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述而篇》第六章

 诸诸行无常常 2019-07-01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艺”,一般是指孔子教授学生的“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要立志求道,立足于德,行事要以仁为凭藉,徜徉于六艺之中。”

本章虽然内容简单,但是历代先贤均视为儒学之总纲,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道“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是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求学之人应以本章的内容做为求学过程中的规范,严格遵守。求学首先要以道为志向,这样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就不容易偏离正途。以德为治学过程中的为人根据,则感悟到的大道之理就不会丢失。以仁为做事的凭藉,则德性能不断的得到修养,徜徉于六艺之中,就能确保身心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锻炼和培养。求学之人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能通过日常不断的修养,最终不自觉的达到圣贤的境界而不自知。

“志于道”, “天道远,人道迩”,这里的“道”也许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孔子教育自己的弟子们要志于道,要立志高远,不管是复周礼,还是推行仁治,最终都希望实现大同世界。为之而努力奋斗,也许就是儒家学者的道。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志向,也许是高尚远大的,也许是平凡浅近的,关键在于一个人要清楚知道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这并不是恒定不变的,通过不断的学习,修养在不断的提高,追求的道也许在不经意间也就渐渐接近大道了。

“据于德”,顺应道的体现就是德。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注释是“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同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通过学习逐步了解了道的真谛,并且能发自内心的认同它,将其作为处事待人始终如一的标准,这才是能保证不断进步的、正确的求学之路,也就是儒家学者修身的过程。

“依于仁”,仁者爱人,儒家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对于所有人都付出同样的爱,而是基于礼“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爱。每个人都以此标准工作生活,亲其亲,长其长,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的局面也就如孔子希望的一样会得以实现。这才是仁最根本的意义。

“游于艺”,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专门提醒读者注意此处的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所以我们理解为徜徉于六艺中,体悟、践行仁、德,感悟道之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