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长安十二时辰》里一窥唐代道教服饰

 昵称535749 2019-07-02

当前年《长安十二时辰》里易烊千玺的剧照发布时,就在道教界引起了一个不小的轰动。在这部剧里易烊千玺饰演的是李泌,其原型人物是唐代上

清派道士兼四朝丞相。

500

因为在以往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一旦涉及到道士的角色,在服化道上往往都给人一种很“夸张”、很“神棍”的造型。所以说《长安十二时辰》里李泌的道家装束对于影视界来说具有一个里程碑的意义。虽然还是有一些不足,但是服化上相比之前影视剧确实进步不少;毕竟定位是网络剧,也不必太过吹毛求疵。

本文主要以《长安十二时辰》里出现的道教服饰为切入点,简单介绍一下唐代的道教服饰。

道教的服饰制度是在中国汉族传统服饰制度为主体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和延伸了道教的教理教义创造出来的,具有强烈的道教文化内涵的规范化的服饰制度。道教早期,道士服饰并无定制。魏晋南北朝刘宋时期道士陆修静在总结、改革道教的同时,依古代衣冠之制以及结合道教戒律的需要,定立了服饰仪制。陆修静在《陆先生道门科略》中指出:“夫巾、褐、裙、帔制作长短、条缝多少、各有准式,故谓之法服”。

服饰篇——褐、裙、帔

在唐代时,道教服饰制度进一步完善。南北朝道士陶弘景将道教神系梳理为七个等级。所以在唐代时修道者的服饰也分为七种等级。它按道士入道年限及学道的深浅分为若干等级,对每种等级道士的衣服、冠巾、靴履及其所用颜色、尺寸、款式、质地等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唐代道士张万福在《三洞法服科戒文》中提到:“一者初入道门,平冠黄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黄裙绛褐;三者道德,黄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黄褐玄冠。皆黄裙对之,冠象莲花。或四面两叶,褐用三丈六尺,身长三尺六寸;女子二丈四尺,身长二尺四寸。袖领带楯,就令取足,作三十二条帔,用二丈四尺,二十四条,男女同法。六者洞真,褐帔用紫纱三十六尺,长短如洞玄法。以青为裹,袖领循带,皆就取足,表二十五条,裹一十四条,合三十九条。飞青华裙,莲花宝冠,或四面三叶,谓之元始冠。女子褐,用紫纱二丈四尺,长二尺四寸,身二十三条,两袖十六条,合三十九条,作青纱之裙,戴飞云凤炁之冠。”

500

四川剑阁鹤鸣山的唐代“长生保命天尊”石刻线描图

唐代时期道教服饰制度已经趋于完善,从四川境内现存的各个唐代道教石窟造型可以看出,其基本款式为:上褐、下裙、外罩帔,这里的褐是指用麻制成的短袍,裙是一种围在腰部以下的裙装,帔是一种披在肩上的服饰(氅衣)。此为沿袭古代上衣下裳之制。《道书援神契》载:“儒者之服,随世更易,独玄门法服有三代之遗风”。

在道士的七个等级中,前五个等级的服装用色种类 单一, 为玄、黄、青、绛几种基本颜色。自第六级

开始,不但用象征世俗地位等级更高的紫色,而且

服装用色渐趋丰富,服色体现出了明显的等级性 。而李泌当时也被皇帝赐予过紫衣。

讲个题外话:唐代也正是道教三洞学说流行的时候,在《洞玄灵宝道学科仪》里就提到了那个时候道士对于法服的日常处理:“若道士若女冠,上衣褐帔,最当尊重。一者,未著之前,函箱盛之,安高净处……五者,不得乞不得乞借俗人非法服用,直至破敝,皆须护净焚弃……若已破坏,不任衣着,当以除日平旦之时,礼拜讫,於净地烧之,勿令外众男女辄见”。其中第五点“直至破敝,皆须护净焚弃”这一句很重要,所以这就导致了那时的道教服饰几乎没有实物出土。既然目前考据的话缺乏出土文物的支持,那么目前若要了解中古时期道教服饰只有从古籍记载,石刻造像以及绘画作品里入手了。好在现在四川和陕西,还保留了许多唐代道教石窟,这也给研究唐代道教服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首服篇 ——冠、巾

唐代《三洞法服科戒文》曰:“冠者,观也。内观于身,制断六情,抑制贪欲,虚心静虑,涤荡尘劳,念念至诚,克登道果。外观于物,悉非我有,妄生贪著,惑乱我心。当须观妙,常使无欲,德美于身。上法三光,如彼莲花,处世无染,圆通无碍。”

