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书法,别急着学用墨,此乃功到自然成,否则误入歧途,悔之晚矣

 bjptsg 2019-07-03

 书法自诞生以来,理论的探索,技法的阐述,风行雨散,色润花开,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驳杂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体系,犹如一棵参天古树,有繁茂的花叶,有遒劲的枝干。后之学书者,无论是喜好婉约俊秀的书风,还是偏爱苍劲古拙的气象,都可找到自己的书法语言,来寄以驰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消散郁结之怀,直到人书俱老,成自然之道。

苏东坡书法作品

有了先哲的书法理论指导,后人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就有了一盏盏明灯。剩下了便是用功勤勉,坚持不懈。虽然书法理论驳杂,但也分为主要部分和辅助部分,毋庸置疑,笔法和结字,是书法的主干,至于其他的什么用墨,选纸,择笔,各种纷繁复杂的门类都是书法的辅助部分。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杂中,初学者容易被理论所误导,为表象所迷惑,尤其很多人把墨法,即用墨之法,摆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误导现代初学书法的朋友,舍本而逐末,笔法未成,结字生疏,就已经开始研究墨法,浓淡润渴白墨分五彩,哪个字该用浓墨,哪个字该用淡墨,行与行之间的墨色如何对比,看似条分缕析,言之凿凿,实则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离书法之大道远矣。

赵孟頫书法作品

古人论书,对于如何用墨多有涉猎,欧阳询从实际运用角度指出“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要了解墨的功能,先来看看墨的形成,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有详解:“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 ,即古时的墨块是以烧烟所成的碳黑,加胶质而成,在书写的时候,和水入砚磨而成汁。水多墨少是为淡墨,所书写的作品墨淡而失神采,墨多水少则为浓墨,笔毫为胶质所累,书写时滞涩,挥毫不顺畅。简而言之,墨,浓淡适宜,书作具神采,且挥毫爽利,这是寻常道理。因人而异,书体有别,或有增减,但不足以成为学习书法的重点和主要方向。宋代学问大家姜夔在《续书谱》提出了“盖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可谓至理名言。

董其昌书法作品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文字论》中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和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论述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言有别而意相近,即书法可表现人的情绪。墨色有五彩,浓,淡,润,渴,白,情分七致,喜、怒、忧、思、悲、恐、惊,相应相合。当然,也有很多书家在书法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墨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墨色与书写时的情绪并无太直接的联系,而是志趣以及审美追求的体现。如明代董其昌好用淡墨,体现出他对古淡,潇散的审美追求,呈现出清旷,雅致的个人志趣。而清代书家刘墉则喜用浓墨,字如点漆,光彩照人,被称为“浓墨宰相”。而另一位和刘墉同时代的书家王文治则喜用淡墨,时称“淡墨探花”,与刘墉这位浓墨宰相交相辉映。无论是情绪的表现,还是风格的形成,是功到自然成,是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董其昌书法作品

对于初学书法的朋友,可以去欣赏这些在墨色运用上有特点的书法作品,但没有必要刻意去学习和强调墨色的表现力。苏东坡曾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更何况去追逐墨色的变化?当书法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墨色变化是从心所欲,水到渠成的事,把重心放在解决主要矛盾上,次要矛盾自会迎刃而解。初学书法的朋友万不可刻意追求墨色变化而误入歧途。

王文治书法作品

刘墉书法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