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识字教学70年

 昵称32901809 2019-07-02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时俱进,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纲》与《课标》对识字教学均有不同的要求,打上了时代的烙印。70年来,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许多研究成果,为我国识字教育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新中国 大纲 课标 识字教学 科学化

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为线索,分四个阶段,对70年的小学识字教学作一番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识字教学

从新中国成立初到1958年之前,我国的小学识字教学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坚持在阅读中识字

这一时期的小学识字教学,基本上沿袭解放前边读书边识字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方法。课文编写从句子或整段故事开始,将识字教学与学习语言紧密结合起来,注意每课的生字分配均匀,多次反复,保证内容易懂,语言浅显,改变了我国古代传统教学识字从单字开始,识字教学脱离语言实际的状况。

(二)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

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识字教学是包括在阅读教学里,凭借阅读教材、通过词汇教学来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开始就让儿童认识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在小学六年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不要离开词来讲字。比如教“饱”这个生字,教师联系课文内容,出示词语“饱饱的”,先解释词义,然后根据课文中的句子领读:

吃得饱饱的。

狼吃得饱饱的。

狼总是吃得饱饱的。

夏天,狼总是吃得饱饱的。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学习生字新词,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和运用词语,都是很有好处的。

(三)提出识字教学“四会”要求

“四会”即会读(指的是看到字形能读准字音),会讲(指的是用语言文字解释字义,懂得意思),会写(指的是认清字形,正确书写),会用(指的是在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如造句、说话等)。“四会”要求是陕甘宁解放区针对当时识字教学“学用脱节”,也就是学了生字不会用这一现象提出来的。解放初期,东北地区编的《初小国语》中明确规定:识字教学“除教儿童正确地会念、会讲、会写外,并应指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所学的文字。”“四会”要求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容易为广大教师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高并保证识字教学质量,使学生牢固掌握生字,并为进一步阅读、写作以及发展语言和思维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逐步形成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观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低年级语文教材也是文选式的,识字教学包括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学课文时,除了识字教学之外,还要用很多时间进行其他教学活动,如思想教育、常识教育、语言教育等等,这样一来,识字重点就很难体现出来,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规定:“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小学一、二学年的阅读教学以识字为重点,在这两年里比较集中地教会儿童认识必要数量的常用汉字。”以大纲的形式规定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这一观点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再次重申:“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1958年以后的识字教学

1960年秋季,随着《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的实施,语文教育界开始审视中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和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研究语文学科的科学属性、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1963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开始使用新编的语文教材,小学识字教学又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小学语文课本还是沿用1918年公布的“民族形式”的注音字母。

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字音的教学必须依靠拼音字母。识字教学开始就教拼音字母,教儿童掌握拼音字母的读法、拼音和声调。识字教学中运用拼音字母来注音和正音,让儿童遇见生字就读出来,而且读得正确。”

1958年3月13日,教育部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教学汉语拼音字母的通知》。“通知”说:“从1958年秋季起,小学一年级应该尽可能教学拼音字母,利用拼音字母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的全国通用教材——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在汉字之前,编入了汉语拼音。与此同时,人教社还为二年级至四年级编印了《初级小学汉语拼音字母课本》,为五年级、六年级编印了《高级小学汉语拼音字母课本》,这是有史以来汉语拼音第一次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为识字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集中识字”实验

1958年秋,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开展“集中识字”实验。1960年春,北京市景山学校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帮助下,也开始实验黑山北关小学创造的这一经验。这项实验是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创造出来的。

集中识字,就是把汉字集中起来学习。先识字,后读书;集中教,分散练;学了一批字,读一些课文巩固识字;然后再学一批字,再读一些课文。主要采用按形、音、义归类的方法,变一个一个地识字为一串一串地识字。采用这种方法,一、二年级可以集中识字2500个左右。

集中识字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看图识字、基本字带字、同音归类识字等方式。它的优点是以解决字形为中心,体现了汉字音、形、义统一的规律。

集中识字并不是把课文中所有生字一个不落地都集中起来学。有的字不好归类,或者有的字脱离课文不易学,就仍然随课文教学,这样就不会改变集中识字的格局。

(三)“分散识字”实验

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即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斯霞老师于1958年首创这种识字方法。她对自新式学堂兴起以来每篇课文只教学几个汉字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实验。她先教学生汉语拼音和一批独体字,接着教学生查字典,在掌握了这些识字工具后,就让学生随课文识字。

