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台名泉:如狐喷烟—野狐泉

 思明居士 2019-07-01

邢台名泉——野狐泉

一、古诗中的野狐泉

古风

清代 · 商盘

邢襄绕郭多名泉,野狐达活清且涟。

廿载源流忽枯竭,荒塍蔓草埋寒烟。

商盘(1701~1767),字苍雨,号宝意,清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雍正八年(1730)中二甲第二十四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充八旗馆、国史馆纂修。历任梧州知府、云南府知府等职。自幼工诗,才名与厉鹗并称,佳句颇多。精音律,谈吐幽默,所至名士均为之倾倒,为绍兴“西园吟社”成员。所作甚丰,后经删汰,尚存三千首,为《质园诗集》。

迂道至孔雀庵,夜宿邢台行馆作

清代 · 何绍基

一抹斜阳已到鞭,马蹄轻趁晚风偏。

森森古木非官道,汩汩波流认水田。

看竹勾留孔雀寺,谈诗问讯野狐泉。

愿教沟洫勤疏导,未让江南十月天。

孔雀寺,又称孔雀庵,民国时称孔桥寺,在邢台孔桥村,为邢台古代著名寺院之一。

何绍基(1799年—1873年),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清代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猿叟(一作蝯叟)。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充广东乡试考官、提督,视学浙江,擢四川学政。晚年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苏州扬州诸书院,提携后进颇多,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论述。

清代诗人陈笠雨也对邢台野狐泉题诗,残诗云:“城北野狐泉,东坡刻诗处。”据记载,邢台野狐泉原有北宋苏东坡刻诗石,今已无存。

从以上三位古代诗人描写有野狐泉的题诗,可以一窥邢台名泉野狐泉之古貌一斑。

二、方志中的野狐泉

野狐泉在历代《顺德府志》、《邢台县志》中均有记载:

清乾隆版《顺德府志》记载:野狐泉,在城西北十里,出营头村石崖下,下流与达活泉合。

清乾隆版《顺德府志》记载:翟村闸,明嘉靖间知府刘迎节、知县何岑创,开引达活、野狐二泉水自官道西李家庄西翟村起至界家屯止,灌田十余顷,渠阔一丈、长六里,邑人赵孔昭有记。

《清一统志·顺德府》记载:野狐泉,在邢台县西北十里,下合达活水,二水相交至城北门,名鸳水。明万历中涸,时有时无,出隐不定。本朝乾隆十二年以后,达活既开,野狐亦喷涌复出。

清道光版《邢台县志》记载:野狐泉,城西北十里,出营头岗东南石崖下,旧玉泉伏而至是复见,下流与达活泉合入响水河。

民国张栋版《邢台县志》记载:野狐泉,出营头岗东南石崖下,旧玉泉伏至是复见,三里会莲花池水,又南五里至鸳水亭,会达活、白沙、紫金诸泉水,过鸳水桥二里,南与沙底河合为响水河,东横过关湾河,登槽历诸闸至河曲村之东,入任县界,归大陆泽。

三、野狐泉名称由来

由于泉水受到山体的压迫,喷出时犹如野狐喷烟,故名野狐泉。也相传曾见野狐频出,故名。元代文学家元好问也记载野狐泉说,亦传有妖狐穴于此。

四、野狐泉位置

野狐泉是邢台百泉群中的名泉,古邢台十大名泉之一,位于邢台县西北营头岗东南的石崖下。营头岗,又称石井岗、龙岗,位于邢台县营头村的村北偏西处。据光绪三十一年《邢台县志》记载,营头冈在“城西北八里,古崖下水注为池,即野狐泉”。其准确位置在今邢台农业学校大门口南五十米水坑西侧。由于泉水受到山体的压迫,喷出时犹如野狐喷烟,故名野狐泉。也相传曾见野狐频出,故名。野狐泉出营头村石岩下,下流与达活泉汇合。明清时期曾在二泉流域设闸储水灌溉农田,受益村庄有吴家庄、翟村、白塔、先于等。

五、野狐泉四大特点

1、水质甘冽少含盐

水质清冽、入口甘甜、含盐量少是野狐泉泉水的特点,也是邢台百泉群的共点。

2、玉泉伏流如是见

按地方志记载,野狐泉是玉泉伏流至此重新流出之泉,真实水脉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是这些记载为玉泉和野狐泉扯上了关系,给泉水增加了神奇色彩。

3、水温二十知冷暖

按照泉水分类,水温高于20℃的为温泉,水温低于20℃的为冷泉,邢台百泉其他泉水温约在十四五度左右,而野狐泉水温在20℃左右,介于冷泉和温泉的分界线上,尤其在冬天,野狐泉水拿来洗脸而觉温,用来洗衣服而不觉冷。

