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官府都会在碗中放上此物,囚犯看到感激不已

 风飞扬柳 2019-07-02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古代封建社会推行“仁政”,对生命极为看重,在太平岁月,统治者并不会像影视作品中所描绘得那般视人命如草芥,掌管全国刑罚的大理寺与刑部对于死刑复核极为严格。凡是被地方官员判处为死刑之人,如果不是犯下了大逆不道的谋反罪行,通常都要层层上报,由各级部门复审后呈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亲自批红处斩,以免出现罪犯被误杀的情况,由此可见古时死刑复核的严谨性。

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官府都会在碗中放上此物,囚犯看到感激不已

▲今人仿建的大理寺

当然,那些犯下谋逆反叛大罪的死刑犯可以当场格杀,无需等到秋后处斩,至于古代官府处决犯人,则基本会选择在秋分之后入冬之前,这是因为要顺应天意,万物都在此时逐渐凋零,处斩罪犯正好是顺其自然,所以在影视作品展,往往会出现官员判处罪犯秋后斩首的情节。至于处斩当天,也有许多繁杂的规矩,比如行刑一定要在午时三刻(即11点45分),除这个时间点以外的时间都不适合。

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官府都会在碗中放上此物,囚犯看到感激不已

▲清代县衙审案旧照

古人认为午时三刻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选在这个时间行刑可以避免罪犯冤魂再次回到人间祸害他人。对于负责行刑的刽子手,官府的要求也非常高——砍头并不像影视剧所演的那样一刀两断即可,恰恰相反的是,在明清以前,刽子手必须要为死者保留全尸,头身不能完全分离,犯人死时不能遭受太大痛苦,这就很考验刽子手的手艺了。

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官府都会在碗中放上此物,囚犯看到感激不已

▲清末刽子手旧照

古人对于生命的谨慎和尊重,还体现在死刑犯的最后一碗断头饭上。所谓断头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列国争霸,打仗胜利后,被俘的士兵往往会被活埋或者杀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最先制定“断头饭”这一规矩,让士兵在临死之前能够好好地吃人世间这最后一顿饭,他的这一做法逐渐衍生到死刑犯身上,并被很多国家效仿。到了宋朝的时候,官府规定这顿临行饭不得低于5000文铜钱标准,按照当时的物价,这已经算是非常豪华了。

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官府都会在碗中放上此物,囚犯看到感激不已

▲清代牢房旧址

不过可以想象到,死刑犯在行刑之前大多是没有心情和胃口去吃这顿饭的,这所谓的断头饭也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是一碗大米饭配一些鸡鸭鱼肉。衙役们通常会在犯人碗里面放上一块生肉,这个奇怪做法源于民间传说。相传人死后会被牛头马面引到地府,阎王批准转世轮回的话就要上奈何桥,然后到孟婆那里报道。孟婆身边有一条极为凶狠的恶狗,这块生肉此时就可以派上用场,原来这肉并非是给犯人吃的,而是让犯人以此免遭恶狗干扰。所谓“好狗不挡道”,有了这块生肉,犯人转世轮回想必也会容易一点儿。

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官府都会在碗中放上此物,囚犯看到感激不已

▲押往菜市口处斩的死囚

这种封建思想在古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所以犯人们面对生肉时,心里一般会充满感激,觉得它比看那些鸡鸭鱼肉还要顺眼。即使是现在,平常百姓家里做丧事时,也会在灵案上摆一碗生肉,希望以此招待各路神祇,对其也是感激,希望它能庇护逝者转世顺利,而这也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另类祝福。

参考文献:

《古代刑罚与刑具》《中国古代刑具史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