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虚法师与吴江

 苏迷 2019-07-02

  一

  太虚法师幼年最亲近的外婆就是吴江人。

  太虚法师幼年经历坎坷,父亲吕骏发在其未满周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张氏只能带着年幼的太虚寄居在娘家,由于生计艰难,三年后,她不得不把年仅五岁的太虚托付给自己的母亲,改嫁李姓,从此太虚就和外婆住在一起。据太虚法师本人记载,其外婆本姓周,道名周理修,出身于吴江的富家。吴江周氏是当地大族,名宦辈出,簪缨不绝,周理修可能就出自于这一世家。周理修早年出嫁过,并育有一子,后来可能是在太平天国的战乱中遭了难,家属零散,孤儿寡母流离到浙江海宁的长安镇。后经媒妁的说合,嫁给了一个张姓泥水匠工头,只生了一个女儿,即太虚法师的生母。

  周理修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素养,记得的儒家经典及宝卷、小说、传奇等通俗故事很多,看得懂平常的书册文件,并且能写会算。不仅如此,她还识见广博,处事刚断明决,为人讲解谈论,鲜不乐听敬服。另外,周理修还是不曾缠脚的天足,这和当时大多数小脚女人是不同的。以上种种迹象,均表明周理修在吴江老家曾经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也都为其教育幼年的太虚法师奠定了基础。

  据太虚法师晚年自述,从他五岁时起,唯一依恋的就是外婆。当时他和外婆住在一个修道的庵堂里,外婆在此很虔诚地修道念佛,日复一日的茹素诵经、烧香添油等举动都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闲暇之时外婆也给他讲香山、刘香等宝卷,及忠孝节烈如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孟姜女、赵五娘等传奇故事。晚年的太虚法师认为自己“最早的意识和想象,是庵内观音龛前的琉璃灯”。甚至还能回忆起“有一次看着外婆把灯放下来,添了油,燃了火,又扯上去,注视得非常明晰深刻。同时并想象屋梁下悬有一个什么灵活的东西在牵动着。”因为外婆的“爱护恩覆”,童年的太虚深受其熏习陶冶,不仅后来的出家是“种因于她”,而且“对于蚕桑、农牧、烹调、缝纫、洒扫、应对等鄙事,都能习知其粗略,亦是受她的影响为多。”甚至他“好冒险、好远游”的性格也可以说是受了外婆的影响,所以后来太虚法师有诗颂其外婆云:“我母之母德罕俦。”

  二

  吴江是太虚法师出家之地。

  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秋天,太虚法师就第一次经过吴江,当时只有九岁的他跟随外婆赴安徽九华山进香朝拜。途经吴江平望镇小九华寺时,他曾和同船进香的人一起进寺瞻仰,这座乡间小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七年以后,他准备到普陀山出家,本拟从嘉兴转上海到普陀山,但阴差阳错,竟然错上了到苏州的轮船,行到途中方才发现。于是他在平望登岸,本来仍打算次日改乘到上海的轮船,但在平望散步到了莺脰湖边的小九华寺时,猛然想起九岁那年曾随外婆入此寺烧香,可见和此寺颇有因缘,于是决定就在小九华寺拜求一师父出家。当时小九华寺的监院为来自湖南的士达法师(1877—1943),法名弘量,不拘小行,而持诵甚虔,曾住持过上海敬心寺。士达法师听了他的来意后当即就答允收留剃度,并让他暂时寄住在其僧房中。士达法师僧房中藏书丰富,其中的《济公传》《醉菩提》《西游记》《封神榜》《三国志》等书均受爱读书的太虚喜爱,尤其是有一部《万宝全书》,更是被他奉为可以学习神通的秘籍,于是他准备安心在小九华寺做小沙弥。

  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不少地痞流氓和散兵游勇出家为盲流僧,出没于宁波、绍兴、杭州、嘉兴一带,小九华寺地处江浙要冲,又是十方丛林,因此这样的僧人也不少。这些盲流僧与寺外的无赖们沆瀣一气,经常酗酒赌博、聚众斗殴,甚至强奸杀人,无恶不作,太虚也因此见到了向来所不曾见过的佛门恶劣方面,知道了出家人也并非都是良善之辈,从而对当时的佛教现状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这是其以后力矫佛教弊端的改革思想产生的重要因素。

  因为小九华寺是十方丛林,按教规不能剃度徒弟,因此住过十多天后,士达法师带他到苏州木渎灵岩山明镜和尚所兼管的浒墅乡下一小庵中,由士达法师亲自为他剃度,并取法名唯心,属禅宗临济法系。剃度后将他寄托于明镜和尚,士达法师仍回小九华寺去。

  在灵岩山寺,太虚大约住了四五个月,在此期间他常常往来灵岩山和浒墅乡下,非常优游自适,还以练习《万宝全书》中的隐身法之类法术为事,闹出了不少笑话。直到这年的九十月间,士达法师又来到灵岩山,领他到宁波奘年法师所住持的镇海团桥头玉皇殿,这才离开了苏州。

  太虚法师(1889—1947),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浙江崇德(今属桐乡)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高僧,学识广博、思想深邃,曾大力倡导人间佛教,鼓励僧众从现实人生出发,由自身当下做起,对后世影响深远。太虚法师虽然是浙江人,但他早年的成长却和吴江密切相关。

  三

  太虚法师是在吴江结识了革命僧人栖云,从此走向了革命道路。

  光绪三十四年(1908)夏天,与太虚法师情同手足的朋友圆瑛以寺产纠纷,开罪宁波官府,被拘禁于县衙。太虚法师救友心切,致函其师敬安法师(字寄禅,即八指头陀),怪其不为营救,言语过激,触怒了敬安法师,面施呵责,因此重回吴江小九华寺避居。这次在吴江小九华寺避居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但对他的一生却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他在此期间,认识了革命僧人栖云,使他有机会进一步接触到革命思想,这是太虚法师与革命党人往来之始。

  栖云,俗姓李,湖南人,弱冠出家,跟从敬安法师参学。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越来越多的人对清朝政府深感绝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国内多次举行武装起义,失败后遭清政府通缉,纷纷逃往海外,并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同盟会,领导全国反清革命活动。革命形势的高涨也使栖云难以再留在古寺清修,不久他就前往日本留学,并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后来,与栖云熟识的革命党人徐锡麟、秋瑾回国密谋起义,栖云也回国往来于江、浙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并在小九华寺结识了太虚。因为栖云的缘故,太虚在小九华寺得以读到《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辩论,及孙中山所讲三民主义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进步书报,大受革命思想之鼓动。该年秋天,太虚得到敬安法师的谅解,回到宁波。但不久栖云就因秋瑾革命的嫌疑被捕于吴江县衙,并转解苏州。当时江苏巡抚陈启泰素与敬安法师相熟,彼此时有诗文应答,因此太虚竭力恳请敬安法师出面保释,很快将栖云营救出狱。后来太虚与栖云还一起到南京的祗洹精舍求学,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由于栖云的原因,太虚法师后来与众多革命党人过从甚密,经常参加各种秘密集会与活动,并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遭到清政府追捕。栖云等革命党人表现出的敢为人先、不畏艰难的气概对太虚法师影响很大,在以后的佛教改革中,太虚法师表现出来的无畏精神与这段经历无疑也有很大关系。

  幼年由吴江外婆抚养,并因其熏陶种下出家之因;十六岁时出家于吴江平望小九华寺,并在此目睹了当时佛教界的积弊;二十岁时在小九华寺结识了革命僧人栖云,首次接触了革命思想。由上述可见,在太虚法师早年的成长过程中,和吴江地区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些都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