4、如狐喷烟俏美颜

民间传闻狐狸有灵性,可以吸收日月精华修炼成仙丹仙术,成为狐仙,狐狸在修炼时经常对日或对月喷出阵阵仙气,烟雾缭绕将自身弥漫若隐若现,狐仙亦能将内丹吐出,忽上忽下的吞吐玩耍。野狐泉如狐仙喷烟给人的又是怎么一种视觉感受呢?想来一定是极美的。

为什么野狐泉会如野狐喷烟?或许,除了岩石挤压外,或多或少还和野狐泉的水温比别的泉高几度有关,野狐泉水温20°,介于温泉和冷泉的分界线,天气冷时,自然会显得热一些,而温泉经常会是水汽缭绕如烟似雾的景象,邢台汤山温泉也是浴日浮烟的景象,故此猜测如此。

五、野狐泉历史

元代

元代郭守敬青年时期曾主持疏浚了邢州城北潦水、达活泉、野狐泉三条泛滥已久的河道,并修复了达活泉上的石桥。

明代

明万历三十六年,利用邢台西北的达活泉、野狐泉和百泉等泉水,开渠建闸 21座,引水灌田 500 余顷。明史记载,万历三十年"邢台达活、野狐二泉流为牛尾河,百泉注为澧河,建二十一闸二堤,灌田五百余顷"。

野狐泉东南约300米处,有一座长15米、宽近5米的三孔石桥。每个桥洞高约3米,宽3米。桥面由33排、6列青条石砌成,条石错落有致,历经时光磨损,光滑无棱。此桥为大清乾隆五年(即1740年)4月重修之桥。

清代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乾隆皇帝沿京西御路南巡,来到了邢台境内的龙岗驿。事有凑巧,顺德府前几年连续干旱,偏偏这一年,泉水喷涌,水势颇盛,把顺德知府徐景曾乐坏了,写下了《顺德五泉记》,吹嘘皇帝圣明——此五泉是指顺德府城西北的达活泉、野狐泉、紫金泉、白沙泉、莲花池等五泉。其文道:“兹泉有五,复符天数,而顺德向有九水注于大陆泽,凡与五合,有飞龙之象,殆由銮珞时巡欲经胜地,百灵效顺预献嘉祥,以答圣天子敬天勤民之至意欤。”乾隆帝在顺德府百泉行宫落驾三天,对顺德府百泉水灌溉所产的大米及生长于泉水中的鲜鱼甚是满意,称赞顺德府是鱼米之乡。水质清冽、入口甘甜、含盐量少是百泉泉水一个显著特点。

民国

民国抗战时期,日伪政府对邢台各泉开挖泉眼,增加凿井,在邢台、任县等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开垦荒地,邢台县北小汪村,开辟了所谓"模范水田"3000 亩, 1942年又"增辟一千五百亩,利用达活泉、野狐泉、大汪泉三处泉水灌溉,计有千渠十一,支渠四十,水闸二十,水门二十二,稻种皆系陆羽一三二号,每亩可收一石。

当代

1954年春,邢台县建立牛尾河灌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达活泉、野狐泉、紫金泉、白沙泉、华庄泉、黑龙潭、狗头泉、银沙泉等泉的灌溉。

1958年4月,邢台地委、专署组织邢台、南和、任县、隆尧、平乡五县民工两万余人开发百泉水源,扩大灌溉面积。一部分民工在营头村北安营扎寨,摆开战场,开挖野狐泉,民工们开挖了从野狐泉到今邢台学院东侧李家庄的排水河道,并在泉眼东侧开挖了南北100米、东西30米、深6米的野狐泉小型水库,水库四周用青石垒砌,东南角有扬水站和排水渠,从此野狐泉水顺畅的从营头岗流到桥东邢台学院的东侧李家庄,并在李家庄与达活泉水汇合,两河汇合后称作牛尾河,再往下游,小黄河、围寨河相继汇入,河流呈放射状顺流而下,经王家庄、大吴庄、北张村、蔡家屯流向祝村一带,灌溉沿河流域大面积良田。在任县境内注入澧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营头村东、村南、白塔村南一带,种植了成片的水稻,河流中鱼虾随处可见;驻军某部一个排在营头村东南建立农场,种植水稻,稻田中养殖水鸭,野狐泉一带曾是这样一派江南的神韵,诚如古人诗歌所云:未让江南十月天。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连年干旱等原因,1980年3月,野狐泉终于干涸断流,时至今日,泉水未曾复涌。不过,也许是留恋往日泉水滋润的日子之原因,营头村民在距野狐泉仅十米之处钻了一口深水井,把废弃的野狐泉小水库改建成四个池子,利用井水种上了莲藕,并在池塘东侧养殖了2000多只麻鸭。夏秋时节,池塘内莲花亭亭玉立,荷叶田田,蛙声阵阵,倒也是今日邢台少见的风景。

