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法之干因书法之花而美

 gyc8848 2019-07-03

        书法,是中华文化不可割裂的重要部分。因此 , 作为华夏儿女,大家应该传承书法文化;而且,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在考场上交出满意的答卷——在试卷中继承赏心悦目的书法文化。        

        就此而言,书法在语文作文中的美观程度,就反应出了个人对书法的传承力度。

  中国书法,自仓颉造字以来,就有其不间断的历史在一种字体、一种字体地创新;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发展。到了隋唐的科举制度的创立,书法的应用程度就更加高了。虽然说,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定了书法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化分水岭;但是,直到当知识不再局限于特权阶级,而向全社会各个阶层流动时,书法才随着汉字的大范围普及而得到传播与继承。因此,可以说,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是书法走向古代中国社会各个地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但是,早期的科举制度对考生的书法并没有相当程度的硬性要求,所以那个时候的考场书法还只停留在“纯记录”阶段。后来的明清时期,统治者开始对书法重视起来,并且到了“无书法,不进士”的程度。另外,加上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反感与遏制,使千篇一律的“馆阁体”这种楷书字体开始出现。回顾之前由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可算做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这种现象,一个是继承,一个是创新。其实都是对书法的双线传承。
  前不久,中国书法协会会长曾愤言:“如果人人都写印刷体,那还要书法家干什么?”其实,我对并不完全完成这种观点,因为比较符合对“大师”级别的书法家,而不符合初学者。所以,初学者必须学会“印刷体”,或者说是“碑帖”,这叫“临摹”。先“千篇一律”,才有创新的可能。就像政治课教的那样:“以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看到衡水中学的“衡水体”,我是高兴的,因为看到了书法文化延续的命脉在搏动。但是当看到一些所谓的“书法家”批评“衡水体”时,我便想诘问:他们创出了什么体?如果想批评,那么先到那些对书法文化传承力度不如此猛烈的学校调研吧!因为没有实践,是没有发言权的。
  状元郎朱之蕃的“羞投定远怀中笔”,正应该是我们应该步武的谦虚。只有谦虚,才能在效法中继承;只有谦虚,才能在努力中传播;只有谦虚,才能在感悟中创新!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因有花团锦簇的书法,而弥加灿若繁星。
  2019年06月26号00时48分33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