唐代时期冠主要是高级别道士才有资格戴,刚入门还只能戴巾。唐代的道冠主要有芙蓉冠,莲花冠,二仪冠,桃玄冠,角冠等等……易烊千玺在剧中戴的这一顶就是芙蓉冠,虽然剧中的这个道具还是有一些问题,比如芙蓉冠的底座圈小了点,子午簪过长…但总体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值得国内的影视界学习。

500

剧中易烊千玺戴的这一顶就是【芙蓉冠】

500

笔者本人的@望云工作室,尝试复原的一顶明代风格芙蓉冠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播出后,网上很多人提出了疑问,剧中李泌的束发冠的簪子为何从后往前插的?甚至有人直言说是插错了。

其实非也,从后往前叫子午朝向插法(子午簪),为道士戴冠时的特色插法,子午本身象征一阴一阳,也象征水火相济。横的叫卯酉朝向插法(卯酉簪),一般是单独盘发髻时,或者是普通俗人戴束发冠就用这种插法。如果是道士盘发,卯酉簪的方向更为讲究,一般是从左往右插;左为生,右为死,象征道教的尊生恶死。

不过子午簪也并非是道士专用,比如隋唐时期的“平巾帻”,其固定簪也是从后往前插的。后世很多社会名流喜好模仿道人打扮,戴道冠的话也是用这种插法。

自五代时期开始,由于蜀地和江南地区尚道之风炽盛,世俗人士模仿道士衣冠的现象日益习常。《旧五代史》曰:“宫人皆衣道服,顶金莲花冠,衣画云霞,望之若神仙”;《新五代史》载:“后宫皆戴金莲花冠,衣道士服……其髻髽然……国中之人皆效之”。所以这个时期宫中妇女穿道服戴道冠的现象渐成风气,并被宫外世俗人士逐渐效仿开来。北宋开始,在帝王崇尚道教的驱使下,世俗人士着道服之风在五代基础上呈现出有过之而不及的态势。

500

唐代·常阳天尊像,其头戴上戴的是莲花冠

500

《长安十二时辰》剧中所出现的莲花冠

威仪物——塵尾、如意、拂尘穿上了一整套道服后,当然手上可不能空着,得拿着点什么东西才能显现道人的威仪姿态,那就来介绍几种唐代道士常用的威仪物(法器)。

麈尾:形如树叶,上圆下平,陈代《麈尾铭》载:“(塵尾)员上天形,平下地势”,麈尾是魏晋名士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值得注意的是,麈尾与根本拂尘不是同一个东西,如今网络上很多人将二者给混淆,拂尘的形制、用途与麈尾大不相同。虽然有“拂秽清暑,虚心以俟”的意思,但只有一点象征意而已。在魏晋时期成为士大夫手执器具之后,身价倍增,甚至到了没有它就不尽兴的地步。

500

日本正仓院现存的六朝塵尾(毛有残缺)

500

《高逸图》中出现的塵尾

道士执麈尾的形象最早出现在邓州南朝刘宋墓出土的“吹笙引凤”彩色画像砖上。砖正面左一人,背绘梧桐树,梳丫髻着长衣,坐姿,双手捧笙管正在吹奏;右一人长发后垂,身着长衫,手执尖桃形多毛麈尾而立。有一凤闻笙妙音,飞降二人之间,口衔瑞草,振翼张鸣。凤的右方和上方有云气缭绕,远方有隐约的山峰,意示凤闻笙声自天旋降。

500

如意:唐代时期的如意也跟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明清样式的如意不同,日本正仓院就藏有几把唐代玳瑁如意文物,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

500

500

唐代·老君像

这尊唐代的老君像上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如意的形态以及握持方法,与明清时期的造型大为不同。(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拂尘:拂尘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或丝状麻布的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拂尘起源于汉朝时期,最早用于驱蚊扫灰,在汉魏时期深受士大夫阶层喜爱,渐渐成为一种礼仪用具。

500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易烊千玺手中所持的就是拂尘,其实从目前现存石刻造像和画像上来看,唐代时道士持塵尾的比持拂尘的要更多,且剧中出现的这种拂尘是属于明清时期的样式,唐代拂尘也不是这个样子的。若是换作塵尾的话也许会更符合当时的风貌。不过换个角度想一下,也有可能是考虑到普通观众对塵尾了解不多,如果用塵尾的话估计很多人会认为是扇子,第一次见到难免会觉得有些突兀,故用拂尘。

总体来说这部剧是很不错的,虽然还有些不足,但是所以说《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武备,装束和道具对于影视界来说确实具有一个里程碑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