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5岁拿“诺奖”,被BBC评为20世纪最传奇科学家,写进教科书,“那个研究员”屠呦呦:真正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

 孙海祥123 2019-07-01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

浸渍千年,渡劫众生

苦心孤诣

Study Assiduously

国民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频频出现在热搜,

不仅在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以后的小朋友都可以在课本中,

“谢天谢地,占领热搜的终于不是什么八卦花边新闻,而是满满的正能量”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学术圈对娱乐圈的彻底碾压。大肠塔凤姐直播首秀79seo

屠呦呦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因为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登上热搜了。

2015年,她凭借对青蒿素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那年她85岁,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2019年1月4日屠呦呦又在BBC发起的“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中,和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图灵一块儿成为候选人。

而这次让她再度登上热搜的原因是,在“发现新进展”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更意外的惊喜,“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

可能很多人对红斑狼疮并不了解,它类似HIV,也被称为“不死之癌”,是人类免疫系统的一种疾病。

不会致死,但会像一枚定时炸弹一样埋在人的身体里时刻准备摧毁你的免疫系统。

美国当红歌手赛琳娜戈麦斯就曾在2017年因为红斑狼疮导致肾衰竭,不得不接受肾移植手术。

微博上顿时涌现出无数让人泪目的评论,有网友说:

“等了十几年,终于等到这种病能被彻底根治的一天,我真的不想一大把一大把的吃药了”

“好想告诉我那个朋友别怕,你看,希望来了”

“了不起!屠女士和她的团队挽救的是千千万万个家庭啊”

为了造福更多人,在和“青蒿素”死磕这件事上,她和团队从来没有停下来过,这一嗑就是五十多年……

青蒿素究竟是何神圣,竟要耗费一个科学家五十年的心血

说起屠呦呦与青蒿素的结缘,那得追溯到上个世纪了。

上世纪60年代,疟疾在全球肆虐。疟疾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打摆子”。

当时人类对于这个病束手无策,一旦感染只能等死。

美越战争成千上万的士兵在被携带疟疾的蚊虫叮咬后丧命,因疟疾死亡的士兵甚至比战死的士兵还要多。

越南总理胡志明无奈向中国寻求帮助,中国政府商议后立即成立专项研究组——“523研究组”。

当时还只是中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接下了研究对抗疟疾药物的重任,在“523研究组”任组长。

那一年,屠呦呦39岁,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做研究上,一门心思扑在寻找疟疾的治疗方法上,那时的她一定想不到这项研究一做就是一辈子。

做实验,失败,再做实验,再失败,成功一回;洗把脸,回实验室,继续做实验,做研究。

在实验室里她是最殚精竭虑的研究员,在家庭上她却是一个不太“称职”的妻子和母亲。

那时屠呦呦的两个女儿一个三岁,一个还不到一岁。

大女儿不愿意开口叫妈妈,小女儿更不记得自己的模样。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里这块缺失永远也没办法弥补,屠呦呦心里又何尝不懂,不痛,不懊悔呢。

一边是科研一边是家庭,屠呦呦心里的这杆天平却始终向科研的方向倾斜着。

对家人的愧疚只能转化为试验的动力,不论结果好坏,不断尝试不断试验,才是唯一的出路。

2000多个关于疟疾药方她一一排查,反复试验,一字一句整理出640万字的药方集;

上百份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她逐一翻阅不漏掉任何一个章节,对近200多种中草药进行仔细对比,试图从中寻找一丝微弱的希望。

结果还是颗粒无收。

于是身边不断有声音劝她放弃吧,毕竟连美国那样发达的国家都搞不定的事情更何况是我们呢?

屠呦呦对这些声音置之不理,她不死心,不捣鼓出点什么来决不罢休!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东晋学者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一种药剂,据说可以治疗类似疟疾的热症。

书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用于试验的其中一部分小白鼠治愈了,另一部分的则中毒身亡。

1972年7月,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了北京东直门医院,成为首批人体实验的“小白鼠”。

后来,试验成功了。

这个成功,是在历经了190次的失败之后,才姗姗来迟的。

在青蒿素的研究上,她不介意这个数字是190次还是1900次,都愿意全力以赴。

正是这份全力以赴的坚持给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BBC这样说道:很少有人像她这样,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去直面不可知的危险,仅仅因为治愈别人的一丝希望。

自青蒿素问世至今,全球死于疟疾的人数下降了38%,全球48个国家,包括11个非洲国家,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下降了50%以上。

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达到了彻底根除疟疾的效果。她仿佛一个悬壶济世的神医,不断的给这个世界注入新希望。

然而,很少有人了解,在治疗疟疾的道路上它并非一劳永逸,一些地区的疟原虫开始对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彻底攻克“根治疟疾”的道路上不断做着新的努力和尝试。

无论外界给予她怎样的褒奖或是在她身上贴了多么厉害的标签,她始终贯彻着数十年不变的低调和严谨。

当全网的媒体都在争相报道屠呦呦对于青蒿素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时,屠呦呦团队立刻回应道:

有人曾形容她,普通的像随处可见的公园里散步的老奶奶,一点诺奖得主的架子都没有。

1996年在家中和丈夫及两个女儿拍摄的全家福

然而在媒体的眼中屠呦呦可是一个“很难采访”的嘉宾。

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赴海外领取诺奖之前,无数媒体记者、政府官员等候在VIP登机室,只想为屠老送行。

2016年的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典礼,屠呦呦是全场27位获奖者中唯一一个谢绝采访的;同年,连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用她的名字命名小行星的重要场合,她本人都未曾出席……

熟悉屠呦呦的人忍不住帮她“澄清”:屠老是一个“满脑子都想着青蒿素”的人,她的时间一定要花在实验室里才踏实。

迄今为止,我们能找到的屠呦呦的访谈寥寥无几。2015年的《焦点访谈》上,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

有人说如果不是因为太低调,兴许诺贝尔奖三十年前就颁给屠呦呦了。

2007年他和一行人去上海参加有关疟疾与传染媒介的会议期间,他在会上不断向人询问“谁知道青蒿素到底是谁发现的,怎么发现的”。

回国后在一次和友人的聊天中,他们又再次聊起这个话题,一致认为“青蒿素的发现极其重要,应该评个奖!”

在当时中国的特殊年代背景下,无论是发表论文报告还是新闻报道,都不能突出具体个人,往往是以集体名义方式出现。

如果从1972年11月屠呦呦和研究小组成功从青蒿中提取出有效抗疟成分算起,她已经“默默无闻”了四十多年。

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诺贝尔奖颁奖礼上,屠呦呦郑重接过了这份迟来的荣誉。

那一阵子,人们讨论最多的除了诺奖本身,还有那笔300万元的丰厚奖金,大家都在猜这笔钱屠老会怎么用?

结果还没等大伙儿回过神来,她一挥手就把其中200万元捐了。

2015年屠呦呦当选感动中国人物,她的颁奖词概括起来是这样的: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

浸渍千年,渡劫众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这样的评价对屠老来说,言之有理,受之无愧,当仁不让。

BBC纪录片《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屠呦呦》

BTV档案《屠呦呦的诺贝尔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