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垃圾分类别输在“最后一公里”

 骑驴看史聊生活 2019-07-01

本文参加了【环保,从我做起】有奖征文活动

最近,居住在上海的小伙伴们都快要被逼疯了,因为对垃圾分类的各种条目傻傻分不清楚。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湿垃圾?完全颠覆了我们平常的认知。以至于,现在大家见面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是什么垃圾?由此可见,垃圾分类真要推广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垃圾分类到最后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了吗?

我们不得而知。

其实,以前我们的城市也不是没有推广过垃圾分类,为什么最后都不了了之了呢?因为垃圾分类简单,后期处理太难。以前我们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垃圾回收处理机制,连基本的回收→生产→销售网络都没有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各类企业还没有从回收垃圾处理中尝到甜头,现实中没有一家企业会做这样赔本的生意。这就导致分类垃圾回收后会出现一个尴尬的现象,没有人会主动把这些垃圾二次加工再造。到最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又堆放在了一起,垃圾有没有分类结果都一样。

那还费这个劲儿干吗?

现在以上海为首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其实这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正好可以借这个东风把处理可回收垃圾的企业的回收→生产→销售网络建立起来,让企业从中见到实效,就可以拉动内需,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体参与到垃圾回收的产业中来。我们要让垃圾回收处理有利可图,要让回收处理垃圾的企业和个体享受环保卫士的荣誉和相应的待遇。逐步把垃圾分类处理由国家倡导转变为由企业和个体为主导的一个产业化的系统工程。由此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垃圾分类也就不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了。

另外,我们还要向广大的民众普及垃圾分类回收后的走向和用途,这样有助于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就把垃圾做好分类,节省后期的人工成本和运营成本。比如瓜子皮、花生皮一类的垃圾,分类之后可以制作成压缩板,当建筑材料用;比如鱼骨、畜骨一类的垃圾,分类之后可以制成各类骨粉,当动物饲料用;比如菜叶、剩饭、瓜果皮一类的垃圾,分类之后可以统一沤粪处理,当成土地肥料用;比如图书、报纸一类的垃圾,分类后可以二次加工成纸张继续使用,可以有效减少树木的砍伐量。这些知识的普及会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垃圾的具体用途,从而在生活中主动进行垃圾的分类,减少反复宣传和说教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去完成。而垃圾的后期处理既是垃圾分类的前提,也是垃圾分类的保障。如果垃圾后期处理没做好,即使垃圾分类再细也是枉然。所以,垃圾分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分好类的垃圾合理地二次利用,而这就是垃圾分类处理的“最后一公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