分散识字由于是在阅读过程中识字,便使识字与阅读、识字和学习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孤立识字的现象,突出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语言规律,体现了汉字音、形、义结合,字、词、句、篇结合,听、说、读、写结合,以及学用结合的精神。分散识字的好处主要有:(1)有利于掌握汉字的音、形、义;(2)有利于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4)在阅读过程中识字,还有利于儿童爬过两个“陡坡”,即由识字爬向阅读的“陡坡”,由口头表达爬向书面表达的“陡坡”。

(四)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与两套教材

1961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教育部组织编制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3年5月,教育部根据《条例》精神,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大纲》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打好这个基础。”而且规定:“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应该在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其余半数的教学在以后四年中陆续完成。”此时,正在进行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教学改革实验,所以,关于识字教学方法,《大纲》规定:“一、二年级识字教学可以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方法。”“拼音字母是辅助识字的工具,要充分利用。”“写字教学要认真进行。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正确的执笔方法,教给学生笔画名称,笔顺规则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要求学生写字写得正确、端正、熟练,行款整齐,并养成爱惜文具保持整洁的习惯。”

在《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颁布的前后,教育部曾编写了两套小学语文课本。一套是《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另一套是《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1961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采取集中识字的办法编写识字教材,要求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其中有2200个安排在一、二年级。此时,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与北京市景山学校正在进行集中识字实验,这套教材借鉴了集中识字实验的经验,采用的办法是:适当集中,方法多样,掌握规律,反复练习。教汉字前,先教学汉语拼音字母,作为识字的工具。接着,把讲读课文的生字分两次集中,每次约识字200~300个左右。

1963年的《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把识字教学作为主要任务,共识字3800个。其中,一年级识字约800个,五、六年级识字约400个。一、二年级集中识字,并安排了复习生字的练习。生字的出现和编排,注意了字的常用频率,从独体到合体,从简单到复杂。

三、1978年以后的识字教学

(一)三部《大纲》对识字教学的要求及变化

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大纲》指出:“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常用字3000个左右。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前三年学会2500个左右,为四、五年级较快地提高读写能力打下基础。在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过的词要懂得意思,大部分会用;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识字教学要改进方法,提高质量。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在教学中要把汉字的音、形、义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指导学生认清字形。学过的汉字要力求在阅读和写作练习中经常出现,反复运用,使学和用结合起来。”

1978年的大纲,总结了自解放以来我国识字教学的经验,提出“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是现代教学论思想在识字教学中的体现,是小学识字教学理论的一大发展。学生具备了识字能力,就能主动地去识字,识字的潜力就可大大发挥,就能改变教师教多少字,学生识多少字;教师不教,学生不会识的被动识字局面。

1987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大纲》指出:“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要求掌握2500个左右。前三年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认识2400个左右,其中80%要求掌握)。在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学过的词要能正确地读、写,懂得意思,大部分会用。识字教学要改进方法,提高质量,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要在语言环境中教学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紧密地结合起来。学过的字要力求在阅读和写作中经常运用,使学和用结合起来。”

1987年的《大纲》关于识字教学改动比较大的有三点:一是将“学会3000个常用字”改为“认识3000个常用字”;二是把“一、二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改为“前三年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三是强调“要在语言环境中教学识字”。这既避免了低年级由于以识字为重点造成理解上和实施中的偏颇,又不至于削弱识字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为改进识字教学方法,保证识字的质量,进而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提供了条件。

1993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大纲》指出:“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运用。前三年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识字教学要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汉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识字量,最高的是1963年《大纲》,规定识字3500个,最低的是《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识字2500个。对识字量进行这样大的调整,依据是:第一,2500个常用字占各类书报刊物用字的98%~99%。学生掌握了2500个常用字,基本可以满足阅读写作的需要;第二,《大纲》强调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学生结合课内外的读写实践主动识字,完全可以突破大纲规定的识字量;第三,适当减少识字量,可以减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负担,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识字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活跃期

据统计,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我国有定称的识字教学改革实验就有30多种,其中效果较好、影响较大的有: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四结合识字等。

1.注音识字。

注音识字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音识字旨在发展儿童语言,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重点,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其特点为:以发展语言、寓识字于读写之中为原则,采取“边读书,边识字”的方法,对汉字的音、形、义和识、写、用分步提出要求,即识归识,写归写。识字快,走“快车道”,写字慢,走“慢车道”。定量的“有师指导”和不定量的“无师自通”(独立识字)相结合。识字的教学要求是“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实验表明,儿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到三年级末,人均识字3000个,会写2400个左右。

