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残酷的冲绳战役摆在了人们面前,但是“钢锯岭”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恐怕相当多的人看完电影后仍然是迷糊的,尤其是那个传奇的“断崖绳网”,引发了许多争议。 “钢锯岭”按照日本的说法叫“前田高地”,这里属于冲绳岛南部的“浦添市”,“前田高地”南边是那霸,东边是西原町,北边是宜野湾市,地处冲绳岛中南部交界,因为山岭上有个聚居地叫“前田集落”而得名,其实没有什么战略价值。不过冲绳战役时日军将“指令本部”放在了首里城,南部又是日军主力部队所在,那霸的港口和机场又在隔壁,这一块区域后来构成了冲绳战役中最惨烈的三角地带,除了“前田高地之战”外,还有“嘉数高地之战”、“西原高地之战”等血战。 上图.冲绳战役美军南下的节奏,前田高地是必经之路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日军在冲绳一战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实际上一开始美军就掉进了日军的节奏里,《钢锯岭》那种问题,正是日军故意构成的战术优势。 日军指挥官牛岛满大将从一开始就没打着什么存活的希望,他是“玉碎”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从1944年8月8日担任日第32军司令官开始,他就已经开始拟定通过冲绳岛大规模消耗美军的计划。 为此日军将冲绳岛的险地几乎都进行了军事化改造,制造了各种土木工事以及坑道、地道,将冲绳变成了一个大“杀阵”,誓要将此化为美军的肉磨子。连参加过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徐州会战,被称为“帝国双壁”之一的第九师团(金泽师团)都被牛岛满拉进了32军布防。 上图.牛岛满 这支从中国东北抽调,本来预计送到塞班岛与美国人决一死战的甲种师团,拥有非凡的死战传统和恶战技术,他们加入冲绳的防务后,亦成为牛岛满最为倚仗的主力军,整个冲绳的歼敌计划都以配合第九师团为主,第九师团也因此将中国战场学到的经验带到了冲绳,在岛南构筑了许多坑道阵地。 按照牛岛满的设想,第九师团将在冲绳岛的南边设防,由他们在滩头扛住美军,达到阻敌、陷敌、疲敌的目的,配合其他部队最大限度歼灭美军。 但是日本军部却临时出了个骚主意,他们以“台湾军力空虚”为由,将冲绳岛上正磨刀霍霍的第九师团突然调走了,牛岛满为此气得发疯,差点就抽刀子上东京砍人了,连日军内部也形容这是“参谋本部的马鹿行为”。 结果就是:第九师团丢下已经布置好的一切被送往台湾,冲绳的阵地成了一个大烂尾工程。 上图.最具代表性的其实是“嘉数高地”和“西原高地”,这里日军靠着并不多的部队,打散了美军一个坦克营 没办法的牛岛满只能收缩防线,将预备滩头阻击的部队撤往了城市和“前田高地”这样的丘陵工事阵地。困兽犹斗的牛岛满在条件最不利的情况下,仍然完成了冲绳岛战役的战略调整,将依靠滩头和纵深防守的策略,修改成“依托地理优势与坚固阵地坚守,时间上拖延每一刻,空间上利用每一寸”的新玉碎打法;他本来的意思就是靠消耗美军最大程度守卫冲绳,无非换种方法让美军流血罢了。 这种收缩阵地,构建杀戮阵地的做法,便产生了《血战钢锯岭》影片中的那些情形,日军有意识的将防守阵地放在一些具备天然地势切割的位置上,而且也不怎么理会美军的推进。如“前田高地”这种地形,美军每次能填进来的兵力有限,又不可能靠坦克或绝对力量一鼓而下,更不放心绕过去让日军控制制高点,完全就是逼着美军硬来。
