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体(二)腹胃

 昵称29947447 2019-07-02

一个朋友说“身体是最诚实的”。人会撒谎而身体很难欺骗自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心理学家称,人平均每天要说5次谎。身体,作为我的器皿,我的载体,我精神的实体表象,以及我和这个世界连结的媒介,我对它总有许多好奇。这个系列的小文章将分别记叙和讨论我对身体部位的思考和感情。

身体(二)腹胃

最近总想起一个东西:胃。如果器官也是独立的人格,我想胃应该是最像我的那一个。

以前看到说从心理学上讲谈话时双臂交叉是“防御”的姿势,即对谈话者有所防备或抵触。

为什么是这个姿势呢?后来知道,因为腹胃是在远古时期人类面对野兽时最容易被攻击的部位,因为它最柔软。还有另一件我能想到关于胃的事就是之前有个很流行的说法:爱的感觉是胃暖暖的。

我从没有体会到这种感觉,但也会因为遇到一些特别的人而突然觉得胃空了。等待时,胃里有一颗悬着的冰石头;脑海中踟躇时,胃是吃多少似乎都填不满的膨胀的气球。

胃也有很多情绪吧,尽管它不会活泼的跳动和摇摆,认真听却总听得到它在夜里咕咕低吟。

1.胃肠的周围有另一个大脑

倒不是我故弄玄虚,肠胃和情绪真的还有着许多隐秘的联系,这离不开胃肠系统和大脑的关系。

除了二者都有着类似的沟壑形状外,胃肠系统还拥有着和大脑细胞数量相近的神经细胞,能够像大脑一样感受到悲伤和幸福的情绪

研究发现,70%患有慢性胃肠病的人在儿童成长时期都经历过父母离婚或去世等悲伤的困扰;抑郁症、焦躁症、帕金森、孤独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也常同时伴有胃肠道疾病;服用抗抑郁剂也会引发胃肠反应。

有人计算过,如果把所有肠道微生物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器官,它会重达2-5斤,与2.8斤左右的头部体量相当。因此,胃肠道神经系统也被一些人称为“被遗忘的器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Micheal D.Gershon还因此创立了神经胃肠病学科并出版了关于“胃肠道神经系统是我们的第二个大脑”的论著——《第二大脑》(The Second Brain, 1998)。

著作中提到控制人类及某些哺乳动物情感的五羟色胺(5TH,又称血清素)、多巴胺以及多种让人情绪愉快的激素分别有大部分是在肠道内合成的

《第二大脑》封面

生物学家也从发育和进化的方面进一步证实了胃肠系统和大脑神经中枢的密切关系。

古老的腔体生物拥有早期神经系统,进化过程中,一部分形成了中央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在胚胎内游动的时候落入胃肠道并在这里转变为了独立的神经系统。所以胃肠有时候也会表现出它有着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只会单纯的作出反应。

观察发现,婴儿在未进食任何固体食物之前,胃肠道微生物群已经为应对固体食物做好了准备。生物学家还发现,哺乳时间越长的婴儿脑体积越大。这就像是“第二大脑”对“大脑”的反作用。

再比如胃肠食物过敏的时候,也会引发“头痛、头晕”等头部的不适信号。

我们的两个“大脑”——中枢神经和胃肠道神经通过迷走神经保持着一种松散的交流。在某些通过胃肠道健康调节矫正精神疾病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当迷走神经神经被切除的时候,不会出现矫正效果。

2. 肠胃和情绪

Micheal D.Gershon教授还发现,我们的肠道中生活着高达100万亿个微生物,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约40-60万亿个)的2倍,被比喻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最强”、生命密度最大”的地方,这些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生物、毒物、)介入并影响着人的寿命、胖瘦、身体发育、智商、悲欢、甚至精神疾病。

插画来自艺术家 Katie Horwich

因此有人从另一方面——胃肠神经作为第二大脑的地位,重新审视了精神类疾病,提出替换肠道菌群可能对个体神经系统产生显著影响

有研究者发现孤独症患儿的肠道菌群与普通人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一群人在今后的人生当中,患严重消化问题的概率是平常人群的三倍之多。

还有研究者通过移植抑郁症患者粪便中的微生物到老鼠体内,成功使老鼠患上了抑郁症。 

最近,在日本著名科学杂志《Neuron》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又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猜想:Baylor University的研究学者反向证明,给小白鼠肠道中引入特定菌群(罗伊氏杆菌,常用于消化系统的酸碱度调节),可以消除部分孤独症患者的病症。

