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自古以来,就是不少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有“随风潜入夜”的“春风”,有“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夏风”,还有“风急天高猿啸哀”的“秋风”,更有“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北风”…… 然而,提起“风”,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李峤的《风》。说到这首诗,可能许多人没有听过,但却是作者听到的关于“风”最经典的一首。全篇无一个风字,却把风的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更是被收入小升初的必备古诗词大全里,成为小学生必备诗词之一。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而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 “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 “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读者们,关于这首诗,你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欢迎转发收藏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