上图.冲绳美军登陆时的场景 冲绳战役时,美军选择了他们最擅长的“蜂腰部登陆”策略,从北谷町处登陆,随后一路向北拿下了冲绳市和嘉手纳,一路南下准备分食这边的日军,结果一头撞上了牛岛满的主力阵势,由此爆发了“嘉数高地战”和“前田高地战”。 挡在美国大军必经之路上的“前田高地”随即成为最前线,正如牛岛满计划的那样,此地突然变高的丘陵和垂直的崖壁阻挡住了美军的大兵团推进,机械化优势完全无法展开,不得不依靠士兵们翻越和冲击那些高地工事。 与《血战钢锯岭》电影那夸张的战场描述不同的是,“前田高地”并不大,它充其量就是如今公园里的一座小山,总体海拔只有160米,范围也非常狭小,注意看旁边有几个学校操场,大致可以感受“钢锯岭”的大小。 至于电影中这个高度吓死人的绳梯嘛,它当然也是经过了电影艺术加工的,钢锯岭的崖壁可不是这样裸露的断崖,它其实没电影里那么高,当然,也确实很难爬。 可以看看实际这道崖壁的模样,有没有想去把梅导抓住打一顿的冲动?说好的100米高崖呢? 实际上日军在前田高地使用的战术并不稀奇,他们充分利用了山背的阶梯高地,还有隐藏的暗堡、地道、藏兵洞,将登山的美军放到阵地前开辟的“杀地”进行歼灭。美军爬上来之后,等于进了日军的预设阵地,来一批死一批,而美军炮火一来,他们就迅速进入掩体躲避,反正打炮的时候美军根本没法突击。 上图:“钢锯岭”的现场样貌,注意“needle rock”,每个阵地中间的低地都是杀场 上图.今天的“钢锯岭”,美军曾经希望从150山爬上去,但被重机枪给打跑了 日军除了在几个高地拒守外,依靠轻武器为主的日军根本不可能对下方美军发动逆袭,那样反倒会因为表面阵地人员过多,在美军炮火下遭受过大损失,倒不如维持“美军攀岩——日军歼灭”的节奏,毕竟“玉碎”不等于白送。 后世朝鲜战争中,上甘岭的志愿军也采取了差不多的策略,在美军极度强势的单纯炮火轰炸下,高地上的人员继续死守表面阵地毫无意义,损失非常惨重。所以志愿军采取了“反斜面坑道战术”,只在表面阵地维持少量观测人员,美军突击时才快速进入阵地,对登山的美军进行杀伤。 上图.修筑了地道的前沿制高点“为朝岩”,美军称之为“needle rock”(针尖石) 实际上崖顶的环境也比电影中更加恶劣,美军采用了从南坡翻越上顶,继而向为朝岩方向攻击的打法,位置到是选的不错,上去就具备一定的高度优势,起码不会让人从更高处扫射,这也是我们看到的搭绳网的地方。 这里注意,老王再一次提及“不要拿电影当真”,美军攻打钢锯岭并非就电影里那几个片段,电影只是为了宣传美国军医的个人传奇,所以对整个前田高地战描述的并不全面。 前田高地的日军主要是62师团的11、12、14大队,这个师团其实是中国山西建立的“治安部队”,说白了就是对付晋察冀军区八路军的三流部队。他们1943年5月建军,让八路军蹂躏得欲生欲死,长期都是分散作为“炮楼部队”存在,1944年时战事吃紧,他们被调往河南打汤恩伯,表现的也非常一般。 上图.62师团的暗堡 牛岛满开始冲绳的防御规划后,62师团这种鱼腩部队当然不可能放到关键的地方去,因此第九师团留下的阵地便成了他们的安乐窝。这支炮楼守备部队拥有非常强烈的“防御不足综合征”,所以他们通过经验继续加强了阵地,整的还颇有晋察冀军区地道战的风范。 在“嘉数高地战”中,62师团表现的非常顽强,他们引诱美军通过谷底冲击山棱,继而通过交叉的火力点将之成片的歼灭。相当多的经验被带到了“前田高地”的作战中。 上图.为朝岩阵地的路径,这里既是日军的主阵地,也是观察阵地 1945年4月26日“前田高地”的战斗打响后,美军最初希望占领的是具备制高能力的“为朝岩”,结果日军在这里架设了碉堡和重机枪,美军的人梯的登顶宣告失败。 同时美军还选择了攻击150山打入前田集落,以设立一个前进基地,但是他们好不容易爬上山后,立即遭到150山与152山的覆盖式打击,顿时溃不成军,只得选择了撒烟雾弹逃离。 上图.钢锯岭俯瞰图 美383团的进展倒比较顺利,他们从最西边的山坡爬了上去,先后占领了152山和150山,但美国人的行为引起了牛岛满的注意,他迅疾要求24师团进行增援,夜间对首里城北面美军实施偷袭。因此在山南有腹背受敌危险的美军不得不停止了攻击,他们以150山为界,隔着“浦添古城残迹”的低地与日军对峙。 这一对峙就是4天,美军没有寸进,但他们把763坦克营和713喷火坦克营的坦克搞了上来,从山坡上开到了150山前。27日新的攻势展开,383团与381团发动大举进攻,但坦克表现的并不算好,喷火坦克只消灭了一些暗堡即告损坏,美军也没拿下150与152山之间的低地。 上图.“钢锯岭”上713坦克营的喷火坦克 28日,美军又发动了进攻,战场主要以“前田集落”东侧的建筑物为主要争夺对象,双方甚至进行了刺刀肉搏,美军最后不敌发狂的日军败退。