2.韵语识字。

1987年,辽宁省东港市实验小学校长姜兆臣开始韵语识字实验,后由中央教科所、辽宁省东港市教育局组织推广与实施。韵语识字根据快速记忆原理,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主张“三先三后”的识字原则,即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先形象后抽象。主要特点是:(1)先识1000个最常用的高频字,以利于学生尽早阅读;(2)充分发挥字音和字义场的优势效应,把常用字组成常用词,再编成句式整齐、合辙押韵、通俗有趣、短小精悍的韵文,便于儿童联想和记忆;(3)课文尽量避免重复字的出现,力图以最短的篇幅尽可能多地呈现生字,突出意义组块、整体输入的特点,成批识字;(4)识字不要求“四会”一步到位,以先认读为主,在大量阅读中逐步达到会讲、会写、会用的要求;(5)采用韵语的形式学习汉语拼音,并发挥其“注音”功能,帮助学生阅读汉字读物,在阅读中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为写作打好基础。

3.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贾国均提出的。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这种识字方法,揭示和解析字理,以便使学生牢固建立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是核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是基本和有效的方法。字理识字的大体程序是:读准字音,解析字理,识记字形,指导书写。采用的基本方法有:图示法,点拨法,联想法,演示法,歌诀法,猜谜法等。字理识字教学法适用于任何一种语文教材,它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形、音、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的产生和减少错别字,有利于对儿童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4.字族文识字。

字族文识字由四川省井研县鄢文俊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始创,并从1980年开始进行实验,后由四川省乐山市教委、科委组织推广与实验。该方法认为,汉字中有一定数量的具有派生能力的“母体字”,“母体字”加上偏旁,可以衍生出数量众多的“子体字”,这些字几乎占常用汉字的90%。由“母体字”带出的一批批音、形相近的“子体字”可以组成一个个“字族”,以一个字族中的字为主,编写出的课文就成为“字族文”。利用编就的一篇篇字族文来识字,是字族文识字的基本方式。例如,在以“青”为母体字的字族中,选出常用字“菁、清、请、情、晴、睛”,编成以下字族文:“草菁菁,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太阳出来是晴天,看东西,用眼睛。”学生一边学文一边识字,根据字族特点举一反三,提高识字效率。字族文识字吸收了集中识字重视汉字构字规律,分散识字重视语言环境,以及注音识字重视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中识字的经验,将三者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体现了“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的特点。

5.四结合识字。

四结合识字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认知学习理论,改革传统识字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实验研究。它把识字教学、查用字典、汉字编码和汉字打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识字、查字、编码、打字”四结合,不仅能使学生通过识字教学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还能反过来通过“四结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间架结构、笔画笔顺、读音和字义的理解。1994年以来,四结合识字已经发展为利用计算机技术改革小学读写教学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主持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亢教授。

四、2001年以后的识字教学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方面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开始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了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较,可以发现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变化。

(一)重视兴趣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都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学习目标,比较全面。《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重视学生识字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一学段:“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二学段:“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这样的目标与原来仅仅注重识字与写字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学生对汉字和汉字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其价值本身就异常重要,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为了解决学习汉字的动力问题。

(二)“识”“写”分流

《语文课程标准》把“识字”与“写字”分开提要求,这是很科学的。以第一学段为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样的要求,明确地体现出了认、讲、用、写不是同步发展,而是重在保证一定的认字数量,以使学生在二年级末实现独立阅读。

(三)低年级应“多认少写”

经历了课程改革十年的实践检验,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定稿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下调了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个”降为“1600个左右”。另外,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它们将为教材及教学中字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还适当降低了“实验稿”中对第一、第二学段写字量的要求。第一学段写字量由“800~1000个”降为“800个左右”,第二学段写字量由“2000个左右”降为“1600个左右”。

“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质”的获得提供保障。根据写字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开始写字阶段,应该注意对基本功的培养,注重写的质量。会写汉字数量的降低,为学生打好写字的基础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学生可以摆脱疲于奔命地学写新字,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写字的基本功上。

此外,与“实验稿”只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做法不同,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写字姿势正确”和“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什么强调一年级到九年级全部要这样呢?就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写字姿势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甚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课程标准》着力强调了这个方面,以期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翻阅以往的教科书,可以看到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起始阶段,都是先学拼音再学汉字,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单摆浮搁,拼音归拼音,汉字归汉字,二者毫无联系。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开篇见字,在学习汉语拼音之前就识了40个汉字,在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再识37个汉字。这样设计,不再将拼音作为唯一的学习内容,而是把学拼音、识汉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培养观察能力等诸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入学就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仅是知识的、能力的基础,更是兴趣的、习惯的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与时俱进的小学识字教学,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识字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识字教学是对小学生启蒙教育的开始,也是儿童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初级阶段,更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在不断探讨识字教学科学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提高识字教学质量而高歌猛进。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