遣用的,游戏在那儿,在电脑里,在网络上,它只在你需要的时候为你提供快乐、刺激、陶醉和胜利之后的喜悦,任何人,只有在自己内心里认为需要的时候才会找它,将游戏唤醒,与它一起共舞。但少有人会认为伴舞者有罪,就像诺贝尔发明了火药,它为工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他不会为炸药用于战争承担责任,因为那是需要战争的人的选择。游戏的功能是在你觉得自己学习疲劳,外面又是天寒地冻,你找不到愿意和你一起踢球的朋友时你用它(游戏)来调节自己的课余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你选择了游戏,在游戏和你的关系上,显然你占据了主导地位,你不会因为你的朋友要你陪他踢球儿你就选择无休止的在球场上奔波直到精疲力竭吐血而死,因为你知道你的需要是什么。
问题出来了,你因为什么原因在球场上奔波不归家?因为什么原因穿上红舞鞋在舞台上拼命的旋转直至倒在舞台的灯光下,你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写给网瘾孩子们的一封信(组图)

现在,让我试着进入你的内心世界,就算我们在一起探讨这些问题,你可以看看就过去,也可以好好想一想,还可以想过之后采取一些行动,总之,让这封信对你有些用处,能够帮助你们这是我的本意。

我知道,每天泡在网上是因为在内心深处,你已经对许多事情无所谓了。包括学业,父母的感受和自己的前途。曾经这些对你都十分重要,但现在,你想放弃这些,放弃你曾经很在意的一切。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如此沮丧?也许,你曾经生活在一个充满了温馨的家庭中,以你为中心的家庭让你感到的是不能再承受的压力。每天在母亲百般呵护中,你发现你自己越来越没有能力面对自己,别的孩子有生活的空间,而你却在母亲的卵翼下生活。你发现你越来越没有办法和同学一起学习和玩耍,因为在学校、在同学中,没有人将你作为中心人物对待。那种六个人托起一个孩子,家中一切活动都以你为中心的模式在学校行不通了。老师表扬别人没表扬你,你就觉得老师不喜欢你,你举手老师没叫你,你就觉得全班同学都会看不起你,渐渐的你害怕到学校去,你害怕和同学在一起,你选择了逃避。躲在家里,躲在网络游戏的虚拟空间里。爸爸妈妈不会游戏,他们再也不能替你做什么,在这里,你凭着自己的本事驰骋疆场,获取各种新式武器,你用这种方式告诉家里人,我是一个有用的人,但为什么我在外面这么无能?我的这种无用和无能的感觉从何而来呢?我真的希望我是一个强者,做我要做的事。
也许,你的父母不是溺爱的家长。他们看着你一天天长大,他们对你充满了期望,他们那一代人很多人没有机会上大学,现在,和一些有着大学文凭的人比起来,处境要艰辛的多。他们将全部希望放在你的身上,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他们为你们的将来精心设计,上什么样的小学,什么样的高中,哪种大学,找什么样的女朋友,将你的生活计划到40年以后。你的生活一直按照他们的设计运行着,你的命运在母亲的手里,你的生活被母亲的“爱”控制着,你就像被放上了定位器和监视器,在母亲的视线下生活。家里要求你言听计从,在学校打个喷嚏,晚上母亲就会问你是否感冒了,在学校和女同学说一句话,母亲当天就会提醒你不要交朋友。学习就是你的生活的全部。你窒息了,你不知道你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学习没有了动力是可想而知的了。你开始表达你的不满,但父母强调这一切都是为了你的将来,你不明白,我现在已经活的没了自己,我还有将来吗?父母开始用他们的强势来重申他们的观点,你必须照他们说的做,你又开始反抗,越让我做我越不做,父母开始动武,你开始逃跑,父母用眼泪将你感化回来,生活在继续,可他们仍旧用原来的方法继续督促你,于是,你选择了消极怠工和上网,用这种方式抗议着父母对你的控制。也许你不是生活在上面那种比较极端的家庭中,很长时间你有快乐,也有希望,父母以你为骄傲,希望你来实现他们的理想,但是渐渐的,你长大了,母亲还用对待小孩子的态度来对待你,过多的呵护和关注使得你发现自己越来越缺少了能力,上中学后,功课比小学难了,每天要付出的学习时间比原来多了,你觉得自己有些吃力,在班上的名次不再是名列前茅,妈妈开始因为你的学习成绩下降对你有很多的担心,她不停的提醒你,“别发愣,赶快做作业”,“别看电视,赶快背单词”,“放学赶快回家,别和同学瞎玩儿”。每天,每天,你不知怎样面对学习中出现的困难,但却必须面对妈妈的唠叨,考试失败了,妈妈愤怒了,“每天辛辛苦苦,管你吃,管你喝,你却拿这样的分数报答我,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妈妈的脾气越来越坏,越来越爱唠叨,面对这些唠叨,你不知怎样和妈妈爸爸沟通,甚至当你刚要开口说话,妈妈已经不耐烦了,越来越多的障碍挡在你和父母中间。在家里是这样,到学校开始感觉还好,班上总有朋友嘛,但倒霉的是,一次上课给同学传了纸条被老师留下通知了家长,终于,积压了很久的家庭冲突爆发了。父亲打了你,甚至说了一些很绝情的话,面对这一切,你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这时候的父母也不知怎样帮助你。他们不知道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他们将你们当成人看待,表现得越好,要求得越高,越来越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与孩子相处表现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当他们发现自己越来越无力,越来越束手无策时,他们选择了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棍棒下面出孝子”,他们用这种最简单的方式对待自己最亲近的人。他们认为,“我们是为孩子好”,但在你心中却是被深深的伤害的感觉,你觉得,父母作为老师,作为国家公务员,可以在课堂上那样教育别人,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却大出打手?你形容这种打法是“没头没脑”“骨头被打酥了”在被父亲母亲痛打的那一刻,你心里的痛苦我能体会到,那是一种远远超过肉体上痛苦的感觉。在那一刻,你的心离开了父母,也是在那一刻,你心中的梦想破灭了。你一直以为他们对你的关爱是那样的多,你怎么也不会想到,那痛打是这样的劈头盖脸,甚至在你脸上留下了去不掉的伤疤,你呻吟着,自己舔着自己的伤口跑出了这个家。