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医论症|老年女性尿频是“肾亏”吗

 xxjjsdt 2019-07-01

  很多老年女性来到肾脏科诊室就说:“医生,我是不是肾亏了?”这个问题弄得我们肾脏科医生一脸茫然,问她们有什么不舒服,原来是小便次数增加了,也就是医学上说的“尿频”,有时候还控制不住,给自己生活和社交带来了诸多不便。

小便次数多少才是“尿频”呢?

  尿频是指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而每次伴有尿量减少的症状。正常成人每天日间平均排尿4~6次,夜间就寝后0~2次,如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了上述范围,就是尿频。

那么尿频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们知道小便排出之前储存在膀胱内,膀胱囊壁由“逼尿肌”构成,主要有“储尿”和“排尿”两大功能。当逼尿肌收缩时,即表示在排尿。但大部分时间,囊壁都处于放松的状态,即膀胱在储存尿液。正常成人膀胱容积约为400ml,通常储存200ml尿液就会有轻微尿意,但人们常会忽略或 忘记这种感觉,直到膀胱接近撑满时,尿意才会逐渐强烈。也就是说,正常成人每次排尿量至少应有200ml,而小便解300ml算是很正常的情况。如果所处环境不允 许如厕,即使是撑到400ml以上也是可能的,此时才算是真正的“憋尿”。但是否属于“尿频”,需根据“排尿次数”和“尿量多少”来决定。

尿频到底是不是“肾亏”呢?

  中医将尿频列为“肾虚”的症状之一,但并不只见于虚证,也可见于实证.即使虚证也分为肾虚精亏、肾气不固或气虚下陷。实证多见于湿热下注或肝气郁滞。对于尿频的治疗,当根据虚实进行论治,切不可一味补肾。属邪实者,当以清利为主,并防伤正;属正虚者,当以补虚固涩为主。

  (1)尿量增多造成的尿频。

  此类患者的膀胱本身正常,主要是由于尿量增多而造成了尿频现象。例如:饮水过多(即“喝多尿多”),或身体水分代谢异常(如糖尿病、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衰竭水肿、尿崩症,服用了利尿剂)。由于患者每次的尿量都很多(数百毫升),所以应从“减少饮水量”和“治疗潜在疾病”着手。

  (2)膀胱疾病造成的尿频。

  膀胱疾病所造成的尿频,主要特征是总有尿意, 所以排尿次数多,但尿量却很少,一般情况下都少于200ml,通常只有数十毫升,   甚至几毫升。常见疾病包括膀胱炎、尿路感染和男性的前列腺肥大。对于这类尿频疾病,必须根据医生的诊断用药物来进行治疗。

  (3)神经性膀胱。

  这是指支配膀胱的神经出了问题,特别是大脑或脊髓中枢神经发生了病变。由于正常膀胱受大脑的控制,因此正常人在不该小便的时候,可以忍住不尿,甚至尿到一半都能紧急“刹住”。但如果大脑发生了病变,例如中风、帕金森病、癫痫、脑性麻痹等疾病,则会导致膀胱失控,从而造成尿频现象,甚至出现尿失禁。有时也会因膀胱异常敏感而失去规律收缩,使得大脑无法控制,这些总称为“神经性膀胱”。

  (4)精神性(心理性)尿频症。

  精神性尿频症的患者,其身体水分代谢和膀胱功能都很正常,主要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的,例如神经质、性急、焦虑、强迫症、精神疾病等,使得患者频频如厕,但每次只能尿一点点。通常症状时好时坏,并且只有在忙碌、专心或睡着的时候,症状才会有所改善。所以对于这种类型的尿    频症患者,调节心理要素以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最主要的,并且应当保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尿频现象的发生。

  我们肾脏科医生或泌尿科医生会发现老年女性尿频发生率特别高,严重影响了她们的日常活动,而且还不好意思说出口。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妈们的难言之隐呢?

  老年女性更容易出现尿频,一是因为生理上的老化。膀胱老化从40岁开始加速,一些人在65岁时就很难“控制”膀胱了。女性步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尿道组织变得更薄、无力,膀胱的支撑功能下降,也可能导致憋不住尿。二是因为病理性的因素。例如老年女性更容易得尿路感染、神经源性疾病或者精神性(心理性)问题,最终导致尿频症状的反复出现。

  但是这些都不是不治之症,只要及时就医,适时治疗,这些难言之隐都可以去除的。

 作者:肾内科  吴胜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