29日双方继续发生了你来我往的冲击,美军383团L连的士兵占领了138山,有个叫“加布里埃尔·查韦”(Gabriel chavez)的士兵捏着手榴弹与峰顶日军火力点同归于尽,日军借助狭窄的山棱发动了反冲击,但美军已经将坦克开上了138山,日军在美军喷火坦克反击下伤亡惨重。 上图.发生激烈战斗的前田集落的“公寓营区” 这天的战斗也让美381团彻底被打残,据统计受伤人员1021人,4天内阵亡536人,有些排仅剩5-6人,战斗力仅剩40%。 这样就是《血战钢锯岭》中主角戴斯蒙德·道斯看到的场景,96师381团筋疲力尽的败退,而道斯所在的77师307步兵团接过了继续进攻的任务。 日军当然也没有松懈,牛岛满督促的24师团增援部队往前田高地派去了整个32步兵联队,以替换死伤惨重的62师团残部。 上图.A、B两连进攻路线 道斯的307团也就是这时候开始打崖壁的主意,1营在30日当天搞到了4个50英尺的长梯,并向海军借来了5个货物网,希望靠这种东西直接爬上高地与日军决一死战。在30日黄昏,美军307团1营A、B两个连分别从东侧的“为朝岩”和西侧的“浦添古城残迹”前发动了绳网攀岩,其中“为朝岩”的部队依然被顶部的碉堡所阻,而B连却成功的利用绳网攀上了战术地点,并送上了两个排的兵力,但只维持到午夜,就让日军给杀了下来。 就这样,“绳网阵地”成了美军唯一的突破口,美307团1营连续9次通过绳网爬上去,又9次被日军赶下来。无处不在的暗堡、藏兵洞和灌木成了美军最头痛的问题,而狭窄的阵地又发挥不出火力优势,往往最后就是日军杀到近前,然后白刃战将美军打退结束。 上图.电影中救人的道斯 这即是我们在《血战钢锯岭》中看到的战斗场景,美军被打退后,大批伤兵被丢在了原地,日军为了躲避美军的炮火,也没多大闲工夫整治他们。最后主角道斯选择了留在崖顶,并通过人拉肩扛的方式救出了75人。 实际上当时美军在150山附近有坦克,他们专职用白磷弹攻打疑似的日军阵地,5月2日某辆坦克就因为连续朝一个暗堡口中灌了6枚白磷弹,炸出的烟雾让美军观察到30多个连通的地道口在冒烟。美军还有火炮和炮兵观测员被送到山顶,用来射击旁边的首里城。 对于当时的日军来说,他们只能把美军赶到绳网近前,然后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撤退。“前田高地”在日军手中,但整个山岭却已经有一半被美军掌握,所以割断那个绳网没有任何意义,崖壁只要在美军手中,绳网就会不断的被架设起来,倒不如以此为防御重心,不断消耗美军的力量。毕竟日军依仗的杀伤方式是暗堡、火力点加地形优势,而非纯粹面对面的硬拼。 战争绵延到5月初,一直打到5月4日,307团1营将大量迫击炮拖上山,通过炮火阻断了山棱日军的增援,继而用工兵爆破硬是摧毁了日军200英尺长的一段主坑道,由此日军丧失了峰顶的火力优势,得不到人员增补的暗堡系统宣告失能。轻松下来的美军占据了绝对优势,在日军拼死反扑中一举拿下600个人头。 5月5日的进攻中,美军通过喷火兵、工兵层层推进,迅速的清缴了这片狭窄战场的残敌。随着暗堡和坑道被逐次拔掉,慌神的日军展开了数次大规模的突袭,但西坡美军往山顶堆了3个营,这已经不是靠刺刀冲锋能解决的了。美军307团在这场战斗中爆发了强大的战斗意志,杀红眼的士兵在山上不要命的射击和爆破,主攻的1营从800人打到仅剩324人,1天半有8个连长负伤,作战之顽强为美军历史少有。 最终日军62师团和32步兵联队残部只能撤退,“钢锯岭”的结局以美军占领为朝岩而结束。此后62师团跑到了喜屋武半岛被美陆战2师歼灭,32步兵联队的残兵后来躲到了国吉台的岩洞中苟活,最后的50名士兵于1945年8月22日投降美军,之后烧掉了自己的军旗。 这就是整个“钢锯岭”的故事,日军一开始就打好了“每人消灭一个米国鬼畜”的战争动员,存着消耗美军的打算,所以他们更愿意留着绳网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但不可否认,也正是因为这些从海军借来的绳网,美军才得以打开了僵局,一次又一次的爬上崖顶,最终与东坡上来的坦克部队联合歼灭了日军。日军割掉绳网没意义,也没那能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