六、野狐泉(营头岗)溶洞

营头岗野狐泉附近近两年发现了“溶洞”,俗称野狐泉溶洞或营头岗溶洞,溶洞长廊通道大约百米左右,其中向北已经和外边打通,向南曲曲折折、上上下下,宽处可以容下四个人并排站立,高处有五六米之高,比一件普通的办公室要窄,此溶洞是否是野狐泉的地下水脉,不得而知。邢台天梯山金泉的地下水脉就是一个溶洞—金水洞,如果野狐泉的地下水脉就是此溶洞,也不为奇怪,或可以叫做野狐洞,开发一下也好。

七、营头岗(石井岗、龙岗)与野狐泉、达活泉、鹿城岗、南小汪遗址

野狐泉所在的营头岗,又称石井岗、龙岗,在邢台历史上大大有名,邢台县隋唐时期称作龙岗县,即因此故。

龙岗(营头岗)位于邢台城西北8里,为太行山余脉。西北——东南走向。南低北高,岗下多积土,而岗上多露石,方圆约为四华里,岗的四周多为坡丘耕地。分东西二冈,双冈对峙,犹如一双羊角。在岗的西部有路可通贾村,岗的东南部石崖下水注为潭,即野狐泉

,积水可以顺沟东流。古代时期龙岗(营头岗)起伏的山岗,一直绵延至达活泉池北,将野狐泉和达活泉串联起来。

野狐泉一带是邢台市的悠久历史文明之地,邢台农校北侧五百米即为东周鹿城岗古城。一部分专家认为鹿城岗是东周时期邢国都城地望,龙岗绵延至达活泉的南面不远即为西周邢国南小汪遗址,一部分专家认为这里是西周时期邢国都城地望,野狐泉和达活泉又是后赵襄国首都的水源地,这一片小山岗可谓龙脉兴旺,因此被称作龙岗,并非虚言,龙岗位于邢台城西北的乾位,古人以为这里是襄国以及邢州的龙脉所在,故此隋代时改襄国县为龙岗县。

东汉光武帝刘秀巡抚河北时曾在这里屯兵扎营,开凿了一大井,使泉水千年不竭,因此扎营的村称作营头村,岗称作石井岗,又以村名称营头岗。《水经注》记载:蓼水出襄国石井冈,上有井,大如车轮。石井冈即营头岗、龙岗,因岗上有大如车轮的石井而得名。

当时,蓼水的上游就是达活泉和野狐泉的泉水, 由于野狐泉流经路途更长,因此野狐泉被认为是蓼水的源头。

《隋区宇图志》云:此井光武营军所凿,傍有丛荆棘生,皆蟠萦如人手结,云是光武系马处。”

据北魏时所著《十六国春秋·后赵录》记载,“晋太宁元年天旱,沙门佛图澄于石井冈掘得一龙,长尺余,咒之腾空而起,雨即降,因名龙冈”。

唐宪宗元和年间的《元和郡县图志》,在记述邢台山川水流时,写到:“古井冈,一名龙冈,在县西北七里处。冈上有井,大如车轮。石勒时大旱,沙门佛图澄于此掘得一死龙,长尺余,渍之于水,良久乃苏,雨遂大降,因名龙冈。”

《太平御览》在记载石井岗辞条下还有补充记述。说“又曰:石勒时天旱,沙门佛图澄於此冈,掘得一死龙,长丈余,济之以水,良久乃苏。寻祭之,龙腾空而上天,雨即降,因名龙岗。”

龙岗野狐泉流向东南方向,汇合达活泉、白沙泉、紫金泉后,水势更大,为襄国城堑带来充足水源,也为襄国城内带来足够的生活用水。开皇九年(589年)改襄国县名为龙冈县,就是其境内有龙冈之故。

道光版《邢台县志》卷一中记载“龙岗,城西北七里,旧郡志载岗上有井,大如车轮,光武营军所造,又传石勒时大旱,佛图澄于冈掘得死龙济以水,龙腾空而起,雨即降。”

野狐泉在邢台泉群中的位置

邢台名泉:如狐喷烟—野狐泉
邢台名泉:如狐喷烟—野狐泉

今野狐泉水坑的荷花

邢台名泉:如狐喷烟—野狐泉

野狐泉附近的官道桥

邢台名泉:如狐喷烟—野狐泉
邢台名泉:如狐喷烟—野狐泉

龙岗(石井岗)上光武帝刘秀所建的石井

邢台名泉:如狐喷烟—野狐泉

今野狐泉一带

邢台名泉:如狐喷烟—野狐泉

今野狐泉旁农民养殖的鸭子

邢台名泉:如狐喷烟—野狐泉
邢台名泉:如狐喷烟—野狐泉

野狐泉附近、龙岗地下的溶洞,此溶洞是否是野狐泉的地下水脉冲刷而成,尚不得知,

若是,当可称作野狐洞。

邢台名泉:如狐喷烟—野狐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