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有远见的父母 培养孩子的“公益素养”

 蓝月亮_ 2019-07-01

公益研学,在行走与实践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成长、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的培养,以及孩子“软实力”的丰富与提升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带着孩子做公益,不求孩子通过公益研学就立马蜕变成个“完美小孩”,但求孩子能拥有“公益素养”,成为未来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培养孩子的爱与奉献

做公益简单来说就是行善举,帮助弱势群体,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行为。延伸到公益研学,就是让青年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完成一系列的挑战,从而塑造自我,树立多元积极开放的世界观。

公益研学绝不是单纯的旅行,而是要身体力行的付出自己的汗水和热情,用行动温暖和改变世界。

抗震救灾时,有些家长带孩子参加捐款活动,孩子们捧来日常积攒零钱的存钱罐,用一双小手把零钱投入捐款箱,那种认真严肃的神态,仿佛一下子长大了也懂得了很多;有些家长借参加公益活动或回贫困家乡探亲之际,带孩子看看需要救助的贫困家庭生活现状,让孩子增长了爱心,自觉把富余的书画、文具、玩具、衣物等捐献出来;有些家长节假日带孩子去敬老院,为老人带来了欢乐的同时,也使孩子体会到讲求仁爱、奉献爱心的价值和快乐。

带孩子做公益,从小就在孩子心里埋下爱的种子,可以培养孩子对公益活动的初步认知。公益是一种很纯粹的信仰,有助于个人修为,使公益行为充满正能量,从而有益于孩子人格、道德、思想的正面培养,使其将来更有责任感、使命感,通过点滴的积累,积小爱成大爱,让人性的温暖触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此外,公益研学还能加强孩子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也让孩子们能够深入了解到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之人,从而更加珍惜目前的幸福生活,还能使其接触新事物,体验生活的艰辛,对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一个大致的认知等。

增进亲子感情沟通

事实证明,家长有意识地带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不失为一种好的“家教”。

有些孩子在家里,任谁也不服,谁说也不听,阻碍了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与沟通,令不少家长十分头疼。实际上,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诸如捐助、捡垃圾、扫楼道等,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着家长做好事、献爱心,就可使孩子在熏染中变得更加懂事、更加听话。借助这个“触点”,孩子有心里话愿意对家长说,有不明白的事愿意向家长讲,有不懂的道理愿意听家长教,使得两代人感情融合亲密。

对此,似乎有些家长并不认可,既不舍得孩子去参加公益活动,又担心耗费了孩子太多时间和经历,影响孩子的学习等。事实并非如此,有些不珍惜学习时间,喜欢看电视、玩手机的孩子,通过公益活动看到与贫困家庭孩子的差距,开始懂得感恩与珍惜,不仅没有影响学习,反倒增强了学习自觉性并提高了学习成绩;有些孩子在公益活动中,不仅体验到爱心奉献的快乐,增加了一定的社会知识,而且树立了“做一个有爱心好人”的人生理想;更会让孩子的思想意识完成从“小我“到”大家“的蜕变,收获比家庭温床更多更“珍贵”的成长回忆。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助力留学“软实力”

留学风潮日盛,越来越多中国的优秀生源选择前往国外名校进行深造。但与国内一考定高下的标准不同,申报国外院校,尤其是欧美顶级名校,要想在众多的优秀学生中脱颖而出,要在艺术、体育、社会责任感、领导力方面至少有两个方面有杰出的表现。这些都是决定孩子能否入读顶级名校的必要条件。

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社会价值观中,没做过公益活动也就得不到社会尊重。所以,美国人对精英的理解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为全社会服务,你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多,起了带头的作用,就会被社会定义为“领袖”,即我们所谓的精英。一句话,精英来自为社会大众服务,培养精英,也从社会服务开始。名校的招生官们也非常重视,学生是否能结合自己的特长做有创造性的公益活动的履历。

不过,并非只要参与过公益活动,白纸黑字形成了一份“公益履历”,就可以使之成为顶尖院校申请的保障之一。事实上,这些顶尖院校还会看你参加公益活动的目的,你所在的公益组织的等级,你所参与过的社会实践经历的意义。

对于海外院校而言,他们是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所以西方国家的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熟悉的。但中国学生不同,所以在申请过程中往往吃亏在这里。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325-32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