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苏洵可以培养出苏轼及苏辙这样优秀的儿子?

 好妈妈有话讲 2019-07-01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朱德题三苏祠

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一家父子三口,皆列名"唐宋八大家",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其中哥哥苏轼的诗词被广为传颂;弟弟苏辙最后官封副宰相;而父亲苏洵不仅是散文大家,写著有《嘉祐集》,关键还培养出了苏轼、苏辙两个优秀的儿子,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一个值得当代父母学习的典范!

1. 给孩子树立好学的榜样

今天许多人感觉,作为父亲的苏洵不如两儿子苏轼和苏辙的名气大。其实苏洵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历史中名流千古,关于他的事迹还被写入了后代蒙学的经典书籍《三字经》。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

这段话大意是站在一个幼师的角度对刚刚入学的小娃娃们谆谆教诲:你们看看人家苏洵,到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学习,这么大年级了都能悔悟,觉得自己努力太迟了,你们这些后生,最好早早把心思放在求学上啊。

能成为一个时代乃至后代榜样的人,都是非常之人。而苏洵树立的还是发愤读书的榜样,换做当代许多父母,又有多少人能在27岁以后,重新捡起书本认真读书的?

况且这个苏洵,在27岁以前完全不爱学习读书,反而是一个尤其喜欢呼朋唤友、整天想着游山玩水的“逍遥公子”。他常常把书一撇,就出门旅游拥抱大自然去了。

苏洵自己写道“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他有时候玩到兴起,都忘了回家。这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副“不务正业”的样子,连后来苏洵突然醒悟,向妻子程氏表示自己决定要重新开始读书时,妻子都表示“我早就想说你了!”可见27岁以前的苏洵在读书这件事上确实不够用心。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喜欢游玩的苏洵突然醒悟,决定去发愤苦读呢?

话说苏洵27岁那一年正是公元1036年,而大儿子苏轼就出生在公元1037年!因此可以推测,苏洵突然的醒悟和发愤读书,其实有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自己身份的转变——我老苏的孩子要出生了,作为一个父亲,难道我要让孩子跟自己一样游手好闲、虚度年华?

为了孩子的未来,苏洵决定以身作则,树立起一个勤奋好学的榜样。和现在很多父母干着急焦虑不同,苏洵马上转变自己,投入到读书和专研学问中。因此苏轼(以及1039年出生的弟弟苏辙)一出生见到的父亲,就是励志学习、发奋读书的好榜样。

2. 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

我们知道苏轼和苏辙两兄弟,都是流芳千古的大文学家,但是这两小兄弟小时候一样是非常调皮,不爱读书的熊孩子。他们小时候也喜欢斗虫虫、玩泥巴、掘地探宝、折个树枝当宝剑乱挥。总之,大文学家们小时候也做着和每个顽皮的小屁孩一模一样的事。

父亲苏洵很了解,贪玩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毕竟自己这个老爸当年也曾经有“少年喜奇迹”的时候。

苏洵并没有选择粗暴地逼迫孩子读书,相传,苏洵想了一条“妙计”:当两个儿子在一起玩耍嬉闹时,苏洵就故作神秘走到他们能看得见的角落开始看书,还表现眉飞色舞,时不时抚掌大笑。

等两兄弟的好奇心被吸引过来,屁颠屁颠跑过来想知道老爸在偷偷摸摸看什么有趣的内容时,苏洵又故意把书合上、放回书架上。久而久之、两兄弟对书籍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去设法偷拿老爸书架上的书看,由此培养起了阅读的习惯。

有一次,兄弟俩又在院子里玩耍刨坑,结果就挖出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质地特殊,非常光滑,而且是淡绿色的。兄弟俩又屁颠屁颠拿着石头给父亲苏洵“献宝”,苏洵没有指责两个泥猴子贪玩,而是认真端详这块石头,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砚台材料,于是说:“此乃天砚也。”意思说:这是上天所赐的一块砚台。

后来苏洵把这个石头制成了一方砚台,并且送给了苏轼,说:“此砚有文之祥。”希望苏轼能好好用功读书。

3.和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苏洵还经常在家和两个儿子一起读书,一起讨论读书感悟,一起练习作文。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父子三人共同学习读书的场面,不但温馨感人,还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求知氛围。以致于苏辙后来回忆“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

小时候就跟着父亲一起读书,在书籍文字中游戏遨游,简直连做梦都在读书。可见苏轼和苏辙二人后来成为文章大家,与父亲苏洵的辛勤培育引导是分不开的。

苏轼10多岁时,苏洵给他出了一个题目叫《夏侯太初论》,鼓励苏轼放开了写,苏轼在父亲的鼓励下,写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这样既文雅生动,又包含哲理的佳句。

苏洵不仅陪孩子一起读书作文,还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去考进士,然后一起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接近大自然,开阔孩子的心胸和眼界。

除了带着孩子们去旅行,苏洵还带两个儿子一起去会客访友,结交当时的才子名士。随着朋友圈的扩大,父子三人的文章和才华如同今天的微信朋友圈转载一样,传播越来越广,最后甚至获得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点赞,由此父子三人开始名声大噪(后来欧阳修也成为了苏轼的老师)。

4.保持对孩子的严格要求

到这里苏洵给大家的印象,可能是一个以身作则的慈爱的父亲形象,但其实苏洵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中同样有严格的一面。和现在的父母事事苛责孩子不同,苏洵的严格,体现在对孩子学习计划的执行和监督上。

苏轼在《夜梦》这首诗中记叙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大概意思是:晚上梦中回忆起小时候,自己很贪玩,正在开心的玩耍嬉戏呢,老爸突然来了,自己吓得马上跑去读书,因为父亲定的学习计划是当天读完《春秋》,结果才马马虎虎读到桓公、庄公的部分,因此担心父亲责问,所以总感到提心吊胆,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鱼一样内心不安。

可见苏洵不仅有慈爱、包容的一面,也有非常严格的一面,这种严格是在监督学习计划上的,以致于苏轼对父亲的督促记忆深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