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2年,也就是神宗元丰五年,此时的苏东坡,正在经历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应该是深秋,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里,苏轼与友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不知其醉矣…… 醉后,趁着月色,东坡踏上了返回临皋住所的山路。山路崎岖,又在江畔,好不容回到家的苏轼,敲门无人应,童子熟睡,无奈之余,他又回到江边,拄着拐杖,听着涛声。无休无止无穷无尽的波浪翻滚,恍若这稍纵即逝多灾多难的人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 ·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深知人言可畏,他想退避社会、厌弃世间,渴望出世的人生意念,却也终究知道此身非我有,江海不可寄,只是一厢情愿发发牢骚而已。 苏轼的很多不幸,与他的好友沈括是有莫大关联的。他俩曾共事于大宋国家图书馆,苏轼喜欢交朋友,沈括也巴不得认识一个大文学家,很快成为了莫逆之交。 很快,政治波澜四起。王安石变法时,苏轼跳出来反对新法,被贬到湖州当太守。按宋例,官员在到职后都要向皇帝写到职报告。苏轼到任后就写了《湖州谢上表》,这篇文章前面读者尚中规中矩,到了后面,苏轼就按耐不住性子,开始发牢骚了,直言生不逢时,难以克当大任,不如就找一个小地方教化生民吧。 此举惹恼了不少大臣,请求皇帝严办。神宗皇帝英明不以为意未予深究。不久后,沈括以特派员身份到下面去考察新法。临走前,神宗对他说,你去看看苏轼,我还是很惦念他的。 沈括到了后,畅叙友情,沈括说很久没有见到您的大作了,可否赏我一篇?苏轼立即写了一首诗,里面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一句。 沈括拿着苏轼的诗回到京城后,始终想把苏轼往死里整的御史李定等人找到沈括,希望找到蛛丝马迹。但他们陷于文学水平并未发现问题。沈括却不知哪根筋不对了,反而自告奋勇琢磨苏轼的那首诗。 结果沈括还真有了发现:“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这两句诗是在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哪里有这样的臣子?” 于是,更多的“证据”浮出水面。乌台诗案由是发轫。这些人认定,苏轼不仅与政策对着干,而且讥讽皇上,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神宗皇帝在这样的证据面前,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宋朝的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于是,这起案件又被称为“乌台诗案”。 几经周折,苏轼终于被释放,贬到湖北去做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上任时,为他送行的人寥寥无几,其中居然有沈括。沈括就像没事人一样嘘寒问暖,还祝他一路顺风。 后来,沈括不做官了,到镇江养老,恰好苏轼到杭州任职,沈括隔一段时间就跑去跟苏轼聊天,每次都恭恭敬敬、礼数周全。苏轼想骂,却无从下口,只能笑脸相迎。 沈括著有名动天下的梦溪笔谈,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情商不足或许是主因吧。他也写过一些诗词,与苏轼当然有着霄壤之别。 开元乐 宋 · 沈括 按舞骊山影里,回銮渭水光中。 玉笛一天明月,翠华满陌东风。 对苏轼而言,这样的友情尽管也有无奈,却也是能够理解的吧。毕竟,沈括是一个率性的人,并无机心,只是不知其所以然而已。况且,此身非我有,交心就够了。千载之下,一位大文学家,一位大科学家,如是交往,亦无不妥吧。 |
|
来自: Zhanjh1936 >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