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病情 杨某某 女 22岁 2019年6月22日初诊 主诉:腹泻1年 患者1年前晨起腹泻、腹胀,头晕乏力,小便短少,曾多处就诊,西医检查病因不明,也曾多次服中药效果不佳。 刻下症见:面色萎黄,晨起后腹泻,1-2次/天,腹胀肠鸣,头晕欲吐,纳差,时有口干口苦,小便短少色黄,舌淡红,苔薄白,略有齿痕,脉沉缓。仔细询问病史,患者长期喜食生冷,喝冰水,吹空调调。 辨证分析 《金匮要略》记载“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跗阳脉伏,谷气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患者常年贪凉,喜食生冷,损伤中焦脾阳,水湿阴邪弥漫,三焦通调失常,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小便短少色黄,脾胃气虚,气血不化,不能上濡于面,故面色萎黄,脉沉细,选用理中汤,温阳健脾;水饮上冲,故头晕欲呕,选用苓桂术甘汤,降逆化饮,水饮内停,不能上充于口,日久化热,故口干口苦,考虑少阳挟饮,选用小柴胡汤通调三焦水道,清少阳郁热。综合辩证为少阳太阴合病。 处方用药 处方:小柴胡汤合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柴胡 20 g 法半夏20g 党参片15g 炙甘草10g 黄芩10g 大枣10g 干姜15g 炮姜10g 炒白术20g 茯苓40g 桂枝10g 泽泻30g 生姜(自备)15g 2剂 一剂两日 (因小编太年轻,患者持怀疑态度,先开两剂试试 嘱患者忌食辛辣,生冷食物 方中加炮姜以加强温中止泄之功,加泽泻助苓术利湿,亦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意,半夏加量,合茯苓、生姜为小半夏加茯苓汤,有逐饮止呕之功。 二诊 2019年6月25日 复诊 刻下症状:患者腹泻明显改善,大便基本成型,头晕欲呕大减,小便已经正常,时有腹胀肠鸣,口干、口苦减轻。 处方:上方去泽泻,加厚朴20g,行气除满 嘱患者忌食辛辣,生冷食物 小编微信随访该患者,现腹泻已好转,未再复诊。 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记载“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本案证有痰饮确凿无疑,然读者朋友会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小柴胡汤中苦寒的柴芩会不会不利于温化痰饮,反而损伤脾阳呢?首先,寒饮日久化热,处方用药上只要调整好寒热用药比例,是不会影响驱逐痰饮的;其次,在温化太阴寒饮的基础上合用小柴胡汤,可以通调三焦水道,利于排出水饮,正如《伤寒论》“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