学习的意义何在?人生的目标何在?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既然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为什么还要学习。如果死能逃避这种痛苦,就去选择死亡吧。于是,割腕、服药、开煤气成了结束自己生命方式的选择。几次下来,欲死不能,活着又要面临种种困难的选择。本来已经下滑的学习成绩更加跟不上,再加上现在家庭关系中的冷战,没有人再有愿望互相支撑。母亲每天仍在唠叨,父亲更是采取了冷战模式,学校老师的批评越来越多,生活变得一团糟。你的旺盛的精力被逐渐消耗着,睡眠越来越差,注意力越来越不集中,你越来越害怕与人打交道,甚至你会觉得父母亲打在你身上的,带给你灵魂上的屈辱写在了你的脸上,陌生人也能察觉出你的不重要和残破的心。你缺少了自己和别人一样重要的感觉,缺少了战胜困难,重新走出去,面对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的勇气,你的自尊随着父母对你身体的侵犯荡然无存。谁还在意你?谁还会在意你的表现?为什么还要证明自己不是弱者?全没有必要了,“我就是不重要,我就是没能力。我就是这种懒惰的,不爱学习的,不求上进的孩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我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我恨你们!我能选择的就是用什么方法挫败父母,以及我对家庭的愤怒到什么地方去发泄?”
写给网瘾孩子们的一封信(组图)

上网!上网!到网吧去!!!就是不上网,我也不学习!!!离家出走,逃出父母的控制!!!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你怎么知道我的这些想法?我想告诉你,上面所写出来的所有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模式没有我自己杜撰的东西。那是在我们“中国少年特战兵训练营天津基地”为帮助一些辍学的孩子的治疗班里孩子们的真实状况。在这个治疗班里,当我们面对受到伤害的孩子和看到那些对孩子已经无计可施的父母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中缺少了一种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亲子之间沟通的训练,包括表达感受的训练。我们用太多的理性代替了感情的表达。一个技工在上岗之前必须接受技术培训,而我们的父母,谁会在他们做父母之前告诉他们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谁会告诉他们,当他们将他们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时,他希望得到的是什么,以及他能够为他的孩子做什么。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每一个成长时期都有必须完成的生命的任务。这包括,建立亲情,亲密的依恋关系,规则的建立和服从,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对权威的认可,人际关系的初步学习以及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必须要接受孩子在家庭中的变化,比如,他们将与父母拉开一些距离,他们将更加在意在同伴中的威信和地位,还有,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的各种矛盾心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你看,做一个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这么不容易,而他们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就做了你们的父母。你会想,怎么就我这么倒霉,碰上这样的爸妈。为什么别人的父母不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我们上一代人对我们教育的痕迹,父母呢?他们也是带着原来家庭教育的印记走过他们的人生。不同的是,在他们年轻时代,媒体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现在因为有了这些,我们感到世界就像一个“地球村”,而在他们小时候,这个世界还是比较封闭的。在那种环境中,父母的做法不管错和对,都是唯一的。当他们长大了,为人父母,以为那种方式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不知道自己不好的情绪是哪里来的,比如;紧张、恐惧、自卑、过度敏感,敌意,缺少信任以及不会与人亲近等等。更何况,一个在和你们类似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个从小缺少安全感的孩子,他没有勇气在他长大后和他的朋友一起探讨小时候的经历带给他的心灵上的伤害,这种自我封闭状态和自卑的心理使得他们听不到别的家庭教育孩子可以没有棍棒的信息,就是知道,他们也不愿意探索自己所受到的伤害。他们就是这样长大了,做了你们的父母,他们凭着作为父母的本能在爱着你们,但他们可能做的不够好,这是因为,他们虽然长大了,他们心中的不快乐在伴随着他,他们没有去寻找这不快乐与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的关系,他们自然不会知道,就是这种成长经历带给他们许多现实的不快乐
写给网瘾孩子们的一封信(组图)
      孩子,我想替他们传递一点信息,不是他们不爱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对你们的爱。天下的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因为没有一个好的父母给他们作示范,他们失去了和你们一次次沟通的机会。而你们也一样,能够熟练地使用着手机和各种聊天软件,不管是MSN、QQ还是泡泡,我们有那么多的时间和陌生人和同学聊天,我们却拒绝了和父母情感上的沟通,他们是否知道你们?懂你们?而你们,是否懂得他们?以及你是否真正的还想懂他们?
