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经典名句详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无极典文 2019-07-03

名句的诞生

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2,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虽有粟3,吾得而食诸4?”

——颜渊·十一

完全读懂名句

1.齐景公:名杵臼,谥号为景。2.君君:第一个字是名称,第二个字是其实质。指有君主的名称就必须有君主的实质。3.粟:俸禄,粮饷。4.食诸:等于“食之乎”、“吃得下去吗”的意思。

齐景公询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当君王就要尽君王的道理,当臣子就要尽臣子的道理,当父亲就要尽父亲的道理,当子女就要尽子女的道理。”景公说:“说得太好了!如果君王不尽君道,臣子不尽臣道,父亲不尽父道,子不尽子道,就算有俸禄粮饷,我能够安心享用吗?”

名句的故事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见齐景公时是三十五岁,因鲁国内乱,孔子才前往齐国。为了接近齐景公,孔子还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到了隔年,齐景公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表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政在节财”。孔子会如此说,是因为当时齐国由陈氏大夫独揽大权,搞得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齐景公有许多小老婆,又不肯立太子,因此人心浮动、国无宁日。

齐景公相当赏识孔子,想要封一块地给他,但因当时齐国宰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之后,孔子回到鲁国,渐渐得到倚重,由中都宰升任司空,五十几岁时做到可以参与国政的大司寇,使得鲁国显现“励精图治”的气象。

不过,这使得一心想把鲁国当成附庸的齐国大感不安,齐景公派遣使者前往鲁国,要求与鲁定公夏天时在夹谷(今山东莱芜)会盟。原本齐景公打算在两国会盟中压迫鲁国屈服在齐国武力之下,因有孔子的据理力争,鲁国反倒将过去被齐国强占的大片土地争取回来,是鲁国史上少有的外交胜利。

齐景公终究没有听进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劝告,后来因为继承人不定,招致陈氏弑君篡国的灾祸。

历久弥新说名句

历史上,属于“君不君”的还有明武宗朱厚照,就是戏曲《游龙戏凤》里的正德皇帝。他生性桀骜不羁、喜欢放鹰猎兔,不但不理朝政,任由宦官刘瑾把持朝政,自己只顾着饮酒寻欢,甚至在皇宫中养起豹来。

他还讨厌当了皇帝便不能够再“加官晋爵”,因此在明朝好不容易打败北方的鞑靼后,竟然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当宁王在江西起义时,他也以威武大将军的名义讨伐,只不过是带着十多万人游玩作乐、荒唐奢靡,战争还是由别人去打。

汉代董仲舒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发展成“三纲五常”,但后世某些腐儒却曲解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明末的王夫之认为岳飞便是受到这观念的误导,而由南宋的“昏主奸臣”宋高宗与秦桧剥夺军权与生命,留下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