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的推算 费秉勋 “三伏”跟“夏至”直接相关。“夏至”时,太阳直射地球,光照时间又长,所以气温向一年最热发展。其所以“夏至”还不是最热,因为积温还不是最多。就如我们盛夏在河里游泳,才从河水中爬上岸时,并不觉得很热;再过一会那怕是在树下也热得受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跟着“夏至”就到来了。 易学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夏至”时太阳给予地球的热量其实是最多的,但易学却说“一阴生”,“易”有最广博、最辩证的眼光。太阳给地球的光热达到最多的时候,就要开始减少,向对立面转化。易学最强调事物的变化,一切事物都是“周流六虚,变动不居”,所以不要只注意眼前,而要看到前景。 激砺练功有一句格言,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大家都知道;而对什么是“三九”,什么是“三伏”,就不一定知道得很具体了。特别是对“三伏”如何计算,知道的就是少数人了。 “三九”比较简单,从交“冬至”开始“数九”,九天一个单元为一个“九”,到九九八十一,就九尽了,九尽桃花开,天暖了。很多人以为算“三伏”也是这个路数,从夏至开始,十天一个单元为一伏,在三十天内为上中下三伏,这样算就错了。 计算三伏要看天干。我国传统历法是用天干(甲、乙、丙、丁......)地支(子、丑、寅、卯.....)计年计月计日计时的,三伏的计算要看天干,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十天内为“初伏”,接着为“中伏”。因为天干共十个,所以“中伏”的头一天的“日干”必然也是“庚”,这就是说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开始为“中伏”。 有朋友一定会依例类推,认为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开始为“末伏”,不一定!“末伏”必须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而不一定是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就以今年(2019己亥年)为例,6月21日己丑日“夏至”,6月22日庚寅日,夏至后第一个庚日。7月2日庚子日,夏至后第二个庚日。7月12庚戌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初伏”开始,至7月21己未日初伏共十天。7月22日庚申日至8月10日己卯日共二十天为“中伏”。8月11日庚辰日至8月20己丑日十天为“末伏”。 “中伏”为什么是二十天而不是十天呢?因为“初伏”后十七天才是“立秋”,末伏必须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而2019年“立秋”三天后才遇庚日,所以“中伏”就成二十天了。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丰富实践的智慧总结,有着天文、气象、农业、物候、民俗等等方面无尽的文化内涵。“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分二至之一,在后天八卦中处于离卦的位置,可以有许多义理阐发,篇幅所限,就打住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