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玻璃发展简史:元明时期,玻璃并不被重视

 看空间我的 2019-07-01

上期讲到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中亚与西亚的玻璃制品作为稀少昂贵的进口货成为上层社会奢侈生活的标志。

到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虽然社会动荡,但是上层社会的斗富和奢侈作风依旧,还是使铅钡玻璃得到发展,但形制上异域风格加重。https://www.

《北史·西戎传》就记载南北朝时的这段历史:

“大月氏国,都剩盐氏城,在弗敌沙西,去代一万四千五百里。……其王寄多罗勇武,遂兴师越大山,南侵北天竺。自乾陀罗以北五国,尽役属之。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从文中可知北魏太武时期,有人从印度带回了“五色琉璃”彩色玻璃制造技术,从西亚来的玻璃制品尊贵的地位至此掉下神坛。这说明中国当时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此时,中国已经采用了玻璃吹制技术。但这个时期的国产玻璃器与进口的罗马玻璃、萨珊玻璃相较,数量是还是比较少的。

隋代 椭圆形绿玻璃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到了隋代,玻璃器皿的器形虽小,但工艺水平大为提高,玻璃制作的原料,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战国到汉我国的铅钡玻璃,转变为高铅玻璃,高铅玻璃料性大,便于加工薄壁的玻璃器,也更适用于吹制技术,这为唐代的玻璃制造业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的玻璃制造出现重大发展。

尤其是唐朝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隋唐时期的玻璃成分主要采用高铅玻璃和钠钙玻璃两种不同配方,尤其是钠钙玻璃在这段时期明显增多,这又和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往来是分不开的。在唐代,佛教的舍利瘗(yì)埋制度是选用玻璃瓶作为盛放舍利的,这也促进了中国玻璃业的发展。此时与西方的玻璃贸易仍在继续,西亚的晚期萨珊玻璃和早期伊斯兰玻璃仍不断通过丝绸之路输入我国。

唐代 邢窑白釉“盈”字罐

观复博物馆藏

隋唐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相当精美,国产玻璃较魏晋南北朝有所增加,不过这时的玻璃器和汉仿玉玻璃不同,主要注重表现玻璃晶莹剔透的质感效果。但是不容忽视唐朝是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已形成我们熟知的“南青北白”的局面。瓷器烧造技术的日趋成熟及范围的扩大,取料的便利及成本的低廉无疑使玻璃的发展被人所忽略。所以即使到了晚唐,国产玻璃器还是无法与西方玻璃器争胜,现存的大多唐代玻璃器,也还都是西方舶来品,而玻璃器与瓷器的比重更是不能同日而语。

北宋 蓝色磨花高颈琉璃舍利瓶

浙江省博物馆藏

至北宋时期,玻璃又有“药玉”“瓘玉”等别称。中国传统玻璃的进一步发展,是无钡玻璃的出现。这种方法炼制出的玻璃由于原料中不再含有铅矿中附有的众多杂质,因而更加光洁晶莹,更像玉石,而且熔炼温度也有所降低。玻璃工艺水平此时又有了很大进步。并且此时琉璃饰品也十分流行,比如琉璃簪子,据《宋史·志第十八·五行三》中记载:“绍熙元年,里巷妇女以琉璃为首饰。《唐志》琉璃钗钏有流离之兆,亦服妖也,后连年有流徙之厄…咸淳五年,都人以碾玉为首饰。有诗云:‘京师禁珠翠,天下尽琉璃’。”虽然《唐志》里说琉璃谐音“流离”,被认为寓意不祥,但仍然无法阻止其风靡天下,宋朝时琉璃簪钗广为流行,佩戴琉璃发簪成为风尚,就连里巷妇女等普通市民阶层都可以佩戴得起。

南宋 琉璃簪

湖南省博物馆藏

除此以外安徽天长出土的磨光玻璃,以及河南密县出土的上百只鸡卵状玻璃瓶,都是北宋玻璃制造技术进步和吹制玻璃水平发达的证明。但始终没有突破原有的局限。

元明时期玻璃不被重视,即使仍有生产,技术也没有提高多少。明时海禁,进口的西方玻璃器数量明显下降了,这种情况直至清初才发生变化。

那从清代开始,玻璃的发展中又会出现哪些惊人的变化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