也许,哀莫大于心死,你说,“我不管,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活该”,但你是否知道,这样的放弃,最终损失的是你自己。
你整天地泡在了游戏里,寻找着游戏带给你的成就感,开始,你用逃避的心理一边玩儿,一边提心吊胆,害怕父母的指责,渐渐的,你会发现你在麻痹自己。游戏让你忘记现实生活,你开始不在意别人的感受,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痛苦对你已经没有一点打动。你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地死去,只在游戏中存在,你对游戏上瘾了。瘾的医学定义是人难以自主调节,反覆寻求,非做不可,失去理智控制,置个人荣誉生命于不顾,甚至出现不健康行为。你经常表现出焦虑不安,坐立不能,烦躁易怒,心神不宁等,这是心理成瘾的表现。现在,多数网络成瘾的孩子处在这个阶段。其实,生活中谁都有处于困难的时候,谁都会在自己痛苦的时候寻求外界的帮助。大人也是这样,有些成人遭受挫折,痛苦了,选择KTV,大吼一气将不良情绪宣泄掉,有人选择旅游,换个环境,将不良情绪放在过去,还有的人会约来一群朋友谈谈,将卡住自己的问题通过别人的视角明辨清晰,解决掉。这些都是成熟解决困难的方法,是有效的。当然,还有一些人采取的方法就不应效仿,比如,借酒浇愁,最后到酗酒的程度,或者拼命吸烟,缓解焦虑情绪,还有人选择的是毒品,这些都是不可以效仿的。不可否认,这些不可效仿的方式在开始使用的时候会有短期效果,但它就像魔鬼一样,引诱你,将你在死亡的深渊中越拖越深,不能自拔。你看,用喝酒解决烦恼,解决痛苦,解决失眠的人是不是越喝越多,最后变成了酗酒?抽烟也是,毒品更不必提,就是倾家荡产也不罢手。人在疼痛,不舒服,不快乐,忧愁,烦躁等时候,想办法追求快乐和排除痛苦是人的本能,一旦找到可以满足快乐及减轻痛苦的方法,许多人不顾后果,就去用这种简单方式去处理面对的真正困境……得过且过,这样一来就给了自己逃避现实,沉溺于网络的机会,时间一长,人的本性与贪图刺激、简单快乐和游戏中的成就感合为一体亲密无间,这时就出现网络成瘾的表现。
你知道吗,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如果不考虑任何其它因素,让时间静止,你可以继续玩儿,享受这种刺激和快乐,只要你别忘记吃饭和睡觉就行。但你别忘了,按照自然法则,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你在一天天长大,你的父母会一天天老去,走向死亡,这是谁也挡不住的。你可以在他们活着时,没下岗时,还有钱交网络费用时继续玩儿,完了呢?他们不在了,你也去死吗?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将最好的学习阶段,技能培训的时机给丢掉了,你靠什么生活?当然,你也可能继承父母的遗产,有钱,可以继续玩,但你希望你的孩子也像你这样吗?你可以说,我不结婚,或者结婚我不要孩子,你没话说了吧?我还想说,这种方式真的是你快乐的方式吗?你听说过在网吧猝死的初中生吗?你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就真的只剩下这点乐趣吗?你愿不愿意像一个“人”那样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苟且偷生做鼠标的奴隶。人的本性中就有追求快乐与减少痛苦,因此试图逃出父母的惩罚,进入网络游戏的虚拟空间,修复自己受伤的心灵,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切记这是权宜之计!就像用旅游、唱歌缓解情绪,你还必须回到现实中间,你必须面对你的困境,而不能永远在外漂泊。你有权力选择排解苦难的方式,但应该是健康的,自主调控容易的,利大于弊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有利于文明进步的,而非丧失理智的。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社会中人们交往的模式和社会的游戏规则,鸿雁传书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它使我们快速知道了远在天边的人的信息和情感,为人类造福无穷。 它提高了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效率,无论从健康,情感,成熟,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来看,都是利大于弊。但是如果除去网络,没有别的生活,别的人际交往模式,甚至不顾一切,显然就错用了互联网带来的好处,更何况电脑的荧光屏对人的视力不利,时间久了,眼睛会出毛病,不可不防。
好了,孩子,我真正对你们的忠告是,不要逃避你的困境,让我们一起努力,找回失去的自己。
 谢谢你们看完了这封信,希望它对你们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