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气时的样子,最暴露一个人的情商

 张德芬空间 2020-11-12

“老师,今天早上我特别生气,老公一点都不尊重我,我把他骂了一顿!越想越生气。”

来访者帆帆一早就找到我。

我稍稍安抚了她的情绪,请她陈述一下事情的经过。

原来,她和先生前阵子冷战,刚和好不久,为了改善关系,以前一直不做家务的她,今天做了早餐,希望两个人一起吃早餐,多一些温馨的感觉。

认真做好后,却发现先生已经不见了。她气急败坏地打电话给他:今天怎么不打招呼就走了你现在一点也不尊重我了!

公一头雾水,解释自己喊了三遍,她没有回应,以为她不想理自己,就先走了。但她丝毫听不进去,只觉得是老公的过错。

在引导她深入觉察自己的情绪,她发现自己的愤怒情绪,根源是:

她并不是真心愿意做早餐,只是怀有“老公看到她变化,并予以回馈”的期待在做这件事当老公并没有如愿给予她期望的反馈时,她就会心生不满。

早上没打招呼只是个诱因(事后通过沟通,老公并没有不打招呼),而她却产生了从失落到愤怒的各种情绪,问题在她自己。

事情本身是客观的,如果帆帆没有带着情绪,来看待这件事,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情绪,对于老公的解释,也会比较容易接受了。

01

不会区分情绪和事情

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会像帆帆一样,把事情和情绪混淆在一起。这样的做法,通常会对我们造成哪些影响呢?

1.情绪会演变成,对他人的指责和抱怨

前段时间,我参加孩子的家长会,老师提到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小冲突,我回家后理智地指出了孩子不对的地方。

但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看到他把字写得歪歪扭扭,不由得气不打一处来,对他大吼“你怎么这么差劲!不想做就不要做了,滚出去!,孩子委屈地哭了。

事后,我才意识到,孩子在学校犯错以及字没有写好是客观事实;

但我口中所说的“孩子不想做”以及谴责和恐吓孩子的话语,却是评判和指责性语言,这背后夹杂着的,还有未曾表达的“因为孩子在学校犯错被老师批评”而引发的责怪情绪。

不能就事论事,很容易导致我们的关注点,停留在对方的行为或语言上,只是通过抱怨指责来发泄情绪,却不能集中精力在解决事情上。

2.情绪会影响,对事情的判断和处理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奥斯特瓦尔德,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

一天,他由于牙病发作,疼痛难忍,情绪很坏。

那时,他走到书桌前,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满纸都是奇谈怪论,顺手就把这篇论文丢进了纸篓。

几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绪也好多了,那篇论文中的一些“奇谈怪论”又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把它拣出来重读了一遍,结果发现这篇论文很有科学价值

这篇论文发表后,轰动了学术界,该论文的作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可以想象,如果奥斯特瓦尔德的情绪没有很快好转,那篇闪光的科学论文的命运,就将在纸篓里结束了。

可见,同一件事情,当我们陷在情绪中时,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从而影响到对事情本身的判断和处理,造成不同的结果。

02

怎样更客观地

区分情绪和事情

那么,我们从哪些方向去努力,才能尽量在遇到事情之后,更客观地看待事情,理性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事情呢?

1.培养自己的觉察能力,随时提醒自己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尽管我们难免在事情当中产生情绪,但可能值得培养的一个习惯是,我们需要有觉察能力。

当你在发脾气或者没有做到把情绪和事情分开的时候,此时如果能有一个声音在心底提醒你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那么,你的情绪或许就被接纳,随后会减少甚至是消失。

觉察能力的培养,既取决于我们对身心的长期训练,提高身心的敏感柔软程度,也取决于我们对这一领域的学习和消化。

当我们渐渐培养起自己的觉察能力,就不容易陷在情绪当中。

2.在事情当中去区分自己和对方的需求

早上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引起了我和妈妈之间的不快。

孩子想吃小笼包,也告诉了外婆不要做早餐,在我催促家人去买小笼包的过程中,我说了句“饿死了”结果等他们走后,妈妈把我莫名其妙地骂了一顿。

我的“我饿死了”,只是表达一个客观事实,并且催促家人去买包子,被妈妈解读为“她没做早餐,饿到我了”我立马明白了她内心上演的戏份。

这个时候,我的需求仅仅是饿了要吃小笼包,但她进行了错误的解读,产生了情绪;她的需求在于“我们喜欢欣赏她做的食物,找到自我的存在价值”

当我区分好我们彼此的需求之后,就很容易跳出情绪本身,去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

每个情绪和冲突背后,往往都隐藏着彼此的需求。而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的需求负责,并且尽力看清楚对方需求,不受对方情绪影响。

当发生冲突过后,冷静地去了解双方的需求,然后找到方法去解决这些需求,处理好事情。

3.调整自己的沟通模式去表达

观察是客观的,也就是事实本来的样子,而感受以及随后产生的情绪却是主观的。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区分清楚观察和感受,然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请求。

比方说你下班回来,看到老公没有洗衣服,这是观察到的,但“你一点都不心疼我”、“不替我分担”,这却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和评判。

你表达“你真不爱干净”、“不愿意干家务”,他可能会反感,表达的人有情绪,听到的人一样会产生情绪。

如果你采用非暴力沟通方法,表达为:

你没有洗衣服(观察)

我感觉到这加重了我家务活,感受到不被你心疼(感受)

我希望大家分担家务(需求)

你去把衣服洗了,可以吗(请求)

相信大部分人听到这种表达方式会欣然接受的。

4.不要着急批判双方的情绪

尽管我们提倡把事情和情绪区分开来,但并不是说每次发了脾气之后,我们都无比自责懊悔,就是可取的。实际上,我们走在自我觉察的路上,越来越理性和独立就已经很好了。

如果遇到事情时产生了情绪,或者遇到他人陷入情绪当中来指责抱怨我们时,你要知道,产生情绪本身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不要着急去批判他人或是自己。

这样可以避免我们之间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从而能降低双方沟通成本,更有利于关系的和谐。

与其批判,不如先觉察和接纳,然后情绪极有可能反而很小。试试看哦。

作者:茗荷

茗荷,心理咨询师,一个脑洞大开、对生命热爱和好奇的存在。作者公众号:茗荷心理在线(ID:mingheonline)。新书《我是爱你的,也是自由的》正在当当网热卖。

···

主播 | 精灵,电台主持人,yy情感咨询师。公众号:精灵的格格巫。

今日话题

亲爱的朋友,你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就事论事”的人吗?你通常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欢迎在下方留言,跟我们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