3. 胃肠与精神疾病治疗

所以是不是可以提出大胆的假设:抑郁症可能与心理学无关。

University College Cork研究发现,在缺乏肠道微生物的小鼠大脑中的miRNA(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内糖核酸,其表达对中枢神经功能和重脑区正常的生理过程,甚至多种癌症有关键作用)数量也会发生显著变化。小鼠在行为上表现出异常的焦虑、抑郁;社交认知能力也出现了极大的缺陷。

在抑郁症不是心理疾病的假设上有人提出了“抑郁症可能是一种寄生虫病”的大胆假设。

用最常见的例子来解释,就像寄生在螳螂体内的铁线虫。

铁线虫到了需要产卵交配的时候,会用自生携带的一种wnt分子悄悄替换掉宿主螳螂体内一种结构十分类似的分子,从而操控螳螂的“精神”。被寄生的螳螂会因此非自发的跳入水中“自杀”。

水是铁线虫最适宜的繁殖地,螳螂死后铁线虫从宿主体内解放,就地繁衍,然后寻找新的宿主。

同样的例子还有猫弓形虫。“其感染路径就是通过感染老鼠,影响老鼠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得它们的行为更具冒险性,从而更容易被猫吃掉,然后感染其他的猫作为新宿主。被感染后的老鼠杏仁核受损,对猫的恐惧感降低,甚至还会受到猫尿的引诱。”(此观点总结自@松鼠狸)。

此外,对比强迫症这一心理疾病,抑郁症的焦虑表现完全不同。强迫症的过度清洁行为更像是在为抵御感染抑郁症的潜伏危险在做防备;而抑郁症患者更喜欢割开自己。这是否是宿主为了让自己面对更大的环境感染风险而做出的失控行为呢?

前一阵妈妈做了甲状腺的手术,术后除了内分泌的一些功能稍有紊乱,还同时出现了消化系不良症状,例如腹胀、腹泻、食欲减退。这是否与连接中枢神经和胃肠神经的迷走神经也有一定关系?(迷走神经在甲状腺周围有许多分支。很多甲状腺手术后患者出现声音嘶哑、说话困难等症状就是在手术是被误伤了喉上神经外支或喉返神经,即迷走神经分支。)

4. 让秩序回到混乱

还有太多我们已知但不知道为什么的现象。但不开心的时候我总想起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Winterson)写在《苹果笔记本》里的话:

——我喜欢食物。喜欢它清晰直接的愉悦。我喜欢它的简单,它的绝对新鲜,以及新鲜的烹饪。在我状态最差的时候,就像现在,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是有意义的,我会做些烹煮,作为迫使秩序回到混乱的方式。 

如果无形的情绪很难把控,也许我们可以试着用食物和肠胃交谈 : )

插画来自艺术家 Katie Horwich

5. 后记

这篇文章17年就写出雏形了,然后被放在笔记本里一直没有整理(我是有多懒...),这期间看到了微博上关于抑郁病新治的角度,再加上今年4月去上海张江科技园参观的时候刚好看到了GV-971这个产品,这是16年以来全球首个临床Ⅲ期试验成功的阿滋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新药,其研发理念之一就是“脑病肠治”。

觉得自己的胡思幻想得到了多重印证,最终决定写出来。

非医学专业,对医学的兴趣来自一个喜欢自己研究配方的医生妈妈、一个爱讲真实“血腥”故事的外科医生外婆。

有专业上的错误还请指正。

参考文献

《第二大脑》:Gershon, M. . (1999). The second brain.

铁线虫操纵螳螂自杀行为: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827/16/59057945_781629648.shtml 

大便菌群让老鼠抑郁:Zheng, P. , Zeng, B. , Zhou, C. , Liu, M. , & Xie, P. . (2016). Gut microbiome remodeling induc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through a pathway mediated by the host’s metabolism. Molecular Psychiatry, 21(6), 786-796.

缺乏肠道微生物的老鼠情绪低落,社交障碍:Hoban, A. E. , Stilling, R. M. , M. Moloney, G. , Moloney, R. D. , Shanahan, F. , & Dinan, T. G. , et al. (2017). Microbial regulation of microrna expression in the amygdala and prefrontal cortex. Microbiome, 5(1), 102. Microbiome,2017

微博:@松鼠狸(提出了“抑郁症是寄生虫病”的几个论证角度)

被误诊的消化系病症(甲状腺问题的消化系表现):http://endo.dxy.cn/article/51784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