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心有戚戚焉。 不管现实周遭,还是影视作品,你且去看,事事循规蹈矩、患得患失的人,难以从他身上看到生活乐趣。豁达任性、随心所欲的人,反倒能活成不一样的烟火。 说到底,前者压制自己的感受,后者尊重自己的感受。 相比外界各种各样的章程制度,一个人的自我感受,才是最正确的规则。 1.犹豫不决时,学会听从内心感受以前,当我对某件事感到困惑,或者为做出一个选择而举棋不定时,喜欢征求很多人的看法,采及葑菲,东问西问。 忙活半天,看起来获得多条建议,事实上,困惑的依然困惑,犹豫的依然犹豫。 读过一些闲书,走过一些弯路,尝过一些甘苦,终于慢慢领悟: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未必总能行得通。如果一个人本身缺乏主见,听得越多,反而越没头绪;偏信别人,更可能误入歧途。 世上纷扰,众口难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观念与处事法则。世上事,往往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注定成为争辩的结局。 别人的思想,不一定能成为你行为的拐杖。倒不如静下心,听听自己的感受,然后从那里找出正确答案。 一个人的主见,来自他的内心感受。感受,属于一个人的内在节奏。 当你行至人生的十字路口,拿不定主意时,最好的办法,也是不至于让自己后悔的办法就是——听从内心感受,让它给你指点迷津。就像乔布斯生前用来自勉的一句话: 听从内心召唤。 2.取悦别人,不如照顾自己感受很多人,习惯了给自己按一个好好先生的人设。 生活里,对那些于登门请求帮忙的人一概有求必应,工作中,对一切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任务都是来者不拒。嘴上说着“OK”,心里却在连连哀叹。表面说着“没问题”,转身却只能黯然郁闷。 天底下最不划算的买卖,要我说就是:一边花费心思去取悦别人,一边不顾感受而委屈自己。 如此的委屈就全,何必呢? 人生苦短,得失只在一念。时时谨言厉行,不如解甲归田,坦荡对人,轻松待己。很多事,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心向往之的,就去体验一番,超出能力的忙,也不必勉强。总之,对错任人评说,我只求无愧己心。 喜欢村上春树的一段话:
感受,是一个人的内心尺度。学会倾听它、观察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3.生活,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作家余华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总是活在一种状态之中。怎样的状态,带来怎样的感受。心生愉悦,它就是好的感受。心生龃龉,它就是坏的感受。 芸芸众生,来来往往,值得用心珍惜的人却寥寥无几。在乎在乎你的人,心疼心疼你的人,至于袖手旁观者的看法也好,评说也罢,都不必太介意。 嘴是圆的,话是扁的,怎么盘它,全凭别人。如果众人对你的行为评头论足,只能产生于他们生活的经验和眼光,替代不了你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世上,感同身受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毕竟,孤独的人有自己的泥淖,圆滑的人有自己的圈套。某种意义上,每个人因为不同感受而自成孤岛。 余生不长,远离给你带来不良感受的烦杂琐务,亲近能够带来美好感受的人情风物。 因为,生活是你自己在生活,感受也是你自己在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